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投資市場新寵 近現代茶具收藏潛力大
2017年10月21日

  如今,茶具正在成為一種極具潛力的藏品進入投資者視野。如十年前一把名家顧景舟做的壺當時價值20萬元,而如今價值最低已超過百萬元,最高甚至上千萬元。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最受市場升值潛力最高的要屬紫砂茶具和瓷質茶具。

  近現代茶具一年暴漲50%
  記者在天津市珠江道茶葉城發現,如今近現代茶具正成為受到藏家熱寵。“進入夏季,茶具銷量比平時提高了30%左右,尤其是瓷器茶具備受歡迎,價格也是一路看漲。”經營茶具生意十餘年的相立慶告訴記者,相比於紫砂茶具,瓷器茶具的漲幅比較平穩。近來,景德鎮瓷泥漲幅達30%到50%,景德鎮瓷器茶具的年漲幅在20%到30%之間。如一個景德鎮青花手工瓷杯的價格已經從去年80元漲至120元,一年時間身價就漲了50%。

  記者採訪瞭解到,除了原料上漲外,名家效應也是推動茶具漲價的重要因素。從目前市價來看,工藝師每提升一個級別,作品價格幾乎就要翻10倍,如國家級工藝師的作品在50萬元左右,大師級作品更是價格飛漲,顧景舟作品今年頻頻過千萬,而往年也就在150萬元至200萬元之間。

  瓷器茶具升值潛力無限
  “目前,在眾多茶具收藏品種中,紫砂壺已成為各類拍賣會上的寵兒,並經常創高價紀錄。”天津市收藏協會理事劉冬生告訴記者,除紫砂茶具外,瓷器茶具的收藏價值剛剛被發現,升值空間較大,尤其是元代以前高古瓷和明清時期的瓷器茶具,而近年來民國精品瓷器也開始啟動,尤其是民國時期畫意比較濃,文人氣息比較強烈的精品茶具也正在成為藏界投資的新動向。例如,民國時期一款新粉彩瓷茶具,3年前市場價僅1.2萬元,眼下市場行情已經超過12萬元。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乾隆拒絕馬戛爾尼使團是因為無知嗎
2017年10月21日 08:40 

  乾隆故意刁難馬戛爾尼,有殺英國人威風、展示清朝實力的含義。馬戛爾尼到京後,特意安排在圓明園大水法見面,因為這裏是西洋建築,以讓馬戛爾尼看看,中國也有西洋建築。在宴席上,故意讓馬戛爾尼品嘗了葡萄酒。這些酒是為清宮服務的西洋傳教士釀造的,深得馬戛爾尼讚賞,認為比歐洲任何名酒都不差。

  這個表述中帶有一些誤解,此誤解來自西方史。
  清朝皇帝並不要求外國大使私下會見他時三跪九叩,只是在正式場合才會提出這一要求,如果外國大使不參與正式活動,只是來私下商談,那麼就不會有任何問題。

  然而,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在乾隆五十八年訪華是正式的外交活動,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時代,這麼正式的外交活動必然是要講究禮儀的,不僅清朝如此,當時各國均如此。

  馬戛爾尼以祝壽名義拜見乾隆,可能是來自廣州當地華人通譯的建議,馬戛爾尼給清廷官方的信件可能也是請廣州的華人通譯寫的,所以“語甚恭順”。所以乾隆才給了馬戛爾尼“貢使”的名義,沿途給予照料,據張耀傑計算,清廷沿途為馬戛爾尼使團開銷高達清政府年收入的1/20!
22.jpg
22.jpg (54.09 KiB) Viewed 5083 times
  乾隆一直視英國為潛在威脅,此外英國此前參與了廓爾喀(今尼泊爾)入侵的戰爭,乾隆在等待馬戛爾尼使團過程中,專門讓福康安核實,插手廓爾喀戰爭的是不是確為英吉利,在得到肯定答復後,乾隆的態度發生了改變。(相關史料經美國學者鉤沉發現,駐藏官員的回信原件被美國收藏,所以以往認為乾隆是出於盲目自大、狹隘的心理才慢待馬戛爾尼的說法是完全不成立的。)
  乾隆故意刁難馬戛爾尼,有殺英國人威風、展示清朝實力的含義。馬戛爾尼到京後,特意安排在圓明園大水法見面,因為這裏是西洋建築,以讓馬戛爾尼看看,中國也有西洋建築。在宴席上,故意讓馬戛爾尼品嘗了葡萄酒。這些酒是為清宮服務的西洋傳教士釀造的,深得馬戛爾尼讚賞,認為比歐洲任何名酒都不差。

  然而,馬戛爾尼始終沒理解乾隆的目的。所以乾隆後來很倨傲地回信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荑以通有無。”將馬戛爾尼的要求全部回絕。馬戛爾尼極為沮喪,這是他後來誇張雙方禮儀糾紛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跪與不跪雖然發生了較大爭議,但通過協商,雙方認可,馬戛爾尼只需以西洋見君主禮(單膝下跪)拜見乾隆即可。
  馬戛爾尼回到英國後,寫了很多書,加上他隨員的書,在西方引起很大反響。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時,美國當時的副國務卿便說:這是一場文明對野蠻的戰爭,鴉片只是藉口,中國皇帝的根本目的是讓文明人下跪。可見馬戛爾尼的書的影響。

  清朝滅亡後,原本不被中國史家重視的馬戛爾尼來訪事件突然得到關注,但多是單方面引用英方的史料,因此接受了“天朝顢頇無知,錯過了近代化機遇“的論斷。然而,馬戛爾尼使團中人員的構成是比較複雜的,也有人在回憶錄中對清朝有非常正面的描寫,並不認同馬戛爾尼的觀點。

  “不肯跪拜”是馬戛爾尼製造出來的象徵物,未必是歷史事實。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人她手機從郭書畫不該單以尺論價
2017年10月27日 10:50
keWn-fynhhay6008244.jpg
keWn-fynhhay6008244.jpg (15.19 KiB) Viewed 5077 times
春天(42×35cm布面油彩) 林風眠畫於1960年,上海美術家協會藏。

  前段時間,北京畫院展出的《清寂鶩影——林風眠藝術精品展》是我第二次看林風眠的個展,上次是在中國美術館。看後有不少感慨,其中最深的一點就是——好作品不一定需要很大,小畫面依舊可以打動人,甚至遠比一些空洞的大畫、巨制更有力量。可見,畫的好壞高低並不在於畫幅的大小,而是取決於畫的內涵與作者的技法,在於畫傳達給觀者的感受。

  反觀當下畫壇,畫家們一味追求展覽效果,畫越畫越大,現在4尺整張8平方尺的畫都算小的,6尺整張18平方尺很平常,還有人畫丈二的巨制,仿佛只有畫越大才越有氣勢,越能奪人眼球。不容忽視的是,當前在書畫創作和收藏中也存在不少誤區,其中“以尺論價”的現象尤顯突出。

  其實,自古至今歷代書畫名作皆不乏小品。在書法珍跡上如王羲之《蘭亭序》(24.5×69.9釐米)、有“天下第二行書”之稱的唐顏真卿《祭侄稿》(28.1×72.3釐米),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墨寶晉代陸機《平復帖》(23.7×20.6釐米)都尺寸較小,但卻以高超的筆墨技巧和非凡的格調韻味令人陶醉。繪畫上如唐韓幹畫馬名作《照夜白圖》(30.8×33.5釐米),元倪瓚《六君子圖》(61.9×33.3釐米)也都憑藉出色的富有個性的筆墨形式與深邃的意境而名傳後世。

  此外,中國的文人畫歷來講究近距離把玩,“小中見大”是其所長,如宋人小品尺幅都不大,多為團扇、冊頁,但清新雋永的風格為世人所稱道,筆墨精微,意境營造更是獨具匠心。清代八大山人的許多書畫冊頁小品皆小而精,讓觀者大歎其筆墨蒼茫高古出塵之奇,這樣的“小品”並沒有遭人歧視,反被歷代的大收藏家們奉為至寶。不難看出,中國古代書畫中的許多曠世傑作都是一些尺幅很小的作品,但這並不妨礙後代書畫家欣賞和膜拜,小品反而因受到歷代書畫家的重視而屢有佳作問世。

  近代的不少國畫大師也皆以擅長創作小品畫聞名。如齊白石的《草蟲冊頁》,儘管尺寸很小,但卻精微畢現,令人歎為觀止。傅抱石的山水畫尺寸以小品居多,但在拍賣市場上表現搶眼。錢松喦的名作《常熟田》也很小(53×35釐米)。李可染的名作《萬山紅遍》不過區區3平方尺,但在2000年竟拍出501.6萬元的驚人高價。可見,尺幅大小並不是衡量決定作品品質與價值高低的標準與關鍵,小未必差,大不一定佳,“以尺論價”是沒有道理的,脫離作品本身而以尺定高低論好壞,顯然是不科學的,違背了真實的書畫價值觀。

  “以尺論價”對國內書畫市場帶來的負面影響與危害實在不小。一些書畫家為了迎合這種市場喜好,不再一心專注於在作品的內在品質、筆墨、格調上下功夫,而熱衷於投其所好,盲目求大,撈取實惠,加工生產“大尺幅”,於是大而空、缺乏筆墨與內涵表現的“巨制”不斷湧向市場,既擾亂了市場,也使自己離真正的藝術創作距離越來越遠。

  近兩年來,書畫市場的火熱吸引了大批對藝術品經驗欠缺的新投資者加入,由於他們對書畫的價值判斷缺乏認知,誤以為畫越大,價值一定越高,而不加選擇地購藏了一些毫無價值的“大作”,最終將上當受騙,叫苦不迭。如今漫步市場,人們不難發現大尺幅書畫占多數,多是一種工匠式的“畫師”之作, 沒有賞心悅目之感,如此以尺論畫誘發出來的“大作”,何談投資價值可言?

  衡量一件書畫藝術含量高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究竟什麼樣的作品才具有真正的投資價值?在藝術品市場化的今天,收藏愛好者與投資人應該抱有怎樣的投資理念才能使作品保值增值?書畫該不該以尺論價?古今的歷代書畫大師傑作已給我們做出了有力的回答與啟示。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女助理拒兩宋國家畫院繁華如夢:癡迷繪畫的帝王不少
2017年10月27日 10:36 
Vgd3-fynfvfi1138635.jpg
Vgd3-fynfvfi1138635.jpg (55.19 KiB) Viewed 5076 times
  9月11日,北京故宮午門正殿,《千裏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媒體專場,工作人員展開北宋王希孟的《千裏江山圖》畫卷。北京故宮博物院2017年的年度大展《千裏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以《千裏江山圖》為中心系統梳理、展示中國歷代青綠山水畫的發展脈絡,於9月15日
  繁華如夢:兩宋時期的國家畫院
  盧升弟

  導讀
  千年之後,《千裏江山圖》居然在故宮午門正殿成為時尚,人們排4個小時的隊,就為了看5分鐘的《千裏江山圖》,然後,有人吃著速食麵再排4個小時的隊,再看5分鐘的《千裏江山圖》。《千裏江山圖》的作者王希孟,原來是北宋時期國家畫院裏的一名普通“生員”,最後由宋徽宗親自教授的學生,他十八歲的時候,僅用了半年時間,就畫出了流芳千古的《千裏江山圖》。那麼,在《千裏江山圖》成為時尚之際,我們就有必要瞭解一下培養出王希孟一幹大師的兩宋國家畫院,那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繁華如夢的故事。
 
  從9月15日至12月14日,故宮博物院舉辦題為“千裏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分別在午門正殿和東西雁翅樓展出中國歷代名家青綠山水畫86幅(件),而其中引人注目的鎮殿之作則是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千裏江山圖》。為了展示這幅長11.9米、寬0.515米的青綠山水畫長卷巨作,故宮博物院還特別將其單獨陳列在午門正殿展廳,以便觀眾能夠更好地參觀欣賞。
  據故宮方面稱,展覽還未開始,他們就收到不少國外美術愛好者提出的申請,準備組團前來觀展。為了應對國內外的大量觀眾,故宮院方做好了各種預案,甚至連速食麵都準備好了。觀眾們熱情可嘉,媒體也不甘示弱,海內外各大媒體紛紛給予大量報導,掀起了一輪王希孟與《千裏江山圖》熱。
  開展當日,為了一睹《千裏江山圖》的真容,很多人早早就來到故宮,在展廳外排起了一條條長龍。據中青網記者報導,由於遊客眾多,故宮博物院不得不實行限流措施,現場竟出現了排隊4小時參觀5分鐘的情況。展廳之內,觀眾們為了看得更加清晰,都儘量貼近展櫃。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著名畫家陳丹青先生在《陌生的經驗》一書中,談到他數年前在觀看《千裏江山圖》時的情形:“我就腦袋貼在玻璃上,像個傻子,呆呆地看。”並且還發出這樣的驚歎:“怎麼可以這樣子好法,怎麼可以?”對於《千裏江山圖》,顯然他已是如癡如醉了。
  王希孟原不過是北宋時期國家畫院的一位並不知名的“生員”(學生),他的一幅畫作竟然引起如此大的轟動,那麼,宋代國家畫院與整個宋代時期的繪畫藝術又是怎樣的一種盛況呢?
  一
  兩宋時期,繪畫創作主要有民間、文人士大夫和畫院職業畫家三個群體。民間畫家畫風樸實自然,題材廣泛,貼近現實生活;文人畫家則以寫意為先,講究筆墨情趣,抒發個人情懷,注重意境的表達;畫院職業畫家多追求嚴謹工細、造型準確、色彩華麗。不同的群體不同的風格,呈現出宋代繪畫多彩多姿的面貌。同時,這些畫家群體之間又相互交流借鑒,職業畫家畫的精湛技藝與文人畫的思想意境彼此滲透融合,取長補短,文人畫的技藝水準與職業畫家畫的藝術境界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宋代的山水、人物、花鳥畫在題材的廣泛性和藝術水準上已經全面超越了唐、五代,並產生了範寬、董源、李成、黃筌與黃居父子、徐熙、燕文貴、高文進、郭熙、蘇軾、文同、米芾與米友仁父子、張擇端、李公麟、王希孟、蘇漢臣、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梁楷以及宋徽宗等眾多傑出的繪畫藝術家以及大量的曠世畫作,對元、明、清以及現代繪畫形成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如此的輝煌與榮耀之中,無論是繪畫藝術水準,還是繪畫人才的集中程度,以及繪畫作品的影響力方面,兩宋國家畫院——“翰林圖畫院”都處於絕對的中心地位。如果說宋代是中國文人畫的第一個里程碑,那對於中國古代畫院以及院體畫來講,宋代則已經成為一座永恆的高峰。此後雖然明、清兩代也建有類似的畫院,但在畫院的建制規模和藝術成就上,再也未能超越兩宋時期。
  二
  兩宋國家畫院源於五代後蜀、南唐宮廷的翰林圖畫院。
  西元935年,後蜀(西元933~965年)孟昶在成都設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皇家畫院——“翰林圖畫院”。稍後不久(西元943年),南唐(西元937~975年)皇帝李煜也在金陵(今南京)建立了類似的宮廷畫院。
  當孟昶、李煜們還在自家的後宮之中,享受著笙歌宴舞、詩酒書畫的寫意人生之際,西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發動兵變。在部下們的擁戴下,一襲黃袍加身,坐上了皇位,改國號為宋,定都汴京,史稱北宋。北宋建立後不久,就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步伐,先後消滅了南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大小割據政權,結束了唐末以來的分裂局面。
  趙匡胤雖是武人出身,對治國卻頗有一套。在奪得天下以後,他以“杯酒釋兵權”的巧妙之舉,順利解決了歷代帝王們都曾面臨的一個政治難題——功臣擁兵自重、割據專權的狀況。接著他還採取一系列措施,提倡文人政治、發展社會經濟、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大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藝術很快就駛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詩畫競豔,文采風流。
  一個文化藝術空前繁榮的時代就這樣如期而至。
  三
  根據歷史學家們的研究,宋代已經完成了由貴族門閥社會到平民社會的轉型,加之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提高,普通平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隨之增加,尤其是對包括書畫在內的藝術品更是渴求。在這樣的歷史氛圍下,大量民間畫家應運而生。
  這些民間畫家們依靠自己的技能,描繪出一幅幅生動逼真、引人入勝的人物、山水、花鳥圖畫,在大街小巷擺攤出售,換取柴米油鹽,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他們中的一些人不僅技藝精湛,名聲也很響亮。如善畫小孩的杜姓畫家被百姓們稱之為“杜孩兒”,擅長樓閣亭臺的趙姓畫家則被譽之為“趙樓臺”,而他們的真實名字卻淹沒在浩瀚的歷史記憶裏,反而不為人所知了。
  在大宋京城汴梁(今開封)有一座佛教寺廟大相國寺。說起這個大相國寺,在那時可是大大有名。《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花和尚魯智深就曾在寺中的菜園子當過臨時主管,還在那裏練過倒拔垂楊柳的功夫。
  大相國寺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西元555年),原名“建國寺”。唐延和元年(西元712年),唐睿宗賜名該寺為“大相國寺”。北宋時期,大相國寺的規模達到了頂峰,占地540畝,有64禪律院,僧眾達數千人,寺內還有大量的佛教壁畫,香火極為旺盛,是當時全國著名的佛教中心,也是大宋朝廷的皇家寺廟。除此之外,大相國寺還是帝都汴梁的商業和文化中心,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大相國寺每月都有五次廟會,廟會上人流熙攘,交易興隆,不僅有各類生活、文化、宗教用品,還有大量民間畫家銷售的圖畫攤點,逶迤蜿蜒如一條長龍,使人目不暇接,其繁華程度絲毫不亞於當今北京的琉璃廠。
  由於生意興隆,有利可圖,大量畫商也隨之出現。山西絳州有一個畫家楊威,作品以農村生活為題材,非常貼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很受人們歡迎。商販們便紛紛前去收購他的畫作,做轉手生意,謀取差價。與此同時,社會上還出現了靠做模特賺錢的人。《玉照新志·卷三》中記載:宋徽宗宣和年間,汴梁有一名倡優秦妙觀,除了本職工作外還兼職做業餘模特兒。由於她“色冠都邑”,粉絲眾多,因此她的畫像十分走俏。
  當時,一些著名畫家的畫作價格之高,令人咋舌。《瑞桂堂暇錄》中說:崇寧年間,徐熙的一幅《牡丹圖》,有人出價二十萬;《洞天清錄》也講到:江西人楊補之的一幅梅花“價不下百千金”;又據《聖朝名畫評》中記載:大中祥符年間,一個名叫丁朱崖的官員為了求得著名畫家趙昌的畫作,借賀壽為名給趙家送去五百兩白金。
  四
  在兩宋時期的319年間,除了宋徽宗趙佶,癡迷繪畫的帝王還有不少。
  北宋太祖趙匡胤,雖然史籍中未見他作畫的記載,但他對畫家卻是青眼有加。在滅蜀之後,他馬上就將後蜀宮廷畫院的畫家們詔至東京汴梁,並給予很好的待遇。如著名畫家黃居就被授予翰林待詔、朝請大夫、寺丞、上柱國,並賜紫金魚袋,官及二品。
  第二任皇帝太宗趙匡義則是“富藝多才”,酷愛書畫,甚至動用國家權力“詔天下郡縣收訪前哲墨蹟圖畫”,設置“密閣”,專門收藏書畫。他還利用他的一個親戚孫四皓做“星探”,在社會上發現並網羅繪畫人才進入“翰林圖畫院”,為畫院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仁宗皇帝也是一名“業餘畫家”,史籍說他“遇興援毫,超逾庶品”。他特別喜愛畫菩薩像,曾下令將他畫的龍樹菩薩雕版鑄模,大量印製。
  神宗皇帝則喜愛山水畫,尤其是大畫家李成的作品,是一個超級李粉。畫院畫家郭熙學習李成最有成就,因此他特別器重郭熙,以至於皇宮之中“一殿專背熙作”。
  南宋的高宗趙構,《畫繼補遺》中說他“天縱多能,書法複出唐宋帝王之上。而於萬機之暇,時作小筆山水,專寫煙嵐昏雨難狀之景,非群庶所可企及也”。此說雖然過於誇張,但他熱愛書畫卻是事實。正是由於他的熱愛,北宋滅亡之後,在國勢柔弱不堪的情況下,他依然積極恢復畫院,召集流散的畫家。他還經常親臨畫院視察指導工作,並為畫家們的作品題跋,保持著與畫院畫家的親密接觸。
  由於帝王們的示範效應,一時之間,上至皇室大臣,下至百官眾吏,揮毫作畫儼然成了一種社會時尚。而對於一般平民畫家來說,倘若能更進一步,成為“翰林圖畫院”的一員,那就像“入仕”“登科”一般榮耀了。
  五
  兩宋國家畫院——“翰林圖畫院”建於何時?美術史家歷來有兩種看法。
  一種認為建於宋太祖時期,其依據是《圖畫見聞志》中的一段記載:晉末時,畫家王靄與王仁壽被契丹人擄去,宋太祖登基後王靄被放回,在圖畫院任祗候。另外,據《聖朝名畫評》中所載:西蜀被滅後,其宮廷畫家們送至汴京,就是被安置在翰林圖畫院中的。
  另一種則認為,畫院應該始於宋太宗趙匡義雍熙元年,理由是《宋會要輯稿》所載:“(宋太宗)雍熙元年(西元984年),置翰林圖畫院,在內中池東門裏,(宋真宗)鹹平元年(西元998年)移在右掖門外”。根據這一記錄,北宋翰林圖畫院正式掛牌成立應是西元984年。
  “翰林圖畫院”的主管部門名義上是翰林院,實際上卻是由內侍省負責畫院的具體工作。據《宋史·職官志》以及《宋會要輯稿》記載:“翰林圖畫院”成立之時,由翰林院的一名官員負責管理畫院,而這名官員則是由內侍省的宦官“押班”“都知”擔任。內侍省相當於皇家事務管理局,負責宮廷的內部事務。內侍省下麵還有“翰林書藝局”“翰林太醫局”“翰林匠作局”等與“翰林圖畫院”類似的部門,都是能工巧匠、傑出藝人集中的地方。
  畫院最初沒有定員,畫家的人員編制和職稱等級並不固定,仁宗時才開始正式設待詔三人、藝學六人、祗候四人、學生四十人以及工匠若干。
  六
  宋代數百年間,歷代皇帝們給予了畫院畫家比較高的政治地位。他們分別被授以“翰林待詔”“翰林祗候”“翰林司藝”“內供奉”“畫學正”“學生”等職稱,穿戴官服,領取工資,享受著與現代機關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類似的待遇。
  在內侍省中,還有一個單位“八作司”,“八作司”中也有一些稱之為“畫工”的人員,這些畫工與畫院畫家之間的身份地位差別是非常大的。據《畫繼·雜說》中記載:“他局工匠日支錢,謂之食錢。惟兩局(圖畫局和書藝局)則謂之俸直,勘旁支給,不以眾工待也”。畫工們的報酬叫生活費(“食錢”),畫院畫家的報酬卻被稱作工資(“俸值”)。一個“食錢”一個“俸值”,叫法不同,區別也很大,用現在流行的話講,即是臨時工和在編幹部的差異。另外內侍省還有翰林書院、琴院、棋院、玉院等,在這些局、院中,畫院的地位也要高出一截。這在《畫繼》中也有記載,“諸待詔每立班,則畫院為首,書院次之,如琴院、棋玉百工皆在下”。
  徽宗時期,由於趙佶對書畫情有獨鐘,還特別“獨許書畫院出職人佩魚”上朝。佩魚就是一種魚形的袋子,本是一種裝飾物,在唐代,五品以上官員才能佩戴。宋代時一般賜予上朝的文武百官、中央和地方夠級別的官員以及皇帝的近臣,武官、內侍等均不配發。畫院的畫家們能夠享受如此待遇,也是十分難得的。此外,趙佶還打破了宋初以來朝廷技藝人員不得為官的傳統(個別情況除外),任命了不少畫家出任正式官員。
  南宋高宗時期,畫院畫家的地位更是直線上升。出任官員的畫家數量更多,級別也更高,有的甚至做到了副部級(工部侍郎)。更為特別的是,很多畫家都得到了皇帝特別賜予的“金帶”,所謂“金帶”是朝廷四品以上官員才能享受的政治待遇。
  七
  既然朝廷為畫家們提供了良好的待遇,他們的工作自然就不會那麼輕鬆愜意。
  畫院的工作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
  1。為帝王、後妃、皇室成員畫肖像,這是畫家們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2。美化、裝飾皇宮以及宮觀壁畫。3。畫家們還要為皇帝代筆,作畫賞賜那些有功的大臣。尤其是徽宗時期,每天都有一位待詔級畫家在宮中輪流值班,以備皇帝的隨時召喚。4。“翰林圖畫院”還要發揮繪畫的教化作用,為朝廷做政治宣傳工作。5。作為朝廷的使者,畫家們還時常被派往他國,為“夷王”畫像,促進國與國間的友好關係。
  除上面五項工作外,畫院畫家還負有一項我們想像不到的特殊使命。即以繪畫為工具,充當朝廷的間諜,收集他國的政治和軍事情報。例如,開寶年間,趙匡胤準備討伐南唐,派畫院人物畫家王靄潛入南唐境內,暗中畫下南唐重臣韓熙載、宋齊丘、林仁肇等人的畫像。有一次南唐使者使宋,宋太祖便下令將林仁肇的畫像懸掛於一屋內,並有意讓使者看到。使者回國之後立馬向李煜彙報了此事,糊塗的李煜果然中計,誤以為林仁肇已經叛國投敵,竟然用毒酒處死了林仁肇,南唐因此而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抗宋大將。王靄立下此功,得到了趙匡胤的獎勵,由畫院祗候升為待詔。又據王明清《揮麈後錄》卷四記載:宣和初年,宋徽宗產生了征伐遼國的想法,便派遣畫學正陳堯臣出使遼國,打探遼人的動態。一路之上,陳堯臣帶著兩位畫學生寫寫畫畫,將沿途經過的道路、河流、山脈等統統繪製成圖。回宋後,不僅帶回了遼王天祚帝的畫像,還獻上了遼國的山川形勢圖。徽宗見後大喜,陳堯臣因此而名利雙收,不僅獲得了巨額獎金,還官升“右司諫”。
  八
  大宋的皇帝們一直都非常注重畫院人才的選拔,採取多種形式吸收畫家進入“翰林圖畫院”,有時甚至不惜採取強制手段。如後蜀的黃筌、黃居、黃惟亮、趙元長、夏侯延枯、袁仁厚、高文進、高懷寶;南唐的周文矩、王齊翰、顧德謙、厲昭慶、徐崇嗣等,都是在各自的國家亡國之後,隨著他們的亡國之君被送至宋都汴梁,並進入“翰林圖畫院”的。
  “翰林圖畫院”還十分注重在民間發掘人才,凡是技藝高超的畫家不論出身,都在招收之列,一些民間高手因此也相繼進入畫院。他們之中不僅有街頭擺攤賣畫的郭熙、燕文貴、李唐,賣獸藥的高益……就連曾經攔路搶劫的強盜也被招入了畫院。
  傳奇並非只屬於仗劍走江湖的俠客,同樣也屬於藝術家,對於李唐、蕭照師徒來說就是如此。
  李唐(西元1066~1150年)河陽三城 (今河南孟州)人。詩文書畫門門精通,天賦極高。他先是以賣畫為生,徽宗政和年間(西元1114年)參加畫院殿試,以優異成績被畫院錄取。“靖康之變”後,宋徽宗父子、皇室、朝廷大臣,甚至包括歌伎、工匠、廚師、倡優等10餘萬人被當作戰利品押往金國,李唐也沒能倖免。在北上的途中,他趁金人不備,冒死而逃。一路磕磕絆絆,受盡磨難,當行至太行山下時,不料卻被一夥強盜攔住了去路。強盜們打開他的行囊,不見任何財物,只有筆墨顏料以及幾幅畫作。李唐正當絕望之際,哪知峰迴路轉,強盜中突然閃出一人,伏地便拜,頓時把李唐搞得不知所措,愣在當場。
  此人自稱是業餘書畫愛好者,名叫蕭照,宮廷大畫家李唐的名聲對他來說如雷貫耳,更是他崇拜的超級偶像。名家就在眼前,豈能就此放過,當場就要拜李唐為師。李唐惹不起也躲不起,無奈之下,只好收下這位強盜徒弟。於是師徒二人告別山寨,南下臨安(今浙江杭州)。
  經過長途跋涉,一路艱辛,兩人終於到了臨安。可是身處亂世,舉目無親,為了生存,李唐只好重拾舊業,又在大街上擺起了地攤。宋高宗紹興十二年(西元1142年),正在街頭賣畫的李唐被宋高宗舅父韋淵偶然遇見,時來運轉,李唐這才回到畫院任待詔,後來授成忠郎,賜金帶。
  浪子回頭的蕭照跟著師傅努力學畫,一段時間後畫藝大進,不久也被招入畫院,補迪功郎,賜金帶。一個攔路打劫的強盜改邪歸正,蛻變成為一個傑出的畫家,從此踏入藝術的殿堂。蕭照的華麗轉身,既展現了繪畫藝術的特殊魔力,也反映了畫院不論出身、唯才是舉的用人態度。
  九
  崇寧三年(西元1104年),宋徽宗為了培養高水準的繪畫人才,在“太學”之內興辦了“畫學”,以科舉考試的方法選拔學生。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南遷後的高宗、孝宗時期(西元1127~1189年)。“畫學”的興辦,較之西元1590年左右,義大利人創辦的波倫亞學院——人們稱之為世界上最早的美術學院,早了四百九十多年。
  根據《宋史·徽宗本紀》和《宋會要輯稿》的記載:“畫學”設立之初由國子監管理,並派有專門的官員如博士、學正、學錄、學諭、學直等。其中博士大都由精通書畫的士大夫官員擔任,如禮部員外郎米芾以及兵部侍郎米友仁父子都曾兼任過“畫學”博士(院長)一職。大觀四年以後,朝廷對“畫學”進行了體制改革,國子監不再管理“畫學”,改由翰林圖畫院負責。
  “畫學”的入學考試十分嚴格,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美術高考。除了繪畫專業技能之外,還要進行文化考試。專業課以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分科,文化課則有《說文》《爾雅》《方言》《釋名》等。
  同“太學”的其他科目一樣,考試合格後方能進入“畫學”深造學習。整個流程從試卷封印、評卷、擬錄取名單、復審、註冊,直至張榜公佈,都很規範、嚴謹。入學以後,學員的學習、生活費用則完全由官方承擔。
  “畫學”的專業考試形式則很有意思,考題都是古人的詩句,如“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亂山藏古寺”“萬綠叢中一點紅”,等等,要求應試者在創作時不僅要貼題,還要有詩一般的意境,做到畫中有詩。其中一次的考題,據說出自宋徽宗本人踏春時的靈感,題目為“踏花歸去馬蹄香”。奪冠的作品非常巧妙,畫面上僅畫了一匹奔跑的駿馬和數只蝴蝶在馬蹄後面飛舞追逐,便將考題的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了。
  通過這樣的考試方式,進入“畫學”的學生不僅有良好的文化修養,還有很強的藝術創造力。譬如王希孟就是在“畫學”學習以後,再由徽宗趙佶親自指導後出現的傑出青年畫家。
  王希孟十多歲就考入北宋的高等學府“畫學”,經過“畫學”的培養,被召入禁中文書庫任職。在此期間,他刻苦作畫,經常向宋徽宗上呈自己的畫作。趙佶發現這個年輕人“其性可教”,是個可塑之才,於是親自擔任他的繪畫老師。經過趙佶親自指點,王希孟的技藝突飛猛進。徽宗政和三年(西元1113年)四月,年僅十八歲的王希孟僅用了半年時間,就繪製完成了被譽為中國古代十大傳世名畫《千裏江山圖》。畫面上,群山巍峨,大江千裏,村落、橋樑、舟船、林木點綴其間。畫家以細緻工整的筆法、鮮豔華麗的色彩,表現了大好河山的壯闊之美,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青綠山水畫的經典之作。宋徽宗見到此畫後大加讚賞,並將此畫賜與寵臣蔡京。可惜天妒英才,據蔡京在卷後的題跋,這位才華橫溢的少年奇才在幾年以後,就不幸英年早逝了。除王希孟之外,還有不少聲名卓著的畫家如李唐、劉松年等人,都是通過“畫學”深造之後才進入“翰林圖畫院”的。
  十
  培養了王希孟的老師宋徽宗自幼就是書畫粉絲,對於繪畫的喜愛,趙佶是直言不諱的。據《畫繼》 記載,他曾對手下的大臣說:“朕萬幾餘暇,別無他好,惟好畫耳。”還在做端王時,他就與當時的文人畫家駙馬都尉王詵、宗室趙令穰等經常在一起探討切磋繪畫藝術,往來極為密切。
  得益於皇室得天獨厚的條件,趙佶接觸到的歷代頂級書畫數不勝數,得到的教授自然也是最好的。加之他的天賦極佳,在青年時期就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不僅如此,他在繪畫理論上也有極為獨到的見解,並以此指引畫院的創作實踐:他認為創作要客觀自然,不能主觀隨意。強調形神並舉,提倡詩、書、畫、印結合。這些繪畫理念和思想都超越了當時絕大多數畫家,展現了一個大師所具有的風範。
  在創作中趙佶尤其注重寫生。為了使作品更加真實,他曾畫過鶴的二十種不同動作和姿態。有一次,畫院畫家畫孔雀升墩障屏,畫了幾次趙佶都不滿意。有人不明原因,他說,孔雀升墩必是先舉左腳,而畫家卻畫成抬右腳了。據說他還發明了用生漆點畫動物眼睛的方法,使其更加生動逼真。他的畫作簡潔清新,於嚴謹、細緻之中不乏瀟灑、飄逸,尤其是花鳥畫水準之高,震古鑠今。勞倫斯·西克曼在《中國的藝術和中國的建築》一書中曾說,趙佶以“魔術般的寫實主義”給人以非凡的誘惑力。鄧椿在《畫繼》 中甚至評價趙佶的創作達到了“筆墨天成,妙體眾形,兼備六法”的至高境界。
  時間就像是一具淘金的篩子,它把泥沙漏過,留下真正的金子。傑出的藝術品也是如此,即使經歷了無數歲月的篩選,也仍然會熠熠閃光。2002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有一幅《寫生珍禽圖》的工筆花鳥畫,被人以2530萬元的價格拍下,創下了當時中國畫拍賣的世界紀錄;七年以後,這幅畫作又以5510萬元的成交價,再次刷新了這一拍賣紀錄。這幅《寫生珍禽圖》的作者不是別人,正是宋徽宗趙佶。
  除了自身酷愛書畫之外,趙佶對畫院的發展也是不遺餘力。一方面提高畫家的地位,另一方面大力加強畫院的建設,創辦“畫學”,為畫院培養了大量後備人才。由於他的大力扶持,畫院成就斐然、碩果累累。中國繪畫史上的絕頂之作——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王希孟的《千裏江山圖》都創作於這一時期。說他是畫院的“名譽院長”,一點也不過分。
  在趙佶執政期間,他還下令搜集古今名畫,編為《宣和睿覽集》,後來又敕令畫院編纂《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錄》等著名美術史書籍,不僅為中國美術史留下了寶貴資料,對畫院和繪畫藝術的繁榮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宋徽宗對於“翰林圖畫院”說得上是功勞至巨,但對於大宋帝國來說,他卻是一個奢侈荒淫的敗家子。他的一生兼有兩個身份,一個是作為皇帝的宋徽宗,另一個則是作為藝術家的趙佶。兩個身份相互攪纏、干擾,而他自己則混淆不清、主次顛倒,把太多的時間與精力用在了藝術愛好上,甚至不惜利用手中的權力和國家機器來滿足這種個人愛好,這對於國家社稷和天下百姓來說無疑是一種災難。正如程水石先生在《宋徽宗的西元1127年》 中所說:他幾乎把整個北宋帝國當成了自己的“書房”和“畫室”,最終釀成國破家亡,客死異鄉的悲慘結局。
  十一
  翻閱著陳舊泛黃的史料,回望兩宋畫院的發展歷程,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絢爛與輝煌。
  中國古代畫院從五代時期的濫觴,到兩宋時代的繁榮興盛,既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必然,也有上層統治者高度重視的因素。良好的創作環境,優厚的政治、生活待遇,畫家們能夠心無旁騖的進行藝術創作,從而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畫家和繪畫藝術的經典之作,在中國美術史上寫下了極為華麗的一章。
  “江山代有人才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
  黃居、黃惟亮、燕文貴、高克明、李宗成、高文進、王拙、郭熙、崔白、易元吉、李公麟、張擇端、王希孟、韓若拙、蘇漢臣、李唐、蕭照、劉松年、馬遠、夏圭、李迪、毛益、梁楷……一個又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是中國美術史上赫赫有名、影響巨大的畫家,而他們留下的《清明上河圖》《千裏江山圖》《秋庭戲嬰圖》《四時花雀圖》《子猷訪戴圖》《貨郎圖》《七夕夜市圖》《風雨歸舟圖》……更是萬世留芳的藝術瑰寶。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機從郭出庭2.943億港幣天價成交 北宋汝窯天青釉洗為何這麼貴
2017年11月07日 17:37 
67.jpg
67.jpg (13.96 KiB) Viewed 5064 times
  以2.943億港幣天價成交 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
  北宋汝窯天青釉洗為何這麼貴

  在前不久的“十一”長假期間,數億中國人走出家門,前往全國或者多個國家遊玩。但還有很多人對此卻毫無興趣,他們都在關注著一件文物的拍賣,這就是10月3日在香港蘇富比(微博)2017秋拍中的北宋汝窯天青釉洗。最終,這件珍貴異常的宋代瓷器也不負眾望,創造了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

  經過5天的激烈競拍,香港蘇富比2017秋拍於10月3日下午收槌,總成交額逾31.5億港幣,整體成交率86%,漲幅高達43.1%。同時產生了16項世界拍賣紀錄,北宋汝窯天青釉洗以2.943億港幣的成交價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

  類似的藏品世界上僅存四件
  此次上拍的這件北宋汝窯天青釉洗原為臺北鴻禧美術館的舊藏,鴻禧美術館隸屬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收藏、保護、展覽與研究推廣為主,文物總數達三萬多件,堪稱世界級的私人美術館,素有“臺北小故宮”之稱。2000年這件汝窯天青釉洗被曹興誠買走,在其收藏17年後再次拍賣。這件汝窯天青釉洗,直徑13釐米,佈滿冰裂片紋,保存良好。曹興誠曾向臺媒透露本不舍得賣出此件瓷器,但被拍賣行遊說後,認為臺灣常有地震,不易保存瓷器,因此決定割愛。

  據介紹,類似的藏品世界上僅存四件,所以這件藏品成為此次香港蘇富比秋拍的最大亮點也是順理成章。

  拍賣現場緊張時如同空氣凝固
  10月3日上午10點20分,“俊雅清凝——樂從堂藏宋瓷精粹”專場舉槌開拍,15件宋瓷精品一一亮相,前4件宋瓷亦拍出了不俗的價格,汝窯天青釉洗第五位“出場”。到場觀眾驟然增加,不少人都是滿懷興奮地期待此件珍品能再創奇跡。起拍價為8000萬港幣,但競拍價很快就飛速往上飆升,開始還有好幾位藏家競價,到後來似乎只剩下現場的一位舉牌者和一位電話委託還在競逐。

  價格趨近2億港幣,現場叫價的速度明顯慢了下來,思考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價格的變化如同兩位膠著纏鬥的競技者,在2億港幣之後,競價等待時間逾長,整場的氛圍似乎有些躁動,不少觀眾認為可能落槌已在咫尺。不過峰迴路轉,一位新的買家委託現場人舉牌,加入競投,一切又都充滿了變數。在2.5億港幣時,一度又停滯了相當長的時間,但現場此刻反而安靜得如同空氣凝固,大家都知道:天價即將產生!最終,歷經20多分鐘、30多次的叫價,拍賣師落槌,讓人驚呼的數字定格在2.6億港幣,成交價2.943億港幣。相信未來會有更多藏家會關注宋瓷

  每次汝窯現身拍場總能創造天價,不得不先從汝窯本身聊起。宋瓷的造型、色澤、工藝幾乎已經達到了中國瓷器史上的審美高峰,而汝窯
  又是這其中當之無愧的“王者”。據說“汝窯”是藝術皇帝宋徽宗一聲令下創造出來的,當大臣請宋徽宗指示要燒出什麼釉色的瓷器時,徽宗說:“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而實質上,天青色瓷器的燒制應該在五代的耀州窯就已經開始了,但在顏色上應該離現在我們看到的天青色還有一段相當的距離。經過100年左右的沉澱,汝窯終於在徽宗時期實現了精品迭出的盛景。

  再次刷新紀錄的這件北宋汝窯天青釉洗應該會在今後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呈現出不一樣的效應,引領一波高古瓷行情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誠然,它是一件在整個專場中價格突兀、“高處不勝寒”的精品,但縱觀整個樂從堂舊藏拍賣:北宋定窯白釉釦口弦紋三足奩式爐以1500萬港幣落槌;北宋定窯黑釉鷓鴣斑葵式盤以1200萬港幣落槌;宋至金鈞窯月白釉紫斑折沿盤以420萬港幣落槌;南宋吉州窯鷓鴣釉梅瓶以300萬港幣落槌……全場成交的12件宋瓷交出了3.648億港幣的驚人成績單。

  這說明不僅珍稀的汝窯備受追捧,宋代各個窯口瓷器也自有一群偏愛的受眾,這樣各有層級的收藏喜好似乎有望撐起整個宋瓷收藏的價位保障。
  而由於此次專場的成功舉辦、天價汝窯的誕生,相信未來會有更多藏家會關注宋瓷。蘇富比中國東南亞區董事、中國藝術品部資深專家沈恩文說,有著八九百年歷史、品相好的宋瓷也很難找到。之前很多藏家收藏明清的瓷器,但隨著經驗、品位的沉澱,可能會追求一些像宋瓷這樣比較簡單的審美,這是一個慢慢尋根溯源的過程。

  為什麼汝瓷總能拍出高價呢?
  一、汝瓷燒窯時間前後只有20年,存世稀少。眾所周知宋之五大名窯,以汝瓷為尊,汝窯創燒於北宋晚期,為宮廷御用瓷器。金滅北宋後,汝窯也隨之消亡。其開窯時間前後只有20年,由於燒造時間短暫,傳世亦不多,在南宋時,汝瓷已經非常稀有,在歷史長河中仿佛曇花一現,連南宋人都有“近尤難得”的感歎。現今存世的汝瓷,一般認為有65件,其中臺北故宮博物院21件,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戴維基金會7件,其他散藏於美、日等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約10件。

  二、汝瓷為北宋最高審美之瓷。宋人的審美趣味是相當高的,尤其是對瓷色便不似古人熱衷於錦上添花,而是更為清雅,淨澈通透。而居五大名瓷之首的汝瓷更為如此。汝瓷以瑪瑙入釉,視之如碧峰翠色,釉色隱青,澄澈泛碧,月白清霽,玉乳凝脂,似玉,非玉,而勝玉。

  三、汝瓷燒制不易,珍品極為難得。釉層較薄卻極為規整,汝窯的釉層大致在0.03至0.07釐米左右,比宋官窯、龍泉窯的0.1-0.3釐米釉層要薄上非常多。儘管釉層較薄,但釉面質感緻密、平靜,釉層極為均勻,規整得幾乎一絲不苟,甚至在唇口,在所有轉彎拐角處,釉層都能保持厚薄一致。再就是開片堪稱一絕。開片的形成,開始時是器物於高溫焙燒下產生的一種釉表缺陷,但汝窯的藝術匠師卻將這種難以控制的、千變萬化的釉病,巧妙地轉換為一種自然美妙的裝飾,而且控制得恰到好處,可謂巧奪天工的絕活。釉面的開片較細密,多呈斜裂開片,深淺相互交織疊錯,像是銀光閃閃的片片魚鱗,或呈蟬翼紋狀,給人以排列有序的層次感。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李敖、胡因夢離婚協議書首度曝光 將於12月拍賣
2017年11月09日 07:52 
pn6q-fynshiq8267477.jpg
pn6q-fynshiq8267477.jpg (31.52 KiB) Viewed 5058 times
9Z7h-fynshiq8267511.jpg
9Z7h-fynshiq8267511.jpg (29.47 KiB) Viewed 5058 times

  11月8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82歲臺灣知名作家李敖年初確診罹患腦癌,自曝僅剩3年可活。早前他公佈親筆信,希望用餘生在新節目《再見李敖》與家人、友人與仇人做最後告別,其中也包括了與他僅結婚3個多月就離婚的前妻——“臺灣第一美人”胡因夢。李敖與胡因夢離婚近37年,兩人當初所簽署的離婚協議書流入拍賣市場後,協議書內容於近日首度曝光。

  胡因夢1980年5月閃嫁李敖,這段才子佳人的婚姻僅維持短短3個多月就宣告破裂。胡因夢離婚後多年,曾在博客上透露兩人當年離婚情景:“當天下午李敖拿著一束鮮花,打著我送他的細領帶,在律師的陪同下來到世界大廈準備和我簽離婚協議書。”

  “當他和我握手的那一刻,我突然很清楚地意識到我們之間雖然歷經一場無可言喻的荒謬劇,但手心傳達出來的訊息還是有情感的,於是緊繃的鬥志一瞬間完全瓦解。我的心一柔軟,眼淚便止不住地泉湧,我為人性感到萬分無奈。沒有一個人不想愛與被愛,即使堅硬如李敖者也是一樣,然而我們求愛的方式竟然是如此扭曲與荒唐,愛之中竟然摻雜了這麼多的恐懼與自保。”

  如今,李敖與胡因夢所簽的離婚協議書在他們離婚37年後首次曝光,並將在12月初於臺北松山文創園某拍賣展上拍賣,拍賣物除了兩張離婚協議書外,還有12張照片與李敖題的詩。
5oBM-fynshev4651871.jpg
5oBM-fynshev4651871.jpg (21.5 KiB) Viewed 5058 times
胡因夢 資料圖
  另外,李敖今年6月宣佈在大陸開新節目《再見李敖》向世界告別,表示會找來家人、朋友及仇人最後告別,而現在李敖因為考慮身體狀況,目前已放下工作,他的經紀人也表示:“目前因大師休養身體暫停錄影”。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習近平夫婦與特朗普夫婦參觀故宮文物醫院
2017年11月09日 10:41
capture20171109185319809.png
capture20171109185319809.png (222.4 KiB) Viewed 5057 times
習近平夫婦與特朗普夫婦參觀故宮文物醫院

  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8日下午與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婭共同參觀故宮文物醫院。  

  兩國元首夫婦先後觀賞了鐘錶、木器、金屬器、陶瓷、紡織品、書畫等文物修復技藝展示,並共同觀看了珍品文物展。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邀請特朗普夫婦體驗書畫裝裱工序的關鍵環節——托畫心。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梵高畫作將在紐約拍賣 估價超過5000萬美元
2017年10月24日 11:36
U5566P1081DT20171026151900.jpg
U5566P1081DT20171026151900.jpg (41.71 KiB) Viewed 5056 times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拍賣行表示,文森特·梵高的畫作《有圍欄的麥田和犁田的人》(Laboureur dans un champ)將於紐約拍賣,其估價超過5000萬美元。

  11月13日,梵高的畫作將成為南希-李(Nancy Lee)和佩裏-貝斯(Perry R  Bass)收藏品中印象派和當代藝術作品拍賣中一批主要的拍品。

  消息中稱,展出的收藏品包括上述時期的36幅作品,以及戰後藝術品,這些作品的總估價超過1.2億美元。

  這幅《有圍欄的麥田和犁田的人》是梵高於1889年8月至9月繪成的。這幅畫作中所描繪的是法國南部聖保羅療養院梵高所住房間窗戶外的景色,梵高於1889年5月至1890年5月居住在那裏。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春拍打下回暖烙印:拍賣行摩拳擦掌戰秋拍
2017年10月12日 09:19
1.jpg
1.jpg (82.41 KiB) Viewed 5055 times
明永樂銅鎏金大威德金剛
2.jpg
2.jpg (61.99 KiB) Viewed 5055 times
清乾隆松綠地粉彩如意耳瓶
3.jpg
3.jpg (52.39 KiB) Viewed 5054 times
張大千《青崖蒼木》

  春拍成效:

  市場注入強心劑
  今年春拍回暖的形勢為整個藝術品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據相關數據統計,2017年春拍,國內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規模基本穩定並有上揚之勢。今年春拍,10家公司共舉辦208個專場拍賣,上拍33702件(套),成交24367件(套),成交率72.30%,成交額為100.23億元。同比2016年春拍,成交量增長0.61%,成交額增長1.42%;環比2016年秋拍,成交量增長6.17%,成交額增長3.52%。其中近現代書畫佔據榜首,黃賓虹《黃山湯口》、傅抱石《茅山雄姿》、潘天壽《耕罷》三件作品成交過億元,以與去年持平的成交量完成成交額的大幅增加;古代書畫亦有御筆《四朝宸翰》領頭;更有西周青銅兮甲盤以2.1275億元成交,創造古董藝術品中國拍賣紀錄。從吸引關注的天價拍賣部分來看,可以說整個春拍態勢是向好的方向發展的,而春拍的走勢也將為秋拍整體動向提供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

  紐約藝術周:
  頻傳積極信號
  近年來,中國買家頻頻出手海外拍賣市場,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全球中國藝術品收藏熱度持續升溫,而且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也讓國內外的中國藝術品拍賣之間產生了千絲萬縷的關聯和影響。相較於中國內地藝術品秋拍,稍早舉行的紐約拍賣藝術周的市場表現,無疑為其後上演的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提供了顯著的參考意義。

  持續數日的2017年秋季紐約亞洲藝術周日前落幕。全球兩大拍賣巨頭蘇富比(微博)和佳士得兩家拍賣行依然是本季拍賣主導者。成交數據顯示,紐約蘇富比三個專場,收穫2692萬多美元(約合人民幣1.76億元)的總成交額;紐約佳士得各專場錄得434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84億元)。拍賣整體表現平穩,儘管未爆出令人意外的天價,但可喜的是,在本季拍賣中成交前10名拍品中有6件是中國文物藝術品。尤其是一批明星拍品的高價成交,令人印象深刻。如在紐約佳士得“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拍賣中,推出的11件青銅器中有9件成交,一共呈現350件拍品,共斬獲1048.7萬美元(合人民幣6871萬元),而其中的焦點之一商晚期亞矣方鼎,以120萬美元起拍,結果眾望所歸,最終以337.2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209.7萬元)成交。業界認為,雖然此次成交並非所謂的“天價”,但還是持續了今春以來市場對青銅器的熱度,並且成交價似乎更為理性。

  在紐約蘇富比“中國藝術珍品專場”上,該場溢價率最高同時也是成交價最高的拍品,是來自清乾隆時期的黃地綠彩青花纏枝花卉紋荸薺瓶,其以4.8萬美元起拍,最終以超估價15倍的92萬美元落槌,加傭金成交價定格在111.6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63.3萬元)。
  本次紐約亞洲藝術周中國書畫部分的亮點,主要表現在拍品的新鮮度上,蘇富比、佳士得均推出了多張市場上鮮有露面的古代書畫、近現代以及中國當代書畫。如佳士得推出的“中國書畫專場”封面拍品——明代丁雲鵬與盛茂燁所作《羅漢圖》,最終以106.3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00萬元)的價格成交;蘇富比推出的一件由藏
家直接購藏於張大千本人——張大千1968年在巴西時創作的《青崖蒼木》以84.0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50.7萬元)成交。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海外拍賣場出現的新貨和頂級藝術品的機會較多,這也是中國買家在境外拍賣市場表現活躍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本季拍賣有關中國買家出手的頻次和力度暫時還未可知,但有業界人士分析指出,相比於其他海外拍賣市場,紐約顯然是中國藝術品買家的心儀之地,因此紐約藝術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中國買家近期的藝術品購買偏好和力度。本季紐約藝術市場鼓舞人心的成績,讓國內藏界人士對國內藝術品秋拍市場充滿更多期待。

  展望國內:
  秋拍令人期待
  視線回到中國國內。從近期各大拍賣行提供的秋拍準備的情況來看,中國書畫中高端私藏依然會是各大拍賣行的必爭之地。如香港蘇富比的元代張雨《致伯清信劄》、明代文徵明《行書憶昔次石亭韻四首》大卷,另有唐寅畫、文徵明題《群卉圖卷》,從爆出消息來就備受關注,相信在秋拍中也能取得好成績;保利香港中國書畫部推出明代畫家王紱的水墨作品,以及在春拍中甚至歷年拍賣中都表現良好的傅抱石、張大千、徐悲鴻、黃賓虹等近現代書畫大師的佳作。而在瓷雜方面,汝窯天青洗的關注度一騎絕塵,保利香港亦延續推出了拍賣紀錄良好的玫茵堂藏瓷專題,佳士得的“藝臻期頤——Marchant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呈獻馬錢特家族收藏51件重要器物,包括一批元明龍泉窯重器、清三代彩瓷、德化白瓷、玉雕,以及國內尚未引起充分重視的明清銅器等,相信目光如炬的收藏家們不會錯過。可以說,經春拍一役,國內的大、中、小拍賣行對今年的秋拍增添了更多的底氣和信心。

  福建省古玩商會會長鄭福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今年秋拍中國書畫、古代和當代大師陶瓷名品必定會引領整體藝術品市場行情。鄭會長表示,今年春拍的較好行情為即將到來的國內外秋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各類拍賣行和收藏家都鉚足了勁,準備在秋拍市場上打一場勝仗。雖然國外和國內的一些大拍賣行屢屢拿出重器、拍出佳績,但也不要小視了國內這些中小拍賣行,其實國內上千家中小拍賣行還是有不少珍品佳作值得關注的。鑒於此,今年秋拍他還會送拍一些藏品,或組織中小型拍賣會,以調動會員積極性、活躍市場。
  說到泉州當地的德化瓷,鄭會長說,前兩年由於一些大型拍賣會的推波助瀾,使得德化瓷的市場行情水漲船高,民間的德化瓷收藏熱情一時被調動了起來。而令人遺憾的是,隨著市場熱度的逐漸轉換,德化瓷在近兩年似乎逐步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其市場行情也是大不如前。可以說,德化瓷的收藏和投資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精心培育,相信其市場影響力會逐步顯示出來。不過,對於一些當代名家的重要作品,其市場關注度還算可以,也值得藏家重視。

  浙江佳寶拍賣鄭文先生表示,今年春拍他們借力國營文物公司,與其開展合作,使得春拍十分順利,取得不錯成績。今年秋拍,還是遇到拍品尤其是高質量拍品難徵集問題。為節省成本,他們未派員赴國外去徵集,而是集中人力和物力在浙江及周邊區域進行拍品的徵集,主要瞄準了玉石和雜項這兩大傳統門類,該公司秋拍將於12月底舉行。鄭先生認為,只要敢於面對困難,通過積極運作,秋拍一定不會令買家、賣家和市場失望。

  藝術市場評論家朱浩雲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十分看好秋拍,特別是精品拍品的拍賣,更是不會讓人失望。究其原因,一是實力藏家群體的擴大化,在整體經濟形勢日新月異的情況下,產業發展造就更多的富豪。儘管藝術品拍賣收藏的門檻比較高,但整體的體量與房地產、股市相較也是十分小的,新興富豪中只要有小部分進入拍賣收藏領域,就會給拍賣業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被藏家鍾愛的精品價格也會提高。二者,房地產方面的調控、股市的低迷,資金的流向方面對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十分有利,在藝術品行業整體資金體量擴大下,頂級拍品價格也會隨之提升。目前,國內一些拍賣公司的重心還是偏向香港地區,以今年秋拍為例,許多頂級拍品都出現在香港,同時,也顯現出熱點擴散趨勢,各種類別拍品形成了全面開花的局面。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赴美美國一美術館在梵高傑作中發現蚱蜢

2017年11月10日 15:41 
21.jpg
21.jpg (23.57 KiB) Viewed 5049 times
通過顯微鏡拍攝的資料圖片,捕捉到了嵌入在梵高名畫《橄欖樹》顏料中的蚱蜢。

  近日,在對美國堪薩斯城 (Kansas City) 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內一系列法國畫作集藏珍品進行深入研究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在由荷蘭後印象派代表性畫家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 創作的經典傑作《橄欖樹》 (Olive Trees)中發現了一只嵌入到厚重顏料內超過一個世紀的小蚱蜢。這一發現是該美術館結合科學研究和藝術史研究得到的一個驚人探究結果,有助於更深入地瞭解梵高的創作過程。

  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首席執行官兼館長胡利安?蘇加薩戈伊蒂亞 (JuliánZugazagoitia) 表示:“《橄欖樹》是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的典藏珍品,此次科學研究增進了我們對其豐富性的瞭解。梵高曾在斑駁陸離的自然環境中積極創作。我們知道他就像其他外光派藝術家一樣,親近自然,深切感受微風細塵、草長鶯飛、鳥叫蟲鳴。”

  這些新的發現是技能嫺熟的策展人、管理員及戶外科學家的一部分工作成果,有助於增加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 104 項法國油畫和粉彩藏品的學術成就。由此生成的線上目錄將於 2019 年開始分期公佈,並將成為權威資源,可為核心作品提供擴展條目,包括《橄欖樹》。
  在高倍放大鏡下檢查這幅傑作時,油畫管理員瑪麗?謝弗 (Mary Schafer) 發現了嵌入至顏料中的小蚱蜢。雖然這只昆蟲處於位置較低的風景前景中,但卻無法被遊客偶然觀察到。謝弗表示:“在室外完成的畫作中發現昆蟲或植物材料的情況並不少見。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好奇,是否可以用這只蚱蜢確定作品繪製的特定季節。”

  該團隊聯繫了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研究員、堪薩斯大學 (University of Kansas) 高級主任兼教授、古昆蟲學家邁克爾?恩格爾 (Michael S。 Engel) 博士,以便進一步進行研究。恩格爾觀察到,蚱蜢的胸腹部都不見了,周圍顏料中沒有明顯的運動跡象。這表明在落於梵高的布面油畫上之前,這只昆蟲已經死亡。因此,該蚱蜢不能用於確定更確切的繪製時間。
  名家梵高曾在他於 1885 年寫給兄弟西奧 (Theo) 的信中描述過其室外繪畫創作和挑戰。“但只是前往戶外采風,在現場立即作畫!然後以下各種各樣的事情就隨之發生了。我必須從 4 幅布面油畫上撿出 100 多只蒼蠅,更不用說沙塵。當我背著畫板在荒野和灌木叢中穿行幾個小時的時候,樹枝從上面劃過。”

  當蚱蜢成為一個吸引博物館遊客的話題時,對名畫《橄欖樹》的更重要的研究正在進行中。梅隆科學學院 (Mellon Science) 顧問約翰?特利 (John Twilley) 分析確認,梵高使用了一種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褪色的紅色顏料。這些發現表明,梵高使用這種紅色顏料的區域(無論是單獨使用,還是混用其他顏色)似乎與如今創作的繪畫作品略有不同。

  歐洲藝術 (European Art) 高級主任艾米?馬爾切雷奧?德佳蘭 (Aimee MarcereauDeGalan) 表示:“色彩關係是梵高創作技巧的核心。因為我們現在知道,名家梵高使用這種特殊紅色顏料的畫布部分已經褪色,所以這些色彩關係被改變。”

  在梵高的書信中,經常用主要色彩來談論其作品。這意味著,最近畫作表面上的一些變化可能會出現梵高在其作品描述中提及的不確定性。借助博物館的相關基金支持,工作人員正在開展更多的研究,以評估這些色彩變化的影響。這項研究有望弄清名畫《橄欖樹》的原貌,並更清楚地瞭解其在梵高系列作品中的地位。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