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亞提出的香港特首的三項條件本末倒置了?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王光亞提出的香港特首的三項條件本末倒置了?

Post by editorial »

戴耀廷駁陳「憲制危機」論﹕中央拒任命可重選

於全國政協常委陳永棋表示,若普選選出的特首對抗中央,而中央亦不作任命,將會出現「憲制危機」。提出「佔領中環」的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認為,中央任命特首的權力已載於《基本法》,若港人選出中央不接受的人為特首,而中央拒絕任命,可舉行第二次選舉,「不會產生憲制危機,因憲制仍可運作下去」,「只是中央政府必須承受因此產生的政治壓力」。

指提名委員會組成是關鍵

戴耀廷認為,特首選舉的辦法是否符合國際標準,必須整體看,重點是公民參選是否受到不合理的限制,以及選民投票時的意志能否自由表達。他認為,普選其中一個關鍵是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方法,若全港選民都是提名委員會成員,若在這情下加設預選,「可能不構成任何問題」。

但戴耀廷說,若以現時的1200人選舉委員會的組成方法來組織提名委員會,新的提名委員會必然違反國際標準,因為選舉委員會的選舉仍有團體票,而大部分港人都沒有直接選出選委的權利。

成名﹕港人會選適合者減風險

科大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說,香港人較現實,會自行選擇適合候選人以減低政治風險,例如2007年代表泛民出選的梁家傑,民意上落後曾蔭權,故未必出現憲制危機,他認為陳永棋過於武斷,亦令人感到中央搬出藉口不予港人真普選,是欺騙港人。

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兼港大法律學院教授陳弘毅說,預選問題比較複雜,需進一步研究,暫時不能接受採訪。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王光亞提出的香港特首的三項條件本末倒置了?

Post by editorial »

預選只解除中央之忌 未顧及港人民主之欲

就2017年普選特首安排,雖然特區政府未開始諮詢,但是近日北京「兩會」期間傳來的信息,使人相信中央對於特首普選安排已有一定傾向,主要是提名委員會將有預選,目的確保經由一人一票選出的特首,要愛國愛港、得到中央信任和接受。這個預選機制是否合乎普及而平等的普選原則,會成為討論熱點,也是會否觸發大規模群運動的焦點。初步看來,預選可以消除中央的大忌,避免選出一名與中央對抗的特首;不過,預選的小圈子選舉,實質上是一次篩選,最有可能把中央不接受的人踢出局,與港人期盼的真普選有明顯落差,也就是說,預選未能顧及港人的民主訴求。

預選機制所為何事?

封殺民主派?

2017年特首選舉安排,成為今次「兩會」涉港事務熱點,有些始料不及,這個情,有意見認為與學者提出以「佔領中環」的公民抗命方式爭取真普選有關。中央就特首選舉高調表態,有解讀為目的在搶佔話語權,壓制「佔領中環」運動。無論這個解讀是否符合事實,若中央就特首人選有什麼顧忌,對香港情勢有什麼憂慮,都坦言相告,港人不用再猜度,可以探討有什麼辦法消除中央的顧忌,從這個角度看來,中央近期對特首人選開出條件,有積極意義。

北京傳來的特首普選信息,首先是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說特首要愛國愛港,不能與中央對抗;然後中聯辦主任張曉明說特首必須愛國愛港、獲中央信任和得到港人認同。俞正聲和張曉明都是開條件,昨日,全國政協常委陳永棋則挑明,若2017年特首普選如果有預選程序,可以確保候選人不會與中央對抗,避免香港陷入憲制危機。

結合俞正聲、張嘵明和陳永棋的說法,中央對特首普選的傾向,關鍵是透過提名委員會預選的「民主程序」,使不獲中央接受的人不能成為候選人,無緣參與一人一票的選舉。由於提名委員會仍未產生,「民主程序」不知道如何操作,若此際說預選不民主,特首選舉並非真普選,或許有些言之尚早。不過,一般認為提名委員會的組成與選舉委員會相若,提名委員會之於中央也可以如臂使指,以其小圈子選舉的實質,按愛國愛港的政治要求甄別特首參選人,被篩選出局者,肯定不會是建制陣營的參選人,而是被認為與中央對抗的民主派人士。所以,關鍵在於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和愛國愛港的準則。

設若提名委員會的成員由全民普選產生,有民意授權和認受性;另外,愛國愛港有客觀準則,形成具體法律化規範,而非單憑一小撮人的主觀好惡判斷,則這樣的提名委員會即使篩出一些參選人,應該無大爭議。只是,迄今看不到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和愛國愛港準則,有朝民主和法律化發展的可能。設若提名委員會的組成、運作類如選舉委員會,透過所謂「民主程序」封殺民主派參選人,若說這樣的特首普選符合普及而平等的原則,相信多數港人不會認同,也不會接受。

從中央近期對特首普選的表態,或許可以推論:中央憂慮取態對抗的人當選特首,凝聚抗拒中央的力量在港執政,則屆時中央與香港的關係處於對抗狀態,不得安寧;另外,中央更憂慮屆時外部勢力利用香港成為橋頭堡,對大陸搞顛覆活動。若中央從這些疑慮出發,則透過預選,把與中央對抗的參選人踢出局,就完全有可能。這個做法,中央的顧忌得以解除,毋須再擔心,但就會犧牲普及而平等的普選原則,使港人對民主的追求再一次落空,對港人也不公平。

港民主選舉

中央未兌現承諾

港人追求一人一票民主選舉已經30年,1980年代中央答允香港回歸後實施民主選舉制度,使許多人由疑慮轉而支持回歸;《基本法》附件2有關2007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寫法,當時有中方人士解讀就是讓香港實施普選。所以,許多港人認為一人一票民主選舉是港人應得的,也是中央對港人的承諾。2007年時,中央已經未兌現承諾,2017年仍然見不到真普選,即是說中央只顧及自己的憂慮,繼續無視港人對真民主、真普選的訴求和追求,從種種象看來,今次港人的反彈,相信不會如過去般雲淡風清。

「佔領中環」由一貫取態溫和的學者提出,得到廣泛迴響,稍為對本港民情有了解的人,都會感覺到環繞這個議題,政治能量在迅速積累,情勢反映許多港人對中央一再拖延在港落實民主,已經不耐煩。若日後當局提出的普選方案未能讓港人看到真普選,一場規模龐大的爭普選民主運動就會爆發,許多港人會起而行動,屆時朝野對立的尖銳程度,將會是歷來僅見。

關於特首選舉安排,必須在消除中央憂慮和顧忌的同時,要顧及港人對民主的訴求,才可以避免政治動盪;若「佔領中環」發動起來,對本港金融中心地位會構成衝擊,不利香港經濟發展。若事態發展到「佔領中環」,對中央和香港都沒有好處,現在應該還有迴旋餘地,期望朝野各方都以最大努力,爭取今次政改安排角力不會走到最壞一步。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王光亞提出的香港特首的三項條件本末倒置了?

Post by editorial »

邁向普選時代的抉擇

對於普選,我只想說,這是嚴肅的抉擇。中央會否落實回歸16年來,遲遲未曾兌現的「港人治港」,又或是,香港人會否為了「民主」而佔領中環。這都讓人想起沙翁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

近日的消息,均反映了中央迴避抉擇的態度,人們仍然妄想一個自我矛盾的機制,可以兼顧「小圈子」和「普選」等對立元素,像設立什麼「預選」機制。這其實是逃避。

讓我們承認一點,所謂民主轉型,其實就是「權力寶座」不再被任何特殊集團長期佔據(例如親建制人士),而向全體公民開放。誰才適合當特首?這都不能像以往般預先規定,因一切改由民主決定。換句話,實現普選,就意味一種隨權力開放而來的「民主不穩定性」。因此,香港的政制,若真要從「中央欽點」走向「普選產生」,那中央就要接受一種新的「風險」:那個由700萬人選舉出來的未來特首,並不會完全符合中央的「心水」。這才是抉擇所在。尷尬是,中央似乎沒有心理準備,接受一個他掌控之外的人做特首。

所以,我不贊同部分泛民為了安撫中央,而說「香港人務實」,說什麼普選出來的特首,必定符合中央「心水」。恰恰相反,未來的香港人特首,不可能再像董建華、曾蔭權或梁振英之類般完全貼服,純粹作為中央意志的延伸。(要是像從前一樣,那為何要普選呢?)

但這不意味香港可以不受制約,因中央擁有最終任命權。然而,所謂普選和任命,其實是兩種權力的相互節制和平衡:香港人不會選出「不被任命」的特首,但中央也該以尊重地方自治的態度進行任命,不能隨意拒絕。

這是新時代的課題,縱然複雜,但到底是無法迴避的。

陳景輝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王光亞提出的香港特首的三項條件本末倒置了?

Post by editorial »


2017年是港人選特首 不再是北京選特首


貫徹落實鄧小平港人治港 高度自治政策
由全港市民一人一票選此出特首才可以體現鄧小平的 “港人治港 高度自治”政策。1997香港回歸中國10年後,基本法訂明2007實行普選特首,北京推遲了10年,同意2017年普選特首。2017年普選特首是通過由人大敲定的,如果北京再採用政治技術試圖不實行真正普選或再度推遲,恐怕很難自圓其説,失信於天下,削弱北京聲譽和威信,更會打擊國際間對一國兩制信心。

港人治港關鍵是否能普選

過去由北京挑選出來的幾個特首都是庸才,都沒能力管治好香港,導致民怨極大。十六年來香港市民己經受夠了,社會各階層容忍均已到了極限,因此對普選特首產生強烈訴求。一個學者提出:"佔領中環爭取普選特首",也引來社會極大回響,一呼百應。社會正凝聚一股巨大力量,北京不能夠掉以輕心,要小心處理。

多數選民選出來的特首具認受性

北京過去既然用人不當,沒有選到賢能,也應該放手讓香港市民自行去選特首,將來選出來的特首好與壞由香港選民去調節和制衡。由大多數選民選出來的特首具認受性,自然會政通人和。民主選舉的游戲規則是小數服從多數,故反對派亦無法興風作浪,社會自然變得和諧多了。

香港一國兩制運作暢順更能真正對台起垂範作用,否則便會像過去十六年般祇得向台灣繼續輸送反面教材。

李海田
14-03-2013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王光亞提出的香港特首的三項條件本末倒置了?

Post by editorial »

劉江華拒答愛國愛港條件 (12:00)

署理政制及內地事務長劉江華沒正面回應「愛國愛港」是否特首候選人的條件之一,遭議員批評迴避問題。

泛民議員在立法會上要求政府澄清,「愛國愛港」是否特首候選人的條件之一,而行政長官選舉是否有篩選成分。

劉江華回應稱,不會評論個別人士的意見,並重申按照基本法及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制訂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安排。

林大輝議員表示,對劉江華的回答,感到失望,他認為特首應是愛國愛港的人。他批評劉江華迴避問題,認為劉應理直氣壯表示「愛國愛港」是必須的條件。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王光亞提出的香港特首的三項條件本末倒置了?

Post by editorial »

饒戈平指「愛國愛港」是香港特首的基本條件,不明白為何會起爭議。
饒戈平指「愛國愛港」是香港特首的基本條件,不明白為何會起爭議。
0324-00176-013v1.jpg (37.44 KiB) Viewed 8806 times
特首愛國愛港「基本要求」

香港特首需否「愛國愛港」最近在香港政界引起爭議,「內地護法」之一、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兼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饒戈平昨日強調,有關條件早於《基本法》草擬時已確立,是公開的「基本要求」。他又不明白為何有人提出普選特首前要有預選,因《基本法》早已訂立普選的特定程序和原則。另基委會委員的港大法律學院教授陳弘毅指出,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就《基本法》第四十五條、即普選特首的提名程序釋法,但否認中央現時有此計劃。

質疑普選前為何要預選
饒戈平昨日來港出席一個有關香港外交權的講座,問及最近有關「愛國愛港」及特首預選的爭論,他強調特首需要「愛國愛港」,是早於廿多年前《基本法》草擬時已提出的條件,「這不是秘密,是公開的,不是各方的要求,而是基本的要求」,因為特首既是香港的長官,亦是中央政府的官員,故必然需擁護中央。他又說,不清楚為何普選前要經過預選,但認為普選特首已有特定的程序、原則和路線圖,是法定的要求,但具體細節則需各界協商。

對於有人提倡「佔領中環」,饒戈平認為香港法律雖容許遊行,但相信港人不樂意見到違法及損害市民安寧的行為,呼籲倡議者包容及理性溝通,特區政府亦應盡早就政改方案主動及廣泛地諮詢公眾。

同場的陳弘毅亦說,《基本法》並無提及預選,但列明將來的特首會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普選產生,至於「愛國愛港」則是政治概念,普選才是法律概念,若社會對《基本法》列明的普選特首程序有不同解說,可尋求人大釋法,但現階段是否適合及需要釋法,有待社會討論。

貪曾致電菲總統不符原則
饒戈平在講座中談到香港的「次外交」和「次主權」問題時,暗批「貪曾」前特首曾蔭權爵士在馬尼拉人質事件中直接致電菲律賓總統,雖然贏得市民掌聲,但做法卻不符合《基本法》原則,因香港並不享有外交權。對於外傭居港權案釋法問題,饒戈平和陳弘毅均強調案件需否提請人大釋法,是終審法院法官的決定,故不會損害港司法制度。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王光亞提出的香港特首的三項條件本末倒置了?

Post by editorial »

愛國愛港不能政治審查 特首選舉必須普及平等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昨日表明,不能接受與中央政府對抗的人擔任行政長官。行政長官應愛國愛港,大部分港人沒有異議,但港人反對以此作為政治審查的手段,在選舉前進行政治篩選。特首選舉必須普及而平等,是港人長期的共識,也是中央的承諾,在政改諮詢前,兩營不斷「叫價」,隔空駁火,倒不如盡快提出具體的政改方案,供港人聚焦討論及選擇。

喬曉陽昨日在建制派的談會上又表明,如何判斷誰是與中央對抗的人,首先要由提名委員會委員判斷,其次由香港選民判斷,最後報中央政府任命。中央承諾香港將會普選特首,在港人心中,普選就是一個沒有政治篩選、沒有政治審查的「真普選」,代表中央信任港人,相信港人能選出一個有能力治理香港的人選。

港人普遍都是愛國愛港的,也絕不認同「逢中必反」,但誰愛國誰不愛國、誰愛港誰不愛港、什麼行為才是與中央對抗,根本無法有客觀標準。若由提名委員會下決定,難免被指為政治篩選,把部分持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剔除於選舉門外。一場選舉,若部分人的「被選舉權」無理被剝奪,就難以符合國際公認的普選定義。事實上,被篩選後才讓港人選擇的「候選人」,由於欠缺認受性,最終也難以凝聚港人的團結,令施政陷於困局。

中央與香港政府都應該認知,香港中產對民主的訴求已經到了臨界點,將要訴諸公民抗命。既然中央承諾香港有普選,這場選舉就應該是普及而平等的,這是港人的共識,喬曉陽昨日的發言也不能否定這一點。

目前政改還未正式開始諮詢,中央與香港民間應盡快提出具體的政改方案,而這些方案不單必須符合普及平等的標準,更須符合國際公認的普選標準。只要有具體方案在手,中央與港人就能展開有意義的對話,港人自然能夠清楚分辨,哪一個方案沒有政治篩選、哪一個方案對香港最有利、哪一個方案最公平公正。這樣的對話才是最有建設性的。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王光亞提出的香港特首的三項條件本末倒置了?

Post by editorial »

李嘉誠:愛國要講真話 做實事 有貢獻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日前提出特首必須愛國愛港,不能與中央對抗,長實主席李嘉誠昨於業績發布會上指,「愛國」要「講真話、做實事、有貢獻」。李嘉誠又批評關愛基金只向地產商募捐,「未夠普遍」,自己則已向關愛基金認捐了五億元。

每天自問對唔對得住香港

被問及對政府表現、普選問題及特首梁振英由樓市至奶粉頻出「辣招」是否涉干預市場,李嘉誠沉思一會後指,對政府要公道一點,政策亦要看多一段時間。對於愛國,李嘉誠認為應指「講真話、做實事、有貢獻」,他每天都問自己「對唔對得住香港」。至於佔領中環的建議,李嘉誠指他未有準備,故不作答。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王光亞提出的香港特首的三項條件本末倒置了?

Post by editorial »

可持續民望是如何形成?

環顧當今世界,高民望的政治領袖鳳毛麟角,持續高民望的領袖更是絕無僅有。

尤其是在有充分民主自由和多元化的發達社會,政治領袖的民望都陷入低潮。在這些社會,有時在選舉剛結束不久,政治領袖的民望維持住一段時間的強勢,但多數無以為繼,長的一兩年,短的甚至幾個月,民望便開始下滑。例如在2008年當選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台灣總統馬英九,在2012年當選的法國總統奧朗德等,都在上台之初民望高企、意氣風發,但經過一段時間民意陷入低谷,只能艱苦經營。

政治領袖的民望是否與社會經濟狀掛?那肯定是。過去幾年,發達國家的經濟普遍不景氣,是否因此導致所有政治領袖都難以避免陷入民望低迷的困境?

無疑經濟是影響政治領袖民望的重要因素,但良好的經濟表現不一定是高民望的保障。例如澳洲是整個西方發達世界的異數,由於有豐富礦藏產業的支撐,經濟未受全球金融海嘯打擊,但其總理吉拉德及其工黨政府的民望一樣是在低位徘徊。

香港的曾蔭權政府也有類似情。在金融海嘯前夕,他曾經誇口說香港經濟正經歷20年來從未有過的好景。單從數據分析,他沒有錯。香港經濟於2003年下半年開始由SARS低谷反彈,曾蔭權由2005年開始主政的往後3年,經濟高速增長,他的民望高企了一段不短的日子。但到2008年中,在金融海嘯的前夕,他的民望已開始下滑。香港經濟雖有受金融海嘯影響,但其實在2009年已開始復蘇,但這對曾蔭權的民望並無幫助。基本上,由2008年至2012年他離任前這4年間,曾蔭權的民望是拾級而下,與經濟反彈回升脫。

在芸芸眾多的民主政體領袖中,比較異數的一位要算德國總理默克爾。她自2005年就任總理轉眼已經8年,但地位仍然穩固,民望歷久不衰,仍有很大機會在下一次大選中連任總理。如果要研究過去10年有什麼因素可以承托一個政治領袖持續的高民望,默克爾可能是唯一的一個個案。很難說她的經驗就是普遍真理,但她的個案很有分析價值。

長期高民望 德國默克爾堪借鏡

無疑,德國經濟表現不俗是默克爾民望歷久不衰的一個基礎因素,但也不能說德國在過去8年間毫無風浪。德國經濟也有受到金融海嘯的衝擊,並不如澳洲或者加拿大般根本並無衰退的困擾。

近兩年的歐元危機對德國亦是極大考驗。對外,德國被不少歐元國家批評為過於霸道,或者謹小慎微以致危機惡化。對內,德國政府被批評對其他歐元國家太過遷就,浪費了德國人民的資源來幫助沒有財政紀律的其他國家的人民。除了在國會內受到詰難外,德國政府處理歐元危機的政策亦受到司法挑戰。

面對眾多挑戰,默克爾何以能維持民望持續高企?一個很大可能的原因是她堅守民意中中間平衡的角色,而因為她的政府是聯合多黨組成,這種妥協折衷的處理問題方法幾乎是政府日常的基本運作,不會因為如此而被視為軟弱、猶豫。

簡單來說,默克爾的執政手法不是政府自以為是,拿出一個政策後然後依賴在議會內的多數壓服不同意見,而是在不同方案中比較參詳,摸索一個能為最多人接受的結論。這種結論可能是很多人都不大滿意,但又很少人極為反感,同時沒有人可以提出另類的、更多人接受、更能夠執行的方案。就是在這種「和稀泥」的過程中,默克爾領導的政府穩步前進,處理完一個又一個的難題。

未知是民族性抑或近代歷史的關係,德國在戰後基本上都是以聯合政府形態執政。除了在上世紀90年代時因應德國統一而建立強勢形象的科爾外,德國並沒有產生很多鶴立雞群、一呼百應的政治領袖。可能因為民情和政制,德國政治領袖只能謙卑地領導,妥協和平衡成為他們的標準工作方法。

為平穩施政 港領袖應多點謙虛

香港社會政治狀與德國不可同日而語,但香港似乎也是一個沒有英雄的社會,任何政治領袖必須謙卑才有可能贏得民望。香港也是一個務實、願意妥協的社會。近年政治領袖喜歡用例如「絕不手軟」、「零容忍」、「嚴正處理」、「絕對正確」、「全力以赴」、「毫不動搖」、「堅定不移」等等詞,以為是展示強勢,但在實際運作中難免有妥協,在多元利益環境下亦需要平衡處事。政治領袖陳義太高,很多時在市民眼中只不過是裝腔作勢。

法國總統奧朗德去年出兵非洲馬里,保護法僑,一度民望急升,這是10年前很多政治領袖常用的伎倆,以為在一兩次重大事件中展現強人本色就能承托民望長期高企。但我奉勸香港政治領袖反應學習默克爾,多一點謙虛,多一點採納他人的意見,不單是為了民望,而是為了政治能平穩施政。

盧子健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王光亞提出的香港特首的三項條件本末倒置了?

Post by editorial »

王光亞列特首4標準 籲參選者團結港人 劉兆佳﹕釐定選舉遊戲規則 建制派﹕未見人選傾向

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接受《紫荊》雜誌訪問,談及下屆特首人選條件,表明「中央也會觀察各位參選人,認真分析和研究各位參選人的施政理念和取向」。他又期望參選人透過選舉「團結港人」。他並提出中央對特首的4項標準,依次為「愛國愛港、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港人擁護」。

稱中央會認真分析各人取向
多名建制派都認為,從王光亞的言論,未看到中央對特首人選有決定。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分析,王光亞表明中央會先觀察各人能否配合中央對港政策,以及得到各方支持和擁護,指王釐定選舉遊戲規則。

最新一期出版的《紫荊》雜誌刊登逾3000字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專訪。王光亞在訪問中公開提出中央對下屆特首的4項條件標準(見圖)。他表明,從中央的角度看,特首要能「能全面、準確、客觀地向中央反映香港的情况」;也要「用符合香港法律規定、符合香港情况的方法向市民解釋中央的政策,落實中央的決策」。

王光亞又指出,期望特首能「領導香港社會向前發展」,又寄語每名參選人能「通過選舉團結港人」,希望選舉是「理性的、健康的、富有建設性的」,期望長遠形成「高度文明的選舉文化」。

民建聯主席李慧琼表示,中央對特首的四大標準與過往相似,認為最特別是提出參選人要在選舉過程中「團結港人」,因過去的選舉做成分化。對於中央對參選人是否有「紅綠燈」信息,她稱從王光亞的文章看不到中央對人選有傾向。她又說,民建聯仍未討論提名誰人參選的問題。

劉兆佳料須獲民主派支持
經民聯梁美芬表示,相信在各項條件中,「中央信任」是最重要的要求,而在這前提下,要選出一個港人也擁護的特首。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指出,中央對港政策一手硬一手軟,預料中央應會觀察參選人未來一兩個月,誰人能配合中央政策,即維護國家安全主權立場堅定,但在香港內部則有包容策略,要得到各界支持,不單純是建制派,也要有民主派。

有建制稱標準針對現屆政府
有建制派指出,王提出的要求及標準全部是若有所指,如提出特首要準確向中央反映香港情况,明顯是針對現屆政府;至於愛國愛港,大部分建制派都做到,故重點是中央是否信任,而港人又會否接受。

公民黨主席梁家傑認為,王光亞提出特首做好中央與港人的橋樑角色,是對下任特首的期許,亦是針對現任特首梁振英不足之處。

現時宣布參選特首的主要有新民黨葉劉淑儀及退休法官胡國興。二人都認為自己符合中央提出要求。葉劉淑儀表示,中央的要求與過往大同小異,自己做過7年主要官員,中央對其忠誠度、能力無疑問。至於「港人擁護」,她強調自己贏過3場直選,是「全港九票后」。她又說,感覺中央思維有一大進步,提出要促進文明、高質素的選舉文化,透過選舉團結社會、比併理念。

胡國興則指出,本屆政府沒有客觀反映港人訴求,自己表明會誠實向中央反映港人希望重啟政改的意願,與王光亞「全面、準確、客觀地」反映是一致的。

評:確實是本末倒置了。將次序倒置排最為恰當。按王光亞依次「愛國愛港、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港人擁護」再由尾排列為「港人擁護、有管治能力、、中央信任、愛國愛港」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