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通脹是港府人為操縱做成的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香港通脹是港府人為操縱做成的

Post by samuel »

香港通脹是港府人為操縱做成的
05-01-2011

香港通脹其中一個最大原因是港幣跟美元聯繫匯率。這個掛鈎聯繫制度一掛就差不多26年, 美元己經大幅眨值, 港幣只可無奈緊跟美元[前僕後繼]。其實港元地位堅挺, 財政穩健, 香港儲備萬多億, 實在反映不了其真正幣值, 港元是人為操縱被拖低。美國只要求人民幣升值, 卻不要求港元升值, 是雙重標準, 選擇性手法。

香港工業基本上己經轉移, 由一個生產城市轉成為消費城市。香港資源基本上來自國內,由於人民幣不斷升值, 貨物價格亦水漲船高,香港通脹愈演愈烈, 加價風潮將無止境,百姓可謂水深火熱。

港府堅決不脫鈎,相信其因素有幾點:

一 美元弱勢持續,脫鈎將進一步使美元眨值。
二 國際間對美元信心漸失,脫鈎將打擊美元國際地位,因香港亦被視為東南亜金 融中心。
三 香港管治班子是親西方,自然站在英美西方集團一邊,支持美元,保衛美元。
四 脫鈎後港元會升值,港人就會北上消費, 對香港市況不利, 對旅遊業不利。
五 對人民幣還末絕對信任。

看來港府是政治不正確,犧牲了香港大眾利益代價太大了。國內正擴大內需,為什麼不站在國家一邊,做點貢獻,支持一下國家政策呢? 不是要與珠江三角進一步融合嗎? 加速人民幣國際化? 我們不是要求脫鈎後改與人民幣掛鈎, 也可考慮與國際間主要貨幣掛鈎。如果港府堅決與美元不脫鈎, 但也應將聯繫滙率改變一下, 將港元增值, 反映其真正幣值。美國第二輪寛鬆貨幣又推出了, 美元繼續眨值, 繼續拖低港元, 畢竟掛鈎26年却一成不變是極其荒謬的。

香港CHM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弱港元加劇貧富懸殊

Post by samuel »

弱港元加劇貧富懸殊

儘管美元匯價升至近兩個月以來的新高,金價也出現回吐,美國的部分經濟數據也表現正面,惟總體來說,美國仍然堅持利用「弱美元」政策來刺激本土出口,美元價格還是處於一個非常低的水平

弱美元體現於香港,最典型的現象就是通貨膨脹。統計處公布的去年十一月份消費物價指數顯示,整體比二○○九年同期增長了百分之二點九。其中,電力、燃氣及水費在甲類消費物價指數中的升幅高達百分之二十二點七,食品(不包括外出用膳)也上升百分之六,其他項目也同比二○○九年十一月出現若干升幅。

有學者認為,內地雖然也飽受通脹之苦,但情況沒有香港的嚴峻,因為內地仍然進行一、二、三級產業分工,一來可以透過本土生產來緩和本土市場對貨品的需求,二來人民幣還在強勢階段,可以有利於出口價格方面的收益。

反而香港沒有如內地一樣的優勢。香港的產業結構是第三級產業,也就是服務和金融行業等無形產業,佔據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九十。香港出口業並非主要經濟支柱,因此就不需要「弱港元」政策來刺激出口,提升經濟。

然而,聯繫匯率之下,美元貶值等同於港元貶值,而港元貶值首當其衝的將會是香港的小市民。貴價貨並非尋常百姓可以消費的,所以通脹雖令貴價貨更貴,但對民生影響有限,不過一般民生用品和食品的價格上升,卻是令小市民百上加斤。

故有學者指出,單以此情況來說,香港因為美元貶值而最終導致的貧富懸殊,可能比內地的貧富懸殊更為嚴重。

何志平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巨無霸指數反映 港元低估五成 全球最嚴重 皆因聯滙造成

Post by samuel »

巨無霸指數反映 港元低估五成
全球最嚴重 皆因聯滙造成
2011年04月26日


中美經濟與戰略對話下月重開,美國彭博通訊社為回答人民幣價值是否被低估問題,引用「巨無霸指數」比較兩地貨幣購買力,結論是人民幣兌美元滙率低估了四成,且意外發現港元低估程度更高,達 49%,是全球最被低估的貨幣。經濟學家指全因聯滙造成。

彭博通訊社引用英國《經濟學人》( Economist)雜誌編製的巨無霸指數( Big Mac Index)數據,指麥當勞巨無霸漢堡包去年底在美國售價為 3.71美元,在中國售價相當於 2.18美元,香港售價則相當於 1.90美元。彭博以現時滙率計算,指人民幣在持續緩慢升值後,低估幅度由 41%縮減至 40%,但港元滙價低估幅度維持在 49%,是全球最高。本港經濟學家關焯照表示,港元價值嚴重低估,是因為本港實行聯繫滙率制度,港元與美元掛鈎,美國經濟弱,令港元兌其他貨幣的滙率也跟隨美元下跌。

造成輸入性通脹
關焯照指出,港元滙率嚴重低估的一大後果,是引起輸入性通脹問題,如果港元和美元脫勾,當局可透過調整滙率上升,吸納部份輸入性通脹的影響;脫鈎後港元也可以擺脫美國的超低息政策,透過加息壓抑樓市上升和通脹,但聯繫滙率制度的存廢,是個牽涉廣泛的問題。
彭博對人民幣低估幅度的分析,與西方很多政經人士看法相若。

人民幣低估四成
美國參議員舒默今年 1月稱,人民幣最多低估 40%。國際貨幣基金亞太區主管巴奈特上月指出,相對中期基本面,人民幣被大幅低估。
日興資產管理新興市場策略師雷德克納普也說:「人民幣滙價顯然被低估。人行持續累積外滙儲備,顯然意味中國當局倘若未插手干預人民幣滙價,人民幣將顯著走升。」
中國去年 6月鬆綁實行了兩年的緊盯美元滙率政府後,人民幣迄今累升 4.9%,但升幅落後巴西雷亞爾的 14%與俄羅斯盧布的 11%。美國政界不斷抨擊人民幣升得太慢,但奧巴馬政府不欲跟北京決裂,新一份財政部貨幣政策報告押後至中美經濟與戰略對話後提交。

千美元可買巨無霸數目
2010
中國: 513(-48%) 香港: 526(-49%) 歐元區: 231(+16%)

2009
中國: 546(-49%) 香港: 581(-52%) 歐元區: 216(+29%)

2008
中國: 546(-49%) 香港: 584(-52%) 歐元區: 187(+50%)

2007
中國: 709(-56%) 香港: 649(-52%) 歐元區: 262(+19%)

2006
中國: 763(-58%) 香港: 645(-50%) 歐元區: 265(+22%)

(括號內為當地貨幣高估或低估百分率)
資料來源:英國《經濟學人》雜誌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應對通脹政府有責

Post by samuel »

應對通脹政府有責

通脹持續升溫,特別是基層市民,日子非常難過。政府有責任監控市場是否失效,並及時推出措施,協助弱勢社群渡難關。

食物價之漲幅驚人,對低收入家庭的威脅最大。早前有食品嘉年華活動,大量市民湧到,希望積穀防饑,買入不計其數的「一元食品」,可見時勢欠佳,市民惟有自救。物價多有不尋常的漲幅,主婦多有不滿。

政府有責任加強巡查,一旦發現違法行為,應該嚴加處理。在主婦積極格價的自救行動之上,政府的強力執法,有助維持公平合理的市場運作。

當然,由民間團體主持的食物銀行,近年用戶持續增加,由於罐頭食品來貨價飆升,團體多入不敷支。財政預算案預留的一億元應盡快投放入食物銀行,以增加儲備。

交通費之上升教市民苦惱。政府批准九巴在利潤豐厚的情況下加價,起了極壞的示範作用。政府應該調整可加可減機制的方程式,引入市民承受能力的元素,像現時的計算方法,可以說得上是「可以加卻不能減」,做法絕不合理。

至於港鐵屢屢帶頭加價,作為最大股東的特區政府聽之任之,更是匪夷所思。港鐵去年盈利高達一百二十億元之巨,還要加價,政府應該明確拒絕。

港鐵上蓋物業發展不斷擴大,利潤可觀,也有十足保障。政府應重新檢討港鐵的票價釐定方程式,一併引入上蓋物業的元素。作為公共事業機構,港鐵應承擔社會責任,不能單單考慮利潤因素。

通脹上升,民怨也上升,政府頭腦宜保持清醒,果斷採取有效措施紓緩通脹,這是負責任政府的題中之義。

宋立功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通脹預測大幅上調

Post by samuel »

通脹預測大幅上調

通脹威脅經濟與民生,殺傷力不容低估,進一步削弱本港的競爭力,是年內特區政府認真應對的首要課題。政府公布今年第一季經濟報告及本地GDP初步統計,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後,反映通脹同樣快速上升。

政府將消費物價通脹率預測從百分之四點五調高至百分之五點四,民間智慧尤其基層市民認為,通脹率肯定更高。在低息仍將持續一段時間下,資產價格不斷上升,將進一步推高通脹,泡沫形成的風險值得警惕。

四月下旬政府重整消費物價指數的權重,食品與租金的重要性得以充分反映,佔各類開支的權重比例分別為百分之二十七點四五及百分之三十一點六六,顯示一般家庭這兩方面的開支持續上升。

估計年內食品與租金仍然是推高通脹的帶頭因素。人民幣匯價不斷上調,通脹連續突破高位,依賴內地食品供應甚殷的香港,市民只能默默承受痛楚;至於租金的上升,完全是地價與樓價飆升的結果,其影響之重,早已滲透到社會每一個角落,除了家庭受高租金之苦外,中小企的營商成本也大幅增加,更是苦不堪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城市競爭力的年度研究發現,特區政府不能夠繼續殖民地時期的「積極不干預」政策,應該對全球化保持危機感主動出擊,介入失效的市場角落,值得特區政府深思。

當前最令人擔心的,首選資產泡沫爆破所帶來的衝擊波,會拖累經濟與民生。去年底推出的額外印花稅只令物業市場成交額短暫下跌,但價格卻依舊企硬,今年首季整體住宅價格上升百分之九,突破九七年的高峰,位高勢危,政府應該再推措施降溫。

宋立功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通脹看不到盡頭

Post by samuel »

通脹看不到盡頭

種種迹象顯示,年內通脹極可能「破八」,市民要早作綢繆,政府要果斷推出更多到位的紓困措施,還要密切監察市場動態。最大的挑戰是,一旦通脹跨越明年,物價與租金持續上升,民怨爆發,情況將失控。

香港經濟受外圍環境制約甚巨。食品供應主要來自內地及東南亞,內地雖然嚴控通脹,但成效存疑,勢必令本港進口食品如蔬菜、肉類,以至油鹽糖等的價格浪接浪漲價,對基層市民打擊最大。

環球貿易受到歐美經濟疲不能興的影響,對素來依賴轉口貿易的本港大中型企業,營運倍感吃力,加上人民幣匯率每年升幅明顯,直接導致成本不斷上漲,稍欠規模或實力不足的企業,更面臨結業的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低息環境持續,流動資金持續湧入本港,推高資產價格,導致租金倍升,進一步拉抬通脹,導致惡性循環,削弱競爭力,更埋下資產泡沫爆破的危機,影響社會穩定。

在聯匯機制不變下,美國直接向本港輸入通脹,雖然聯儲局暫時沒有第三輪量寬之考慮,但前兩輪導致大量流動資金已足以向全球流竄,香港更是熱錢的集散地,近期股市波動,是上佳的明證。

在通脹預期有大幅上升空間的情況下,加上人民幣匯率不斷上揚,市民的銀行存款變相縮水,低息條件下,投資保值,尤其是「買磚頭」的誘因極大,樓價自年初至今,已上升一成五,政府推出的壓抑措施,成效存疑。

內外因素互為因果,推高通脹,看不到盡頭,打工仔即使人工有所增加,亦早已被通脹蠶食,苦不堪言,值得同情,政府的紓困措施,力度要大,到位的速度要快。

宋立功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美債「零風險」不再 香港應反思應變之道

Post by samuel »

美債「零風險」不再 香港應反思應變之道

美國剛調高債務上限,歐洲債務危機蔓延,全球股市暴跌,目前會否是另一次金融風暴的序幕,尚待觀察;不過,近期金融市場動盪,實際上反映投資者對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歐美國家不肯對症下藥,意圖用以債抵債方式僥倖過關的做法,投下不信任票。

美國和歐洲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他們陷身債務泥淖,無法自拔,若不引致金融災難已屬萬幸;在這種情下,全球經濟看不到好轉的曙光,投資者當然要小心謹慎,做好風險管理;特區政府則要記取教訓,密切留意金融大鱷的動向,以免重蹈當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遭狙擊的覆轍。

歐美拒大刀闊斧減債

投資者萌生信心危機

這次全球大跌市,是3年前金融海嘯的續集,戳破歐美國家靠金融操作維持借債度日的神話。金融海嘯有各種遠近因素,但是萬川歸宗,實際上都與「先用未來錢」有關,歐美銀行和金融機構遭到重創。本來,因為借債太多出現危機,就要承擔代價,節衣縮食,削減或清還債務後再上路。例如,14年前亞洲金融風暴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要求助國家答允苛刻條件,才給予援助。當時泰國、韓國等叫苦連天,他們別無選擇,被迫吞下苦果,捱過緊縮日子後,泰國、韓國經濟都從谷底反彈,近年成績亮麗。

但是,歐美國家不循此道,以一再印銀紙的方式,買起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債務,國家欠債大增,以發行新債償還舊債的方式,維持國家財政運作,讓人民繼續過毋須樽節的生活。其實,如果靠印銀紙就可以解決金融危機、財政困難,則解決金融和經濟問題,豈非簡單得很,人們為什麼還要辛勤工作來改善生活?

美國聯儲局兩次量化寬鬆,給金融體系注入大量流動性,本意為企業創造盈利後再投資,增加就業職位,拉動整體經濟,但是這個主觀良好意願,現實上沒有發生,從美國經濟復蘇之似有若無,反映量化寬鬆對實體經濟刺激有限,反而因為流動性氾濫,催谷起資產泡沫。聯儲局兩次量化寬鬆,只創造了市場價格與經濟基本面脫節的資產泡沫,這次股市暴跌,其實是「撥亂反正」,使市場價格回歸合理化。

另外,美國經濟出現「雙底衰退」的風險愈來愈高,而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在調高債務上限的表現,使人警覺被認為民主制度成熟的美國,政客就攸關美國、甚至全球經濟命運的事務,竟然以黨派利益先行,使人對美國的國家管理能力、經濟實力和財政實力,重新評估,美國償還債務的能力和意願,被打上問號。其實,面對可能雙底衰退,美國在貨幣政策、利率政策和財政政策可以運用的空間,甚為有限,過去兩次量化寬鬆,所投入資源宛如泥牛入海,若再推出第三波量化寬鬆,效用更無把握,而不斷印銀紙可能帶來惡性通脹,也制約美國的對應舉措。

至於歐洲,債務危機蔓延至歐元區第三和第四大經濟體的意大利、西班牙,歐洲央行近日雖然恢復購買葡萄牙、愛爾蘭發行的國債,但是這個仍然是印銀紙的做法。所以整體而言,歐美債台高築,但是他們並未決心過緊日子,削債調整經濟體質,讓資產價格調低到應有水平,使經濟真正觸底然後反彈。他們只想借債度日,維持相對奢侈的生活水平,意圖僥倖地渡過難關。天下間沒有免費午餐,凡事都要付出代價,歐美國家若執迷不悟,則今次股市暴跌,只是發生另一次金融大危機的徵兆,事態可能發展,值得留意。

所以,2008年美國股市崩潰,是投資者對美國金融系統失去信心,今次暴跌,則是投資者對歐美國家是否有能力繼續扶持經濟,失去了信心。情勢顯示,今次金融動盪,性質更為嚴重。

金融市場動盪愈趨頻密

產業多元勝金融獨大

香港經濟和金融備受外圍因素左右,面對金融動盪,主觀上難有什麼作為,投資者只能做好風險管理,持盈保泰;不過,對於特區政府,這次大跌市,至少有以下3點值得反思:

(1)金融市場動盪愈趨頻密,上世紀70年代起,大概每10年會發生一次金融危機,但是踏入90年代後期,在全球一體化下,先後有97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股爆破、2003年SARS大跌市、2008年金融海嘯,到現在未知伊于胡底的股市暴跌,情是3年一遇、5年一遇。金融起伏觸動整體經濟,香港以金融業一枝獨大,許多人對股市起落,相信是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所以,發展產業多元化,減少對金融業倚賴,使人再認定應該是政府持續規劃、持續推動的事項。

(2)本港樓價本來已經高處不勝寒,泡沫之大,較之1997年猶有過之;本港樓市扭曲,完全是政府土地、房屋政策失誤的結果,由樓市之搖搖欲墜和潛在危機,使人警覺一個正確、合理土地房屋政策的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樓市暴升暴跌而影響民生、拖累整體經濟。所以,特首曾蔭權就10月施政報告交代土地房屋長遠規劃的承諾,不應因市而改變,反而應該推出長遠政策措施,把樓市真正納入穩定、健康發展的軌道。

(3)至於聯繫匯率,當然不宜輕易更改,不過,若美國債務和經濟困境未能改善,則一貫被認為「零風險」的美國國債神話,誰可以擔保不會被戳破?這種大事會突如其來,絕無先兆,但是若最壞情出現,如何應對,卻是可以、也應該預先規劃好的。我們認為,特區政府應與中央政府商討,保密規劃,製成預案,以備必要時之需。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一石激起千重浪 香江扁舟任浮沉

Post by samuel »

一石激起千重浪 香江扁舟任浮沉

福無重至,禍不單行。全球股市剛剛遭遇二○○八年底以來最慘痛的一周,美國主權信貸評級又被首次調低,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還警告,若美國經濟兩年內無起色,不排除進一步降低評級。美國享之已久的最高信貸級別破天荒被改寫,對全球經濟衝擊之大,影響之深遠,後果之嚴重,恐怕亦是「史無前例」。

三年前金融海嘯自美國發端,波及全球,雖然美國政府先後推出兩輪量化寬鬆政策,無奈事與願違,美國經濟至今欲振乏力,各項經濟數據的表現令人失望,國際社會對美國經濟前景的擔憂與日俱增。更不堪的是,在提高債務上限方面,美國朝野不是同心協力,而是勾心鬥角,拖至最後限期才達成協議。正如標普所指,美國政治系統癱瘓,令人質疑能否落實減赤方案及實現長期債務穩定。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被降級,並不令人意外。

今時今日,全球經濟互相依存,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美國地位舉足輕重,牽一髮而動全身。美國遭降級固然是咎由自取,其他經濟體亦難免遭受池魚之殃,作為細小經濟體的香港更是首當其衝,港府輕描淡寫,只是聲稱今次降級是市場預期之內,也未免太輕視了。

眾所周知,港元與美元掛鈎,美國評級被降低勢必導致美元弱勢,資產貶值,對香港衝擊之大,實在無法估計。尤其本港樓市泡沫愈吹愈大,港府之前藥石亂投,全然無效,一觸即發的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很可能導致本港樓市泡沫崩破,亞洲金融風暴慘痛一幕極可能重演。除此之外,一旦美國真的陷入雙底衰退,消費萎縮,定單減少,香港的情況恐怕更加不堪。學者指中小企恐將掀起倒閉潮,失業率上升,並非危言聳聽。

香港面對今日的窘境,完全是港府短視所造成。一直以來,港府死抱聯繫匯率政策不放,對要求檢討的呼聲置若罔聞。日前又有金融機構提出,若檢討聯匯制度,可考慮將港元與一籃子貨幣掛鈎,但港府一味重彈舊調,聲稱聯匯制度行之有效,無意改變,並指與一籃子貨幣掛鈎「欠獨立性」。這個說法其實是自相矛盾,如果說與一籃子貨幣掛鈎欠獨立性,難道與美元掛鈎就有獨立性嗎?事實上,香港與美國經濟表現長期呈背馳現象,聯匯制度顯然已不合時宜了。

更令人擔心的是,香港產業結構單調,根本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在四大傳統經濟支柱中,包括物流在內的三大支柱已經搖搖欲墜,只有金融業一枝獨大。雖然港府口口聲聲推動所謂「六大優勢產業」,可惜始終是坐而論道,畫餅充飢,倘若新一輪金融海嘯降臨,香港勢必再次陷入無險可守的尷尬境地。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全球金融市場一片驚濤駭浪之中,香港有如一葉扁舟,隨時有傾覆之危,以「政治家」自居的港府高官,將如何應對?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香港經濟續受美元拖累

Post by samuel »

香港經濟續受美元拖累
2011年08月09日

近日因美債風波及伯南克放風會有第三次量化寬鬆,導致市場因美元貶值的預期而掀起波動。香港市場亦受牽連下挫。

其實美聯儲實行QE1、2開初目的只在幫當時面臨破產的銀行抵債,同時購回政府所發行的公債,這些所謂「熱錢」根本沒有流向過市場,而收購了的壞賬最後也是返回中央銀行,小企業及個人難以借貸。除短時間內因滙率下調增加出口外,基本上QE1、2未能令美國經濟好轉,加上民主、共和兩黨最新法案要求政府削赤,減少開支,都令美國將來會增加失業大軍。如此觀之,奧巴馬推行QE3就如箭在弦。

因美元大幅貶值,各國為保滙率穩定都同時增發貨幣,全球再一波通脹是預期中事。香港身處國際貨幣戰的旋渦中,港元一直跟隨美元貶值,自二○○八年開始,以人民幣結算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價格飆升,香港人視為投資首選的樓宇也變得水漲船高,遠遠超出市民大眾可負擔的水平。

特區政府面對如此嚴峻局面,仍停留在小修小補的思維當中,缺乏對宏觀經濟的思考與眼光。只懂「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推出「通脹債券」、「派發六千」、「置安心」等等隔靴搔癢的政策。同時用不作為、不干預為藉口死抱僵化的「聯繫滙率」,沒有決心對根本體系進行改革,面對普遍市民購買力下降、財富儲蓄蒸發而生活困苦,政府置之不顧。

可以預期香港社會將會因國際大氣候及港府不作為而更加民不聊生,貧富差距更嚴重。屆時香港必然因經濟問題而出現社會撕裂、政治動盪,而現在以曾蔭權為首的特區政府必須負上全責。

曾浚瑛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28年時移世易 聯繫匯率穩港還是累港?

Post by samuel »

28年時移世易 聯繫匯率穩港還是累港?

反觀本港,財政司長曾俊華和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昨日回應此事時,重信心喊話,強調美國國債為非常安全和流動性最高的投資和避險工具;另外,陳德霖除了稱聯繫匯率行之有效,是香港金融和貨幣穩定的基石,「我們無意作出改變」之外,還表示目前環境下,外匯基金的投資策略,不會因為評級調低而改變。政府官員和金融局中人對於實施了28年的聯繫匯率,視作圖騰來膜拜,箇中迷思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1983年制訂聯繫匯率,港元與美元掛之時,正值中英會談香港前途安排,人心動盪不安,聯繫匯率作為一個錨,確有穩定香港經濟和金融的作用,但是隨美元價值不斷下降,或是波幅太大,聯匯早已失去作為錨的功能。聯匯對本港還有什麼好處,政府一直只有籠統「行之有效」、「金融與經濟基石」等說法,具體如何,從未詳細向市民解釋。但是28年變幻,香港經濟對中國大陸與美國市場的依存度,已經發生巨變,一成不變的聯匯制度還能夠切合香港經濟、民生的實際需要嗎?

例如香港與美國經濟周期愈來愈不同步,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出現通縮和經濟衰退,但是美國經濟好,使香港未能減息救市;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以超低利率救市,並兩度推出量化寬鬆政策,香港卻因為背靠中國,經濟向好,即使資金氾濫下,仍不能以加息來壓抑樓市,致使樓市泡沫愈吹愈大,現在美國還可能推出QE3,香港在資產泡沫方面更加被動。

隨過去10年美元實質貶值31%,加上人民幣持續強勢升值,港元購買力顯著下降,反映在民生承受高通脹、高樓價、高租金等,都與聯匯直接、間接有關。現實生活上,聯匯之於市民,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我們並非要求政府即時改動聯繫匯率,但是格林斯潘的「不斷印鈔票還債」論調、標普可能「再降級」的警告,若一旦成為事實,屆時香港將如何自處?難道跟隨美元沉淪是香港不能擺脫的宿命?聯繫匯率關乎每一名市民的切身利益,政府執意堅持,必須提出使人信服的資料和理據,因為曾經連續21個月沒有發展商勾地,政府官員也說勾地機制行之有效,市民不要這些空話。總之,今時今日政府堅持聯繫匯率,就要給700萬市民一個解釋。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