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雍正粉彩瓶彰顯古人生活意趣
2018年08月16日 18:33 
  
33.jpg
33.jpg (6.63 KiB) Viewed 7205 times
  雍正上品粉彩瓷器,佚麗清新,開一代之奇。所繪花鳥人物山水,工藝殊絕,意態不減,無一不備。如圖所示這件清雍正粉彩人物故事瓶,高25釐米,瓶體畫面就生動地演繹了古人生活意趣。畫面上,只見樹下各有書生、仕女一人。書生巾帽長袍,盤膝而坐,膝下擱置一斧頭,身後有兩捆木柴,應是打柴歸來途中,休歇於合歡樹下。旁立一絕色佳人,兩頰桃紅,衣著妍麗。兩人似在對語,書生側首回避,左手揚起,以表拒意,仕女執指自問,神情驚訝。樹下蒼石,更是工細絕倫,極雅雋佳妙。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齊白石藝術何以被尋常百姓熱愛
2018年08月17日 10:12 

 鐘美平

  在近現代美術史上,齊白石是為數不多的既為藝術家群體尊崇,也被尋常百姓熱愛的藝術家。這種局面和齊白石在藝術上的自覺追求是有必然聯繫的。

  “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我們不妨把《棉花圖》題詞視為齊白石人民情懷的一種象徵性表述。立志情暖人民的藝術家,生前身後也得到了人民的深沉之愛。

  生於1864年的齊白石,從一個木匠的底層生活,從中國士大夫普遍存在的民本意識出發,發展出濃厚的人間情懷。或寫實,或寫意,或清新質樸,或情趣盎然,齊白石用自己的畫筆,描繪了一幅包羅萬象的近現代中國鄉村生活的風情畫卷。衡嶽山下、月照星塘,粽子、月餅、蒲扇、鞭炮等年節慶典的符號被他反復回憶,牧牛、砍柴、鋤頭、油燈等尋常生活場景被不斷咀嚼。齊白石對鄉土生活的深情回望,既有對冷漠、萎靡的都市生活的天然拒斥,更有一種對鄉村社會質樸品質的詩化眷戀。齊白石一生都存在揮之不去的農民情結。“不是獨誇根有味,須知此老是農夫”。農夫的姿態在他那裏成為一種藝術視角的價值理念和審美尺規。

  齊白石正是在這樣的基底之上,“用我家之筆墨寫我家之山水”,營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鄉土神殿。尤其是受陳師曾啟發,“衰年變法”之後,他更加在似與不似的辯證理解中,進行大膽的視野擴張和精神統合,玉米、雞籠、酒壺、老鼠、瓜果、 菜蔬、魚蝦、螃蟹……他熾熱的情感和毫髮無隔的鄉土親緣意識,將他帶向更廣大和細膩的觀察和想像中,一個大地場景更加豐富而真切地被召喚和湧現出來。在時代劇變中,本來正在被擱置、被拋棄的晦暗和破敗的鄉村,在他的筆下卻澄明、鮮活和雋永了起來。毋庸置疑,在那樣一個時代,中國的一大批優秀的文學家和藝術家都將悲憫的目光轉向了被蠶食和擠壓的鄉村,但是正像沈從文在小說中堅韌地呵護和重張鄉土世界的無限情韻一樣,齊白石在圖畫中不斷燭照和釋放鄉土世界的自然光暈,且至少提前二三十年充當這樣敏感的開拓者。

  齊白石以畫家的直覺,捕捉到了這種代表性色彩,並把這種色彩意識融匯於藝術的創新和變革之中,最終開啟了“紅花墨葉派”的蔚然氣象。在中國,廟堂和民間本來都存在黑紅相侔相生的設色傳統,《周禮·考工記》雲:“畫繢之事,雜五色……青與白相次,赤與黑相次,玄與黃相次。”宋元以後,文人畫競標恬淡,揚墨抑色,流脈至於清末民初而始有大變。吳昌碩以紅、黃、綠諸色大膽入墨, 敢在超卓對比中,把握光線和輕重的均衡,其中根源就在對民俗色調的萃取和融匯。

  齊白石的人民情懷絕不僅僅馳騁在藝術的想像中。面對民族危難、生靈塗炭,他雖然不能持槍上陣,卻以手中之筆,發出尖銳的抗議和無聲的怒吼!作為一個生肖為鼠的人,齊白石常常是以鼠表達親昵可愛的鄉間生氣的。面對日本侵略者及其爪牙的胡作非為,1944年他憤而創作《群鼠圖》,來影射嘲諷侵略者和漢奸,並寓意深長地寫道:“群鼠群鼠,何多如許?何鬧如許?既齧我果,又剝我黍。燭火也燈殘天欲曙,嚴冬已換五更鼓。”更讓人肅然起敬的是,他敢於在大門上直接貼出:“畫不賣予官家,竊恐不祥”的告白,並因此類事情身陷牢獄之災。面對柔懦者的暗中提醒,他義正辭嚴地說道:“殘年遭亂,死何足惜,拼著一條老命,還有什麼可怕的呢?”歷史一次次地證實,正是對同胞的繞指之柔,可以頃刻間催化為錚錚鐵骨,正是對鄉土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可以轉而成為拍案而起的橫眉冷對。

  齊白石對弟子許麟廬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今天我們學習齊白石,首先要學習他那種和民族生活、億萬同胞生死相依的真情實感和凜然節氣。杜勃羅留波夫認為,人民性不僅是“把人瞭解為一種描寫當地自然的美麗,運用從民眾那裏聽到的鞭辟入裏的語彙,忠實地表現其儀式、風習等等的本領”,還需要“滲透著人民的精神,體驗他們的生活,跟他們站在同一的水準……去感受人民所擁有的一切質樸的感情”。無論在藝術中還是在生活中,齊白石的身上都集中表現出那個時代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氣質,他不愧為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乾隆洋彩透龍夾層玲瓏尊將亮相香港蘇富
2018年08月17日 18:13 
1.jpg
1.jpg (24.5 KiB) Viewed 7201 times
  乾隆洋彩透龍夾層玲瓏尊
  估價 5,000 – 7,000 萬港元
  料逾估價多倍拍出
  與 2010 年以 4,300 萬英鎊落槌的著名乾隆洋彩玲瓏尊成對
  著錄於 1905 年紐約山中商會圖錄
  1924 年納入日本私人收藏近一世紀
  禦窯督陶官唐英所制最巧奪天工瓷器之一

  香港蘇富比隆重宣佈,乾隆洋彩黃地粉青透龍夾層吉慶有餘玲瓏尊將為 2018年中國藝術品秋拍揭開序幕。此玲瓏尊曾著錄於 1905 年紐約山中商會圖錄,自 1924 年納入日本私人收藏近一世紀。頸上黃地錦上添花,溢洛可哥洋風,四面浮雕開光,各綴雙魚栩栩如生,從外瓶鏤空夔龍紋,可窺內瓶青花纏枝花卉,妙然生趣。此品製作殊艱,為禦窯督陶官唐英所制最巧奪天工瓷器之一,與 2010 年以4,300 萬英鎊落槌的著名乾隆洋彩玲瓏尊成對,誠乾隆重器。

  蘇富比亞洲區主席、中國藝術品部國際主管及主席仇國仕(Nicolas Chow)表示:“我們非常榮幸能於本季中國藝術品秋拍呈獻此珍罕乾隆禦藏。此玲瓏尊設計巧妙華美,造工精湛無匹,更難得的是其保存完好,曆近一世紀,依然完好無缺,實屬難得一見之珍品。”

  乾隆洋彩透龍夾層玲瓏尊
  乾隆年間,宮中崇尚新穎之品,為得君心,瓷匠費煞思量,務求制得佳器,以悅龍顏。此尊透雕玲瓏,神工鬼斧,正為當中稀例。中外紋飾,兼而有之,更證當時東西文化交融之空前盛況。

  鏤雕夔龍,上溯周朝青銅禮器,器腹夾層,則借鑒南宋官窯瓷瓶。夾層瓷器,杭州老虎洞官窯出土早有殘例,及至蒙元,浙江龍泉窯也有燒制。清宮造辨處檔案記錄,玲瓏瓶上冬青釉,也以‘龍泉’稱之,可知兩者淵源,其中乾隆八年(1743 年)更記有‘洋彩黃地蓮環龍泉夾花玲瓏罇一對……傳旨著供各配架座’。遙想乾隆當時,從鏤空外尊,窺見內藏瓷瓶,滿飾纏枝花卉,妍姿各異,巧擬永樂青花,讓人不禁憶念景德鎮明初雋永典範,雍雅大方,妙趣盎然。
2.jpg
2.jpg (41.8 KiB) Viewed 7201 times
細節圖:頸上黃地錦上添花
3.jpg
3.jpg (43.86 KiB) Viewed 7201 times
4.jpg
4.jpg (45.6 KiB) Viewed 7201 times
5.jpg
5.jpg (47.33 KiB) Viewed 7201 times
6.jpg
6.jpg (45.81 KiB) Viewed 7201 times
細節圖:開光雙魚浮雕
  此洋彩夾層玲瓏尊,當屬景德鎮督陶官唐英(1682-1756 年)晚年為乾隆皇帝創燒之新瓷。1740 年代初,紫禁城禦作坊內,以畫入瓷,生動趣真,珍品輩出,惟空間受限,器小而罕。景德鎮禦窯廠規模卻無此礙,在唐英的領導下,吐故納新,研製洋彩瓷器,強調紋飾獨特、精益求精,或單或雙,每每須經繁複程式數十回,方可成器,而如此玲瓏尊一類,製作殊艱,耗料費工,故唐英曾只試燒上呈,未敢多造。
7.jpg
7.jpg (44.5 KiB) Viewed 7201 times
細節圖:底款
  此玲瓏尊的黃地錦上添花紋,顯然受路易十五(1715-1774 年在位)時期西方流行之洛可哥風影響,卻未循歐洲常見之不對稱設計。肩上環飾洋花卷葉,配綴串珠,以及雙魚、吉慶、如意雲頭等中國傳統圖案,規整對稱。圓珠巧添光點,加上如意雲頭的漸層渲染,讓玲瓏尊更形立體。

  乾隆皇帝為宣盛世天威、名留青史,古今藝文,相容並蓄,造就當朝絕藝精品。又效法祖父康熙帝,廣納歐洲新知巧思,如以洋紋入瓷,以昭進取之心。
chanhe
Site Admin
Posts: 233
Joined: Wed Jul 28, 2010 1:35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chanhe »

齊白石:畫自己的畫讓別人說去吧
作者:羅元欣
1 (2).jpg
1 (2).jpg (48.53 KiB) Viewed 7198 times
蒿嶺臥雲圖 齊白石 紙本設色 軸 73.8×40cm 無年款 故宮博物院藏
  齊白石畫蝦,畫牡丹,畫桃子,這些都是讓人喜聞樂見的題材。
  但齊白石的山水畫似乎就沒有那麼多人瞭解和喜歡了,齊白石活著的時候,有人評價他的山水是“庖人抹灶”。
  齊白石胸脯一拍說:“胸中山水奇天下,刪去臨摹手一雙。”
  齊白石去世60年後的2017年,他畫於1925年的《山水十二條屏》拍出了9.315億元的天價,成為中國最貴的藝術品。
  齊白石如果活到現在,估計睡著都要笑出聲來:“哈哈,老夫山水不但奇天下,而且還甲天下也!”
  可是,天價之數未必能說服所有人,依然有人會說:“齊白石畫的是什麼山水畫!”
  對於齊白石山水的爭議,從來就沒停止過。
  齊白石的山水到底如何?藝術從來沒有唯一標準,不妨梳理一番齊白石山水的發展脈絡。
  武功秘笈《芥子園畫譜》
  齊白石的山水畫沒有老師教導,啟蒙於《芥子園畫譜》。
2.jpg
2.jpg (26.78 KiB) Viewed 7198 times
白石草堂圖 齊白石 紙本設色 軸 99.3×33cm 無年款 故宮博物院藏
  彼時,雕花小木匠齊白石行走於十裏八鄉,為人民群眾做雕花活計。沒有老師,就在閒暇時間隨便畫上兩筆,自娛自樂。偶有一天,在一位主顧家中,看到一套殘缺不全的乾隆年間的《芥子園畫譜》。齊白石視如珍寶借回家中,用了半年時間臨摹了一遍,從這之後繪畫技藝大增。《芥子園畫譜》對他的影響至深,他後來將《芥子園畫譜》中的山水元素,活學活用,再融入自己骨子裏的那份野性天真,畫出了不同於時人的山水畫。
  這段經歷頗似金庸武俠小說裏的橋段——武學後輩,在山洞中找到一部殘缺不全的武功秘笈,誤打誤撞,勤習不休,終於成為一代宗師,打遍天下無敵手。
  這幅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齊白石早年的山水畫《蒿嶺臥雲圖》和康熙版的《芥子園畫譜》相對比看,就不難發現二者從構圖、山石畫法都有相通之處,但齊白石巧妙地加進了可以讓畫面鮮活的煙雲,又將自己擅長的色彩感賦予作品,整個畫作便生動起來了。
  《芥子園畫譜》這部“武功秘笈”齊白石利用的非常好,也非常巧妙。
  那時誰沒畫過“四王”山水?
  就算齊白石日後的山水畫再個性,但他在清朝末年,一樣要順應時代,無法免俗地學習“四王”的山水。因為“四王”的山水在那時可以說是山水畫的典範,學習山水怎麼能不臨習“四王”的作品呢?
3.jpg
3.jpg (49.23 KiB) Viewed 7198 times
龍山七子圖
  27歲的齊白石拜當地鄉紳胡沁園為師學習繪畫後,胡沁園又將譚溥介紹給齊白石學習山水,據說譚溥學的便是“四王”山水的路子。如今觀看齊白石的早年山水,有一幅《龍山七子圖》,其中便能清晰地看到“四王”山水的影子,和王翚的《小中見大冊》中的一幅對比觀看,《龍山七子圖》仿佛是《小中見大冊》的局部放大款。
  畫過“四王”山水,齊白石才知道,自己不想要的是什麼。
  旅行達人的《借山圖》
  齊白石本是個宅男,40歲前沒出過遠門,只在湘潭附近轉悠。
  萬竹山居 齊白石 無年款 軸 102.5×49.5cm 紙本設色 北京畫院藏
  1902年,齊白石的一位好友夏午詒邀他去西安,教自己的如夫人學習畫畫。齊白石從收到信的那刻起,就開始糾結,打心眼裏不想去,人生地不熟的沒什麼安全感。還是另一位好友郭葆生勸他:“作畫尤應多遊歷,實地觀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諦。……作畫但知臨摹前人名作、或畫冊畫譜之類,已落下乘。”老郭的這幾句話很有見地,也戳中了齊白石的心思,他終於決定來一次“詩和遠方”的旅行。
  人出門之後,才知道世界的廣闊。齊白石一路看得眼花繚亂,先過洞庭湖,被瀟湘之景所打動。到了西安遊大雁塔,又去了華山觀景,又從西安到北京路過華陰縣看到十裏桃花。
  齊白石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從1902年到1909年,他五次遠遊,五次歸來,自稱為“五出五歸”。他去了西安,北京,天津,南昌,上海,廣州,香港,桂林,欽州,趕上出國的機會,又跑到越南的芒街玩了玩。作為一個對一切好奇的畫師,不管是舟行還是車途,他都將最感動的景色畫下,不覺間累積了不少寫生稿。
  1910年他回到家鄉,決心不再遠遊,便整理了途中的寫生稿加上心中的印象,畫下了《借山圖冊》。他記得畫了五十二幅,如今只剩二十二幅,均藏在北京畫院。在《借山圖冊》中,齊白石已經完全跳脫出了“四王”和《芥子園畫譜》的影響,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至簡的山水畫格調。《借山圖冊》也成為齊白石山水畫創變期重要的代表作。
  他用最簡單的,但是最動人的方式畫洞庭日出,畫華山三峰,畫十裏桃花,畫滕王閣,畫雁塔坡,這些作品即使放到今天來看,仍然非常有現代感。
4.jpg
4.jpg (13.57 KiB) Viewed 7198 times
借山圖之十三華嶽三峰 齊白石 紙本設色 鏡芯 30×48cm 無年款 北京畫院藏
  扶夢還鄉畫中游
  1919年定居北京之後,近60歲的齊白石客居他鄉,夢裏思憶的是故鄉。畫家的幸福在於可以通過繪畫表達感情,齊白石畫了一堆家鄉風物,比如,白菜茄子蘿蔔,小魚小蝦小雞之外,山水畫也成為他表達思鄉之苦的方式。他曾在山水畫的題款中寫道:“昨宵與客還家去,猶指吾廬好讀書。此詩真夢中語也。”在夢裏夢見回到了家鄉的書齋,夢的感覺很真切,可一睜眼卻是京城,家鄉難回,是齊白石晚年心中小小的痛楚。
  齊白石還畫印象中的借山館,池塘畔的幾間草屋,屋後是大片的竹林,竹林後又是一帶遠山。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畫,每畫一次,他思鄉的苦楚,可否減輕一點?借山館是他1900年在家鄉典租梅公祠的房屋後,添蓋的一座書房,他說:“山不是我所有,我借來娛目而已!”那是齊白石最為安逸的一段時光,當時家鄉時局尚穩,齊白石悠遊自在地賣畫為生,不再憂愁溫飽,又與友人結成詩社,吟詩作畫。梅公祠周圍二十裏地都是梅花,池塘中又種滿荷花,真是一片自在天地。若說齊白石是思鄉,也許他所懷念的是那樣一種安穩的平靜生活。此後,他遠遊,家鄉匪亂,又離鄉定居北京,後半生如浮萍漂泊。
  在畫中,回到故鄉是如此美好,就像夢一樣。
5.jpg
5.jpg (7.94 KiB) Viewed 7198 times
借山圖之四洞庭君山 齊白石 紙本設色 鏡芯 30×48cm 無年款 北京畫院藏
  畫自己的畫讓別人說去吧
  1864年出生、1957年去世的齊白石,一生都處在中國的變革之中,也許是時代使然,也許是性格如此,齊白石對藝術也總是充滿了變革的精神。他的山水畫著畫著,就離傳統的文人山水越來越遠,越來越遠。齊白石的另類山水誕生了,但卻並沒有獲得時人的認可,大多數人無法接受這樣一種繪畫。比如有人說齊白石的山水是“庖人抹灶”,也就是廚子用抹布擦灶台,這樣的諷刺真的是挺紮心的。可以想像,在清末民初的中國,文人畫的都是“四王”一路的山水,在一派複雜的皴擦點染中,齊白石的山水以至簡的風格跳脫出來,確實一時難以被人接受。
  然而,自信如齊白石,在黯然無人識自己山水的時候,他還是大膽說出這樣的話:“逢人恥聽說荊關,宗派誇能卻汗顏,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慣桂林山。”我才不管你們什麼傳承,什麼宗派呢,我心裏的山水無人能比。別看這老爺子平時謹慎小心,但對自己藝術那是相當的自信。
  齊白石是一個有著藝術遠見的人,他的山水畫放到今天來看,依然具有現代感。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321.jpg
321.jpg (74.92 KiB) Viewed 7191 times
香港中國書畫藏友會
collectorclub@hongkongmart.com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乾隆古董秋拍 挑戰瓷王
f54.jpg
f54.jpg (87.05 KiB) Viewed 7168 times
蘇富比秋拍「乾隆洋彩透龍夾層玲瓏尊」。圖/蘇富比

乾隆皇橫掃今秋市場成為吸睛吸金焦點,本周在兩岸影視圈掀起宮鬥劇PK大戰,先播先贏的「延禧攻略」吸睛百億,昨(21)日播出進入第5周,在大陸愛奇藝累計點擊率已破百億大關,創下單一OTT平台播映單一戲劇的全球新高紀錄,在台灣的點擊率累計達3,276萬。

至於9月起的秋拍,從佳士得紐約到蘇富比香港,也都主打乾隆「億」級古董。蘇富比香港將上拍的「乾隆洋彩透龍夾層玲瓏尊」,估價640萬~900萬美元(約1.96億~2.76億台幣);因其與2010年一度以4,300萬英鎊落槌的瓷王「乾隆洋彩玲瓏尊」成對,被看好有機會上演挑戰全球最貴瓷王的好戲。

乾隆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古董玩家兼藏家,寒舍董事長王定乾表示,乾隆的品味、眼光好,是拍賣市場最受追捧的中國皇帝,乾隆珍藏拍品都能拍出高價,尤其是瓷器是清代第一把交椅。但若論朝代,宋代的瓷器、書畫拍價略勝一籌。

乾隆珍藏「億」級古玩正是今秋國際拍場吸金焦點,9月佳士得紐約將專拍一只乾隆珍藏西周早期青銅器「作寶彝簋」,估價400萬~600萬美元;接著10月蘇富比香港上拍「乾隆洋彩透龍夾層玲瓏尊」,估價640萬~900萬美元,2大國際拍賣行隔著太平洋尬場頗受矚目,而蘇富比這只乾隆玲瓏尊有機會上演挑戰全球最貴瓷王的好戲。

這只乾隆玲瓏尊現身拍場,起初被外界疑為2010年一度登上瓷王的「乾隆洋彩玲瓏尊」,但蘇富比證實,兩者是成對的兄弟瓶,外形最大分別是肩部仿古夔龍紋帶,2010年玲瓏尊是金地,蘇富比玲瓏尊是綠地,後者著錄於1905年紐約山中商會圖錄,1924年納入日本私人收藏近一世紀,是御窯督陶官唐英所製瓷器之一。

「乾隆洋彩玲瓏尊」2010年在倫敦小型拍賣行以4,300萬英鎊拍出,成為全球最貴瓷器,但後來大陸買家沒付錢提貨,直到2012年底、2013年初另以私洽成交,據傳成交價2,500萬英鎊,按當時匯率換算近3億港元。搭著這個兄弟瓶的關係,「乾隆洋彩透龍夾層玲瓏尊」的身價看漲,蘇富比預估成交價可能是估價的數倍。

目前公開成交的瓷王為「北宋汝窯天青釉洗」,由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釋出,去年在蘇富比香港拍場以成交價2.94億港元(約11.5億台幣),創下全球最貴瓷器拍賣紀錄。

延禧攻略爆紅 愛奇藝點擊率超過百億

同樣以乾隆盛世後宮恩怨為背景的「延禧攻略」、「如懿傳」,從開拍到播出就互別苗頭,分別投資3億、8億人民幣製作,「延禧攻略」描述少女魏瓔珞憑機智一路打怪晉級,尋求長姐死亡真相並討回公道,最終成為襄助乾隆盛世的令貴妃;「如懿傳」則是夯劇「甄嬛傳」的續集,描述乾隆與嫻妃從恩愛相知到迷失破滅的歷程,兩劇本周一(20日)首度同時段打擂台,「延禧攻略」、「如懿傳」短短2天就在大陸愛奇藝分別獲得6億、2億點擊率,「延禧攻略」在愛奇藝全網連續劇正片有效播放市占更高達15.13%。

兩齣乾隆宮鬥劇也在台創下吸睛紀錄,愛奇藝在台合作夥伴歐銻銻娛樂董事長范立達透露,「延禧攻略」開播一個月在台拉進新的付費會員已達全站總付費會員的1成,昨日一天點擊率就多出170萬,「如懿傳」一天也增加76萬。
chanhe
Site Admin
Posts: 233
Joined: Wed Jul 28, 2010 1:35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chanhe »

齊白石的天價之路

當今的藝術市場中,能屢創天價的近現代繪畫大師應首推齊白石,但齊白石的畫價並不一直都是這麼高,其間也有一個跌宕起伏的演變過程。

  1889年,齊白石開始跟胡沁園學習繪畫,以此謀生。那幾年,他往來於湘潭各地給人畫像,定價一般是二至四兩銀子一幅,加上他的師友如王湘綺、胡沁園等人的熱情推介,其畫名日著。隨後,他的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的訂單也日漸增多,畫價也隨之變高。1902年,陝西名士樊增祥為其定印刻潤例為每字三金,直到1918年,其潤例也沒有大的變動。

  1917年,齊白石為避兵匪決意北上,於1919年正式定居北京,開始了“北漂”的生活。然而初到京城的生活並不順利,齊白石近“八大”的冷逸畫風使他在北京畫壇備受冷遇,甚至被人攻擊稱是“野狐禪”,一幅扇面標價兩塊銀元,僅為其他畫家的一半。所幸得到陳師曾指點,他58歲開始“衰年變法”,最終自創紅花墨葉一派。為了更好地打開市場,1921年,齊白石還專請吳昌碩為其親訂潤格:“……石印每字二元。整張四尺十二元,八尺十八元,六尺二十四元,八尺三十元,過八尺者另議。屏條視整張減半。山水加倍,工致者另議。冊頁每件六元。紈摺扇同。手卷面議。”
2.jpg
2.jpg (131.27 KiB) Viewed 7151 times
齊白石 客桂林造稿 紙本墨筆 33.5cm×40.5cm  1905年 北京畫院藏

  1922年春末,陳師曾將齊白石等人的作品拿到日本展覽,所展作品被搶購一空,名聲大振。此後,他的畫逐漸得到了市場的認可,畫價也比剛到北京時漲了幾十倍。三十年代初,齊白石為自己的畫作重新做了詳細的潤格:“花卉條幅,二尺十元,三尺十五元,四尺三十元,以上一尺寬。五尺三十元,六尺四十五元,八尺七十二元,以上整紙對開。中堂幅加倍,橫幅不畫。冊頁八寸內每頁六元,一尺內八元。扇面,寬二尺者十元,一尺五寸內八元,小者不畫。如有先已寫字者,畫筆之墨水透汙字跡,不賠償。凡畫不題跋,題上款者加十元……”與十年前相比,其畫價上漲了幾倍。

  1946年,因通貨膨脹,法幣貶值,齊白石畫作潤例雖上升至一尺二萬元,但賣畫所得還不夠買袋麵粉。
2.jpg
2.jpg (131.27 KiB) Viewed 7151 times
齊白石 自臨借山圖冊之竹霞洞 紙本設色 25.5cm×20cm 1927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

  新中國成立之初,齊白石作品基本由北京榮寶齋、上海朵雲軒等國營畫店收售,一般收購價格在五六元到十元左右,私下收購的價格約為十元。改革開放後,國內對藝術品買賣的“關禁”政策有了些許鬆動的跡象,一部分“嗅覺”敏銳的藏家開始有意識地大量收進齊白石的繪畫,大批港臺旅遊者、藝術品藏家和經營者也紛紛來到內地“尋寶”。中國近現代書畫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外流,齊白石的畫價首先在香港出現一波新的漲潮。1980—1983年,香港每季每場上拍的齊白石作品都在4~10件,單件最高價為5萬。1987—1988年,香港佳土得和蘇富比(微博)上拍的82件齊白石作品中,成交價在10萬元以上的有18件,20萬以上的6件,30萬以上的2件。其中,齊白石的《花果》四條屏便拍出了180萬港元的高價。

  1994年後,國內藝術品市場開始逐漸活躍,各大拍賣行都不約而同地把齊白石的作品當成主要的徵集對象,齊白石作品的價格也迅速高漲,逐漸成為象徵近現代藝術品市場榮衰的一面旗幟。1994年,中國嘉德首次舉行秋拍,上拍的29件齊白石作品全數成交,《山水》冊頁更是拍出了517萬元高價。據統計,2000—2018年6月,齊白石作品共上拍11661件,總成交量達76%,千萬元以上的有282件。其中,1925年作的《山水十二條屏》在2017年由北京保利拍出9.315億元天價,成為目前全球最貴的中國藝術品。
3.jpg
3.jpg (167.72 KiB) Viewed 7151 times
齊白石 山水十二條屏之一
Attachments
1.jpg
1.jpg (193.81 KiB) Viewed 7151 times
chanhe
Site Admin
Posts: 233
Joined: Wed Jul 28, 2010 1:35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chanhe »

乾隆洋彩瓷將亮相香港蘇富比 8年前4300萬英鎊落槌

2018年09月07日 17:32
图片1.png
图片1.png (204.88 KiB) Viewed 7138 times
[2018香港蘇富比中國藝術珍品秋拍]乾隆洋彩透龍夾層玲瓏尊

  香港蘇富比(微博)宣佈,乾隆洋彩黃地粉青透龍夾層吉慶有餘玲瓏尊將為 2018 年中國藝術品秋拍揭開序幕。此玲瓏尊曾著錄於 1905 年紐約山中商會圖錄,自 1924 年納入日本私人收藏近 一世紀。頸上黃地錦上添花,溢洛可哥洋風,四面浮雕開光,各綴雙魚栩栩如生,從外瓶鏤空夔龍紋,可窺 內瓶青花纏枝花卉,妙然生趣。此品製作殊艱,為禦窯督陶官唐英所制最巧奪天工瓷器之一,與 2010 年以 4,300 萬英鎊落槌的著名乾隆洋彩玲瓏尊成對,誠乾隆重器。

  蘇富比亞洲區主席、中國藝術品部國際主管及主席仇國仕(Nicolas Chow)表示:我們非常榮幸能於本季中國藝術品秋拍呈獻此珍罕乾隆禦藏。此玲瓏尊設計巧妙華美,造工精湛無匹,更難得的是其保存完好,曆近一世紀,依然完好無缺,實屬難得一見之珍品。
图片2.png
图片2.png (337.18 KiB) Viewed 7138 times
[2018香港蘇富比中國藝術珍品秋拍]乾隆洋彩透龍夾層玲瓏尊細節 底款

  乾隆年間,宮中崇尚新穎之品,為得君心,瓷匠費煞思量,務求制得佳器,以悅龍顏。此尊透雕玲瓏,神工 鬼斧,正為當中稀例。中外紋飾,兼而有之,更證當時東西文化交融之空前盛況。

  鏤雕夔龍,上溯周朝青銅禮器,器腹夾層,則借鑒南宋官窯瓷瓶。夾層瓷器,杭州老虎洞官窯出土早有殘 例,及至蒙元,浙江龍泉窯也有燒制。清宮造辨處檔案記錄,玲瓏瓶上冬青釉,也以‘龍泉’稱之,可知兩 者淵源,其中乾隆八年(1743 年)更記有‘洋彩黃地蓮環龍泉夾花玲瓏罇一對。傳旨著供各配架座’。遙 想乾隆當時,從鏤空外尊,窺見內藏瓷瓶,滿飾纏枝花卉,妍姿各異,巧擬永樂青花,讓人不禁憶念景德鎮 明初雋永典範,雍雅大方,妙趣盎然。
图片3.png
图片3.png (204.75 KiB) Viewed 7138 times
[2018香港蘇富比中國藝術珍品秋拍]乾隆洋彩透龍夾層玲瓏尊

  此洋彩夾層玲瓏尊,當屬景德鎮督陶官唐英(1682-1756 年)晚年為乾 隆皇帝創燒之新瓷。1740 年代初,紫禁城禦作坊內,以畫入瓷,生動 趣真,珍品輩出,惟空間受限,器小而罕。景德鎮禦窯廠規模卻無此 礙,在唐英的領導下,吐故納新,研製洋彩瓷器,強調紋飾獨特、精益 求精,或單或雙,每每須經繁複程式數十回,方可成器,而如此玲瓏尊 一類,製作殊艱,耗料費工,故唐英曾只試燒上呈,未敢多造。

  此玲瓏尊的黃地錦上添花紋,顯然受路易十五(1715-1774 年在位)時期西方流行之洛可哥風影響,卻未循 歐洲常見之不對稱設計。肩上環飾洋花卷葉,配綴串珠,以及雙魚、吉慶、如意雲頭等中國傳統圖案,規整 對稱。圓珠巧添光點,加上如意雲頭的漸層渲染,讓玲瓏尊更形立體。

  乾隆皇帝為宣盛世天威、名留青史,古今藝文,相容並蓄,造就當朝絕藝精品。又效法祖父康熙帝,廣納歐 洲新知巧思,如以洋紋入瓷,以昭進取之心。
chanhe
Site Admin
Posts: 233
Joined: Wed Jul 28, 2010 1:35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chanhe »

中國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作為世界文物大國,我國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並且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展示著在不同歷史背景中的文化內涵。接下來就讓我們從“鎮館之寶”中感受歷史的傳承。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
1.jpg
1.jpg (7.03 KiB) Viewed 7137 times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裏,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也為我們展現了九百年前的宋朝汴京城的盛世景象,雖然它也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同時,在現代視角的解讀下,《清明上河圖》已經不僅僅是一幅難得一見的名畫,它更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種文化的傳承,九百年來,以《清明上河圖》為主題的再創作層出不窮,直到今天,它依然深受現代人的喜愛。

  中國國家博物館:四羊方尊、後母戊鼎 
2.jpg
2.jpg (11.57 KiB) Viewed 7137 times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屬於祭祀用品。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造型簡潔、優美雄奇,寓動於靜,被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這件器物被認為是傳統泥範法鑄制的巔峰之作,由於這件傑作達到的水準令人難以置信,一度被誤以為採取了新的鑄造工藝。
3.jpg
3.jpg (9.65 KiB) Viewed 7137 times
後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全稱為後母戊大方鼎。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後母戊鼎是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標誌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準和中國高超的鑄造水準。

  天津博物館:《雪景寒林圖》(範寬) 
4.jpg
4.jpg (12 KiB) Viewed 7137 times
後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全稱為後母戊大方鼎。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後母戊鼎是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標誌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準和中國高超的鑄造水準。

  天津博物館:《雪景寒林圖》(範寬) 
5.jpg
5.jpg (10.21 KiB) Viewed 7137 times
金縷玉衣是中國漢代文物,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古代人認為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6.jpg
6.jpg (10.06 KiB) Viewed 7137 times
7.jpg
7.jpg (10.02 KiB) Viewed 7137 times
晉侯鳥尊體現了鳥與象這兩種西周時期最流行的肖形裝飾完美組合,鳥尊的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可證明為宗廟禮器。晉侯鳥尊造型寫實、生動,構思奇特、巧妙、裝飾精緻、豪華,使之成為中國青銅藝術中罕見的珍品。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匈奴王冠
8.jpg
8.jpg (27.66 KiB) Viewed 7137 times
匈奴王冠是黃金製成的,重1394克,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件匈奴單于金冠。金冠由金鷹和冠帶兩部分組成,上面浮雕有羊和狼的圖案,雄鷹站在半球形金冠頂上,俯視著冠帶上狼與羊搏鬥的情景。
  山東博物館:東平漢墓壁畫
9.jpg
9.jpg (8.52 KiB) Viewed 7137 times
這些壁畫是山東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藝術水準最高的早期壁畫,在全國也極為罕見。畫面色彩豔麗,造型比例勻稱,線條簡練流暢,刻畫細膩精美,形態生動逼真,反映出漢代畫匠高超的藝術水準和繪畫技巧。對於研究漢代喪葬制度、民間生活習俗以及漢代繪畫,其價值不言而喻。

  南京博物院:金獸、陳璋圓壺
10.jpg
10.jpg (57.58 KiB) Viewed 7137 times
金獸是南京博物院18件“鎮院之寶”之一,是迄今為止全國考古發現的最重的一件金器,重9100克,含金量高達99%,它通高10.2釐米,身長16釐米,寬17.8釐米,長得怪模怪樣,金獸究竟是什麼動物?文博界至今仍沒有一致的定論,有人認為是老虎、有人認為是獅子、有人認為是豹子。
  金獸呈蜷伏狀,頭枕伏於前腿之上,屈腰團身,首靠前膝,耳貼腦門兩側,頭大、尾長、身短而粗壯,似虎更類豹。附耳瞪目,張口露齒,神態警覺,頸部戴三輪項圈,頭頂有一環紐,通體錘飾圓形斑紋是在獸體鑄成後再捶擊上去的,大小相當,呈不規則的圓形,十分精美。底座空凹,內壁刻有小篆“黃六”二字,為秦漢文字。

  陳璋圓壺是一件重金絡壺,殘高為24釐米,口徑12.8釐米,腹徑22.2釐米,足徑13.8釐米。據專家介紹,雖然長期受到20公斤黃金的壓力,長埋地下二千年,在金屬與應力腐蝕的作用下,腹下部鏤空紋飾已有殘損,但仍是中國青銅時代泥範鑄造工藝技術最完美的產物,集先秦金屬工藝之大成於一身,並反映了一件重大歷史事件。

  據史料記載,隹王五年即齊宣王五年(西元前315年),陳旻(田忌)複位,陳璋即史書中的章子,他曾帶兵攻打燕國都城,並掠獲金器等戰利品。這一銘文反映了戰國中期的一大歷史事件:燕王噲禪讓,由相國子之執政,三年中引起燕國內亂,在齊王的陰謀煽動下這場內戰越來越嚴重,齊國趁機發兵攻打燕都城,在“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的情況下大勝,並掠獲了燕國王室重器,可謂“毀其宗廟,遷其重器”。此一事件在《史記·燕召公世家》、《戰國策》都有記載,但是對於齊國並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所以《史記·齊太公世家》、《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沒有記載。

  南京市博物館: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11.jpg
11.jpg (23.96 KiB) Viewed 7137 times
該文物為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中國瓷器三絕之一。有著極為獨特的青花紋飾,體現了極高的燒制水準。小口、豐肩、斜腹、斂脛、平底,造型優美,線條圓潤、流暢,雍容華貴,給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繪的青花紋飾層次多樣,非常獨特。

  上海博物館:王羲之上虞帖 
12.jpg
12.jpg (10.49 KiB) Viewed 7137 times
《上虞帖》的草法隨意灑脫,輕鬆自然,不拘小節。在筆法上,首先,它不是靠輕重提按變化來豐富線條內容的,而是以節奏和運行速度來充實線條內涵,提按為輔。其次,結構上強調開合變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構架的視覺效果顯露出一種“張力”的特徵。

  浙江省博物館:《富春山居圖》(前段) 
13.jpg
13.jpg (13.26 KiB) Viewed 7137 times
富春山居圖為元朝的書畫,是黃公望的代表作,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幹濕並用,極富於變化,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較長的後段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福建博物院:雲紋青銅大鐃 
14.jpg
14.jpg (7.7 KiB) Viewed 7137 times
雲紋青銅大鐃(náo)為西周樂器。平口,鉦部兩側有36個冏紋乳突狀枚,枚直徑3.5釐米,高2釐米。鼓飾變形獸面紋,兩側飾雲雷紋。甬亦飾變形獸面紋。大鐃雙範合鑄,渾大厚重,作風穩重古樸。表現出很高的鑄造工藝水準,是福建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

  安徽博物院:戰國楚大鼎 
15.jpg
15.jpg (9.29 KiB) Viewed 7137 times
鑄客銅鼎,又稱楚大鼎或大鑄客鼎。戰國青銅器,圓口,方唇,鼓腹,圓底,三蹄足。此鼎形制雄偉,堪稱楚國重器。此鼎形制雄偉,堪稱楚國重器。

  1958年毛澤東主席視察安徽省博物館,他仔細觀察了雙耳上的花紋、口沿上的銘文和足部浮雕紋飾,並且詢問了大鼎的來歷,他還低頭往鼎的內部看,詼諧地說:“裏面能煮頭牛”。

  江西省博物館:商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
16.jpg
16.jpg (7.53 KiB) Viewed 7137 times
該件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是最大的青銅甗,有“甗王”之譽。此甗(yǎn)甑(zèng)鬲連體,鬲襠高,下四足。耳上各立一鹿,一雄一雌,回首相顧。鹿豎角,短尾卷,身披鱗片。甑腹飾四組展體的獸面紋。鬲足袋滿飾浮雕獸面紋,它體形巨大,氣勢雄渾,奇美詭異,穩定性良好。

  河南博物院:春秋蓮鶴方壺
17.jpg
17.jpg (12.21 KiB) Viewed 7137 times
春秋蓮鶴方壺是春秋中期青銅制盛酒或盛水器。有蓋、雙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飾於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異常瑰麗的裝飾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時期青銅器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蓮鶴方壺不僅紋飾細膩新穎,而且結構複雜、鑄造精美,堪稱是春秋時期青銅工藝的典範之作。

  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
18.jpg
18.jpg (7.88 KiB) Viewed 7137 times
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歷經兩千四百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歷史文化價值很高,此劍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堪稱我國國寶。
19.jpg
19.jpg (11.37 KiB) Viewed 7137 times
曾侯乙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表明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

  湖南省博物館:素紗禪衣 
20.jpg
20.jpg (8.51 KiB) Viewed 7137 times
素紗襌(dān)衣是是西漢時期紡織技術巔峰時期的作品,是世界上最輕的素紗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織物。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 且色彩鮮豔,紋飾絢麗。它代表了西漢初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準。這件素紗襌衣中,襌衣用紗料製成,因無顏色,沒有襯裏,出土譴冊稱其為素紗襌衣。

  黑龍江省博物館:金代銅坐龍
21.jpg
21.jpg (8.45 KiB) Viewed 7137 times
銅坐龍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龍取坐姿,左前肢高舉,與左後肢間有騰雲相連。右前肢著地,與右後肢相接。尾部翹起外卷,前肢長鬣(liè)突出於肩部之上,與頭上卷鬣及後揚的長鬣相映。這尊金代銅坐龍繼承與發揚了前代龍型的優點並且根據自身濃郁的地方特色加以拓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

  吉林省博物館:青花雲龍紋高足碗
22.jpg
22.jpg (9.01 KiB) Viewed 7137 times
元代青花雲龍紋高足碗,侈口,深腹。高圈足上有三道凸弦紋,呈竹節狀。口沿為青花唐草紋。內壁暗花印行龍二條。外壁用青花繪一遊龍,並襯以火焰紋。青花色澤青翠濃豔,線條流暢有力,堪稱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

  遼寧省博物館:
  宋徽宗《瑞鶴圖》、雲龍人物紋轉心象牙球
23.jpg
23.jpg (6.91 KiB) Viewed 7137 times
《瑞鶴圖》是趙佶書畫中的珍品,難得的是詩、書、畫具為上乘之作。圖中描繪了鶴群盤旋於宮殿之上的壯觀景象。繪畫技法精妙絕倫,圖中群鶴如雲似霧,姿態百變,各具特色。
24.jpg
24.jpg (13.16 KiB) Viewed 7137 times
鏤雕祥雲繚繞,十餘條健龍或藏頭露尾、或藏尾露首穿行於雲層之間。大球內分層透雕二十一個小球,球球相套,層層能轉,滿地紋飾。三節台柱,上為六層透雕小象牙球,紋飾同頂上之大象牙球;下為透雕卷草雲龍四足座,座上雕人物頂柱狀承盤,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的雕刻工藝令人歎為觀止。

  廣東省博物館:千金猴王硯
25.jpg
25.jpg (7.02 KiB) Viewed 7137 times
千金猴王硯為三大名硯之首,長25.5釐米,寬17.6釐米,長方形,質地細膩溫潤,嬌嫩如小兒肌膚,硯堂內有大片魚腦凍(石品花紋的一種),四周以火捺等色彩環繞,形成一只蹲著的獼猴圖案,甚至眼、鼻、嘴和前足都清晰可見,非常逼真,所以由此得名。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翔鷺紋銅鼓
26.jpg
26.jpg (8.19 KiB) Viewed 7137 times
這是西漢時期的金屬器,入土時胸腰已截開,胸部飾羽人划船紋六組,船形兩頭高翹。該墓部分器物帶有明顯的滇文化色彩,同時出土的還有中原漢式器物,如六博棋盤和銅跽坐俑等,既反映了西南各民族人民的創造才能,也體現了當時他們與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密切聯繫。

  海南省博物館:宋青白釉花口鳳首壺
27.jpg
27.jpg (7.96 KiB) Viewed 7137 times
青白釉花口鳳首壺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瑩潤,白中泛青,看起來很像青白玉。口部為四瓣花圖案,象徵鳳冠,徑部被裝飾城鳳首形狀,鳳首後部呈鉤狀,恰似鳳凰的羽毛。此鳳首瓶是中西方文化進行交融的一件產品,將東方的韻味與西方的裝飾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是一件不可多得瓷器珍品。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
  明代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蘭經》 
28.jpg
28.jpg (9.56 KiB) Viewed 7137 times
手抄描金《古蘭經》由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名阿訇捐贈的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蘭經》,是目前國內收藏的最珍貴的《古蘭經》珍善本之一,對於研究回族歷史、宗教和藝術具有重要價值。

  寧夏博物館:鎏金銅牛
29.jpg
29.jpg (10.38 KiB) Viewed 7137 times
鎏金銅牛是西夏時期的一件青銅器,它反映出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準,是西夏藝術品中的珍品。這件青銅鑄造的牛屈駛而臥,體態健壯,比例勻稱、造型逼真、個體碩大。銅牛中空,外表通體婆金。製作時需要將冶煉、模具雕塑、澆鑄、拋光和姿金等工藝集於一體,反映出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準,是西夏藝術品中的珍品。

  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 
30.jpg
30.jpg (10.11 KiB) Viewed 7137 times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淩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不過馬蹄所踩的飛鳥,也有不同的認識,有“飛燕”說、“烏鴉”說、“龍雀”說、“飛隼”說、“飛鷹”說、“鷹鷂”說等等。

  青海省博物館:銅鎏金觀音造像
31.jpg
31.jpg (11.79 KiB) Viewed 7137 times
銅鎏金觀音造像是國寶級文物。由明朝皇帝賜給青海著名的瞿壇寺。該器物身姿婀娜,站立在蓮花座上。衣飾線條流暢飄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體鎏金。其鑄造工藝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術水準。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鑲金獸首瑪瑙杯、舞馬銜杯紋銀壺 
32.jpg
32.jpg (9.13 KiB) Viewed 7137 times
獸首瑪瑙杯是唐代酒器,細微處刻畫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選材、設計和工藝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這件國之重寶,象徵著財富和權力,是一件高貴的藝術品,同時它也很可能是中西亞某國進奉唐朝的國禮,意義非同一般,是在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中誕生的一件重要文物。
33.jpg
33.jpg (8.57 KiB) Viewed 7137 times
壺的造型採用的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皮囊的形狀,壺身為扁圓形,一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有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這種形制,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銀壺的兩側採用凸紋工藝各塑造出一匹奮首鼓尾、躍然起舞的駿馬。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34.jpg
34.jpg (9.68 KiB) Viewed 7137 times
陝西的兵馬俑聞名世界,千人千面的兵傭神態各異。其中,位於兵馬俑二號坑的跪傭更是其中的精品,他右膝跪地,左腿蹲曲,雙目炯炯有神地凝聚前方,那冷峻的面龐和手持弓弩的咄咄英氣,似乎秦始皇就是成就統一霸業的最好詮釋。

  四川三星堆博物館:青銅神樹
35.jpg
35.jpg (10.28 KiB) Viewed 7137 times
青銅神樹,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銅器。神樹的下部懸著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二號大神樹的一旁,同樣有一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一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徵意義。鑄造於3000年前的青銅神樹,極為壯觀,獨樹一幟世界罕見。

  四川金沙遺址博物館:“太陽神鳥”金飾
36.jpg
36.jpg (7.96 KiB) Viewed 7137 times
太陽神鳥金飾屬商代晚期作品,整器呈圓形,器身極薄。整個圖案似一幅現代剪紙作品,線條簡練流暢,極富韻律,充滿強烈的動感,富有極強的象徵意義和極大的想像空間,該器生動的再現了遠古人類“金鳥負日”的神話傳說故事,四只神鳥圍繞著旋轉的太陽飛翔,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生生不息,體現了遠古人類對太陽及鳥的強烈崇拜,表達了古蜀人對生命和運動的謳歌。

  貴州省博物館:東漢銅車馬
37.jpg
37.jpg (10.72 KiB) Viewed 7137 times
銅車馬是東漢時期的銅鑄文物,是武威的標誌性文物,其構思獨特、設計合理、寓意豐富、姿態各異,象徵東漢時期擁有強大的武裝官僚勢力,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史學知識和文物內涵。貴州東漢銅車馬的發掘,對研究東漢時期盤江流域的社會、經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反映了貴州悠久的歷史淵源。

  雲南省博物館:牛虎銅案
38.jpg
38.jpg (9.06 KiB) Viewed 7137 times
牛虎案就是用來放獻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獻祭。是中華青銅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們既和中原及西北青銅文化有著歷史淵源,但又有著鮮明的邊疆民族個性。對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尤其是古滇國的民族史、農牧史、冶金史、美術史、民俗史等等,均具有重要的價值。

  重慶三峽博物館:烏楊石闕
39.jpg
39.jpg (13.66 KiB) Viewed 7137 times
漢屬祠廟或陵墓前成雙成對的裝飾性建築物,是我國最早的仿木結構石質裝飾建築,對研究古建築藝術、葬制有重要價值。此為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漢闕。烏楊石闕闕身雕刻豐富。其仿木構建築雕刻對於無一倖存的漢代木構建築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生活場景展現了漢代雕刻藝術神韻。

  西藏博物館:雙體陶罐
40.jpg
40.jpg (8.95 KiB) Viewed 7137 times
雙體陶罐無論從器形還是紋飾,都體現出與西藏同時期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與眾不同的特點:整體造型洗練優美、飽滿豐盈,構思巧妙,製作工藝純熟,紋飾精美,代表了當時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準,而且體現出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卡若先民智慧的結晶,是新石器時代西藏陶器的代表和點睛之作,被譽為西藏博物館的館標和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
  翠玉白菜、東坡肉形石、毛公鼎
41.jpg
41.jpg (8.66 KiB) Viewed 7137 times
翠玉白菜是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只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
42.jpg
42.jpg (8.69 KiB) Viewed 7137 times
這塊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峰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取自一塊黃玉,經人的鬼斧神工,竟然就雕成了一塊玉東坡肉。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會把它當成硬邦邦的石頭,怎麼看它都像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無論是色彩還是紋理,都可以亂真。人們似乎都能聞到紅燒肉的香味。真正人間極品,價值連城。其創意構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歎為觀止。
43.jpg
43.jpg (10.7 KiB) Viewed 7137 times
毛公鼎的銘文作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範之作,鼎內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九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表現出上古書法的典型風範和一種理性的審美趨尚,體勢顯示出大篆書體高度成熟的結字風貌,瘦勁修長,不促不懈,儀態萬千。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 (香港中國國畫藏友會)

Post by editorial »

疑龍門石窟佛首 美拍賣會急撤下
443.jpg
443.jpg (34.06 KiB) Viewed 7123 times
蘇富比準備拍賣的唐代佛首(左)與日本學者在1920年代拍攝的 . . . . . . (網上圖片)

疑似被盜於上世紀50年代的洛陽龍門石窟唐代佛首,在失蹤了一甲子後現身2018年紐約蘇富比拍賣會,預估價達200萬到300萬美元。蘇富比拍賣公司指,經與雕像的擁有者家族討論,雙方最終決定將該拍品撤出專場拍賣。

預估價達300萬美元 全場最高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紐約當地時間9月12日上午於蘇富比拍賣行舉辦的「瓊肯:中國佛教造像」專場拍賣會的拍品名錄上,出現了一件高度疑似源於洛陽龍門石窟的佛首石雕。拍賣會圖錄中,這件高約70厘米的「唐代佛首石雕」預估價達200萬到300萬美元,是此次專場拍賣會上預估價最高的一件拍賣品。圖錄還指,該拍品於1955年出現在法國通運公司的拍賣圖錄中,後被美國著名收藏家瓊肯(Steven Junkunc)收藏。

最先發布相關消息的中國古造像愛好者陽新指,今年8月他在一個微信群看到有人發蘇富比的拍賣圖錄中有這件「唐代佛首石雕」,與一張1920年由日本漢傳佛教研究學者關野貞和常盤大定拍攝的龍門石窟1720窟佛像很類似。經過托朋友實地探訪、拍照證實和比對,陽新認為被拍賣的佛首與日本學者照片中的1720窟佛首造像,在螺髻數量、排列和面部特徵都高度脗合。

與20年代日學者所拍照片相似

北京時間9月11日晚,蘇富比將涉事佛首從官網目錄撤下,9月13日上午拍賣結束後,這件「唐代佛首石雕」並未出現在拍賣結果中。蘇富比14日回應稱:「直到我們的拍賣品圖錄出版之後,我們才注意到雕像的一個畫面和上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一名日本攝影師在洛陽龍門石窟拍到的照片非常相似。」蘇富比表示,經過佛像擁有者瓊肯家族討論,雙方決定將該拍品撤出9月12日的專場拍賣,以便有更多的時間審視各種可行的方案。

龍門石窟研究院的負責人亦指,從目前資料來看,差點被拍賣的「唐代佛首石雕」確實與1720窟的佛像脗合,「但僅依靠照片,無法做出最終判斷。必見到實物之後,才能給出最準確的結論。」該負責人稱,因古代滅佛運動、長期自然風化以及晚清至民國期間的文物盜竊,龍門石窟確實有不少佛像頭部缺失。據此前龍門石窟專家不完全統計,有600到700尊佛像遭到人為盜割,他表示,被盜佛首「很長時間都沒有出現在我們的視線裏,我們也希望,包括1720窟佛首在內的眾多龍門石窟流散文物,能夠早日回歸到龍門石窟中。」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