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海燕﹕聯軍分歧 利比亞反映各國利益重構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Post Reply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蕭海燕﹕聯軍分歧 利比亞反映各國利益重構

Post by samuel »

蕭海燕﹕聯軍分歧 利比亞反映各國利益重構

美英法領導的國際聯軍空襲利比亞近10日後,北約(NATO)終於同意全面接管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所有關於利比亞的軍事行動。然而,從倡議設立「禁飛區」保護平民,演變為空襲卡扎菲的政府軍支援利比亞反政府力量,歐美諸國及阿拉伯聯盟的取態「反轉再反轉」,「金磚四國」對北非及中東(N.A.M.E.)局勢仍低調曖昧。北約雖接收了這燙手山芋,但恐怕短期可見的不是和平曙光,而是各國在區內複雜的利益版圖、地區影響力平衡的重構,以及歐美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後海外軍事干預政策的迷失。

利比亞領袖卡扎菲出動戰機及重型武器鎮壓示威,國際社會本來一致支持聯合國採取措施,制止卡扎菲濫殺平民及「玉石俱焚」式炸毀石油港口等基建設施。利比亞動盪不單令國際油價升、掌握當地石油利益的英美意法政府焦急,隨中國企業近年積極往非洲「走出去」,中國投資和工程也受威脅(不少為大型國有企業)。動亂初中資石油設施和建築地盤被搶掠襲擊,中國的5萬人撤僑行動比英國更早展開。日前報道稱中國企業因無法完成工程合約,遭利比亞方索償近4億人民幣而向商務部求助。

中國政府很尷尬,一方面對「茉莉花浪潮」高度緊張,外交政策及宣傳上必須堅持反對西方軍事干預他國內政;另一方面,中國與歐美政府同樣要保護其經濟投資利益,亦同樣希望利比亞盡快穩定——「無論卡扎菲是去是留」。全球輿論壓力與現實邏輯下,不止歐美迅速轉棄卡扎菲,阿拉伯聯盟成員(除利亞)同意設禁飛區,中國在安理會決議案亦只投棄權票。

全球石油數據解釋時局

內地輿論強調「美國/西方石油利益」,這無疑攸關歐美的中東和非洲政策,但卻不能完全解釋英、美、法、德立場轉變和分歧,更不能說明中、俄、印取態。筆者嘗試分析全球石油數據,整理出「石油進口依存/地緣利益」式樣來解釋時局多端:

根據《BP 2010年世界能源統計報告》,筆者整理出美、歐、中、印的主要石油進口來源地區,並按百分比重列出其「石油進口依存/地緣利益」式樣(表一)。由於俄羅斯淨出口石油,沒有列入比較。表一顯示:

●美國在美洲大陸外最重要石油進口來源為中東(15.38%),西非第4(14.2%),北非比重(4.99%)比歐洲還低,不入列內;

●歐洲卻不同,中東排第2,進口比重(15.92%)稍比佔美國高;但北非排第3(12.17%)!

●對中國,中東卻是首要石油來源(40.74%),其次是西非(14.96%),中南非(包括蘇丹)和北非都不入圍,分別排第6(4.82%)和7(3.51%)!

●印度一面倒依賴中東(約七成),北非排第5(少於3%)

與表二對照,「石油進口依存式樣」解釋了為何歐洲國家對利比亞(北非第二大產油國)比美國緊張多倍,而中、俄、印不欲歐美軍事干預但亦沒否決議案。對美國,中東的石油和戰略重要性遠比北非高,介入埃及乃基於以色列施壓,就利比亞提案,華府一直拖到英國首相卡梅倫取得阿拉伯聯盟大多數支持,免除招惹阿拉伯的憂慮才肯贊成。美國這回似乎並非「為石油侵略」,反而為石油合作:國務卿希拉里表明不會插手敘利亞,「剛巧」中國派了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訪,「協助推動」中東和平進程。這既反映中國正積極拓展的「創造性介入」(國際斡旋)外交,也驗證中美在雙方利益攸關的中東更願意合作——接受中國擔當更大的地區斡旋角色,而中國則對歐美軍事干預利比亞和北非「一眼開一眼閉」。

對俄羅斯,北非對石油進口意義近乎零,但如《金融時報》報道,利比亞戰爭雖威脅兩國40億美元的軍火交易及俄羅斯國有鐵路公司(Russian Railways)總值22億歐元的「蘇爾特─班加西」高鐵項目,但相對地緣動盪推高的油價收益,損失微不足道(估計年平均油價每上升10美元,俄羅斯的收入就會增加200億美元)。俄故棄權,讓歐美繼續在利比亞糾纏。

不斷修改政策將致更多傷亡

至於英、法、德三大歐洲工業國的分歧,據歐盟及國際能源機構數據,石油佔三國的總能源比重其實相約(30至33%);英國的進口比例為67.97%,反較德(97.98%)法(98.84%)為低,但英國的海外石油生產主要為國際市場銷售及提煉石油產品,經濟及期油市場的金融利益比更龐大。反觀德國近年全力投資開發可再生能源,並已立法逐步實現「20%可再生」的歐盟目標。2009年20多間德國藍籌跟RWE、E.On等新能源公司組成財團,投資4000億歐元興建北非撒哈拉及中東沙漠地帶的首個大型太陽能高壓發電網絡(The Desertec Project),將當地電力系統與歐盟聯網,預期十年後可滿足北非和歐洲15%的總電力需求(註1)。

利比亞問題複雜,歐美各國固然有更多國內外政治考慮。不過,國際輿論(包括《經濟學人》)已警告,英美政府雖有意識避免重蹈伊拉克泥沼,但軍事行動在政策迷失中展開,已不斷因現實權宜而反覆調整行動,令人擔心現實邏輯最終導致歷史重演,所謂「貝利雅陰魂不散」也。更令筆者憂慮的是,任何軍事及人道干預行動如方針混亂,不斷修改政策將導致更多無辜傷亡。90年代波斯尼亞及科索沃行動中,北約內歐美指揮分歧已造成不少延誤和無辜死傷,回憶錄、新聞及學術文章都有記錄。北約此回必須嚴加警惕。

註1:蕭海燕,〈歐洲能源開發與中歐能源合作〉,《中國能源外交與國際合作:1949-2009》第11章。中國社科出版社出版。

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博士候選人、新力量網絡研究員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北約力有不逮 華府笑看風雲

Post by samuel »

北約力有不逮 華府笑看風雲

奧巴馬政府視利比亞戰事為燙手山芋,急急將空襲行動指揮權拋給北約,這固然與美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泥淖有關。同樣值得留意的是,奧巴馬競選承諾之一,就是擺脫布殊外交單邊主義,消除各方對美國戒心,華府在利比亞問題上若即若離,似乎想藉北約力有不逮的狼狽相,打破源自布殊時代的外交困局。


最近北約連番誤炸友軍,利比亞反對派內開始有埋怨聲音,有的投訴北約未盡全力阻止卡達菲部隊,有的更暗示北約實力不如美國,連部分有份參與空襲的美國盟友,也不客氣稱美國應為利比亞軍事行動提供更多支援。有見及此,美國國防部官員昨日披露,華府將指揮權交給北約後,美方戰機仍有參與空襲行動,將利比亞空防設施摧毀。

兩動機讓北約承受苦果
華府交出指揮權後仍參與空襲,似乎是講一套做一套,對此,國防部發言人強調行動主要針對利比亞空防設施,旨在強化由聯合國授權而設立的禁飛區。無論美方有何解釋,北約其他成員軍事實力遠不及美國,可謂無從遮掩,專門研究北約的學者認為,奧巴馬在利比亞戰事退居二線,似乎想要向其他北約成員發出「且看你們憑自己可以做甚麼」的挑戰。

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反覆提到,十年前美國國防開支佔北約整體不到一半,如今美國佔北約整體國防開支接近七成五,即使美國着手削減國家支出,此一差距可能繼續擴闊。

雖說美國軍事實力鶴立雞群,但即使華府仍站在利比亞戰局最前線,也不代表利比亞反對派能扭轉地面戰戰局。華府堅持讓北約擔大旗,相信動機有二:一,明知「空襲雷大雨小」、讓北約承受此一苦果;二,透過北約進退失據的苦況,試圖淡化其他北約成員以至國際社會對美國參與軍事行動的戒心,實行以退為進。

若說國際社會最終不得不向利比亞反對派提供武器,而華府繼續扮演支援角色,屆時即使出現拉牛上樹的情況,奧巴馬也不至於成眾矢之的。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