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視像發言 張建宗:一些國家質疑國安法是匪夷所思
2020/9/16 — 0:03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昨天(15 日)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上作視像發言,他指《香港國安法》,是為了應對去年在香港的社會動盪,國安法已經為恢復香港穩定帶來顯著效果,又指全球大多數國家都有其國家安全法律,一些國家就國安法提出質疑,實屬匪夷所思。
張建宗一開首就指,國安法是為了應對去年在香港的社會動盪,「暴徒的暴力不斷升級,構成日益嚴重的國家安全威脅。」他指國安法保障香港的核心價值,包括權利和自由、法治及司法獨立。
他認為國際社會應公平,不應持雙重標準,「全球大多數國家都有其國家安全法律。一些國家就《香港國安法》提出質疑,實屬匪夷所思。」
而自國安法實施後,張建宗指「已為恢復香港穩定帶來顯著效果」,而鼓吹「香港獨立」及與外部勢力勾結的情況已明顯減退;暴力行為及公然違反法律和秩序的情況也大幅減少。
對於市民的權利,張建宗的發言亦指,執行國安法時,「市民的合法權利和自由將得到保障及尊重。」他重申,在《基本法》及有關國際公約適用於香港的有關規定,港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也不受影響。
評;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昨天(15 日)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上作視像發言,所指出的是治安問題,不是國家安全問題。在國際上貽笑大方,又出醜了。
最大不同的是,《香港國安法》是對付國內人民。外國的《國安法》是對付外國人。最諷刺的是《香港國安法》出臺後,實際上提醒了全球各國運用《國安法》來對付中共的威脅。
李海田會員主論-香港政情 :解讀宣誓和釋法事件P46/香港市民理解的一國兩制P18/解讀銅鑼灣書店事件
Re: 李海田會員主論-香港政情 :解讀宣誓和釋法事件P46/香港市民理解的一國兩制P18/解讀銅鑼灣書店事件
支持23條議員或被美制裁 葉劉淑儀自爆:正丟棄美國資產
美國在8月宣布制裁11位中港官員中,4人為中共涉港官員,7人是港府官員。身兼行會成員的新民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的名字,一直流傳在坊間的制裁名單上,葉劉接受傳媒訪問時不認為自己會在短期內(not in a near future)被制裁。但她指,若本港通過23條立法,所有支持23條立法的立法會議員也可能會被制裁,她將來可能不能入境美國,她個人正做好預防措施,包括丟棄在美資產。
葉劉接受無線節目《清心直說》的訪問時指,知道自己一直在坊間的「美國制裁名單」上。但被問到是否擔心時,她認為不會在短期內被制裁,因為美國要制裁任何人士,也要找一個法律原因,如果單純因為支持《國安法》而被制裁,則駭人聽聞,而且很多人也支持國安法。
她指自己不是通過「港版國安法」的官員,即使是行會成員,也只是顧問角色,她只是在「港版國安法」公布前,以社會領袖的身份出席過中聯辦舉辦的簡報會,又透露行會沒有討論過國安法,「(港版國安法)不是我們制訂的法律,這是 大陸(為香港制定)的法律,我們不涉及通過這條法律。」
但葉劉指出,若香港履行《基本法》責任通過23條,所有支持通過23條的立法會議員,也可能會被制裁,「我認為我們所有人也要做好預防措施。(你在預防嗎?)是。(你在做甚麼?)丟棄我的美國資產。(你正在將所有東西遷離美國?)是。(但你以往在美國讀書。)我可能會被禁止入境美國。」
葉劉早前接受電台訪問時,曾指她變賣全部美股,直言「無後顧之憂」。根據行政會議成員個人利益登記冊,葉劉的申報中並沒有美國物業。
認同林鄭作風離地
談到林鄭月娥被指作風「離地」,做過高官的葉劉指出同意這個批評,但她明白這是源於林鄭的工作環境。葉劉指,對高級官員來說,是很難如直選議員般與市民保持接觸,因為官員有私家車出入、與同僚談的是送子女到哪個國家讀書,「我以前做官,我知道的,官員很多時間在政府中工作,上班登上座駕,你交往的都是與公務員,那時我在公務員圈子中,我們經常談的不是我們的工作,而是我們會把我們的子女送往哪裡、哪一間學校、應該到哪裡放大假、哪時才是最佳的退休時間,整個的生活方式會令到你很難與市民保持接觸。」
美國在8月宣布制裁11位中港官員中,4人為中共涉港官員,7人是港府官員。身兼行會成員的新民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的名字,一直流傳在坊間的制裁名單上,葉劉接受傳媒訪問時不認為自己會在短期內(not in a near future)被制裁。但她指,若本港通過23條立法,所有支持23條立法的立法會議員也可能會被制裁,她將來可能不能入境美國,她個人正做好預防措施,包括丟棄在美資產。
葉劉接受無線節目《清心直說》的訪問時指,知道自己一直在坊間的「美國制裁名單」上。但被問到是否擔心時,她認為不會在短期內被制裁,因為美國要制裁任何人士,也要找一個法律原因,如果單純因為支持《國安法》而被制裁,則駭人聽聞,而且很多人也支持國安法。
她指自己不是通過「港版國安法」的官員,即使是行會成員,也只是顧問角色,她只是在「港版國安法」公布前,以社會領袖的身份出席過中聯辦舉辦的簡報會,又透露行會沒有討論過國安法,「(港版國安法)不是我們制訂的法律,這是 大陸(為香港制定)的法律,我們不涉及通過這條法律。」
但葉劉指出,若香港履行《基本法》責任通過23條,所有支持通過23條的立法會議員,也可能會被制裁,「我認為我們所有人也要做好預防措施。(你在預防嗎?)是。(你在做甚麼?)丟棄我的美國資產。(你正在將所有東西遷離美國?)是。(但你以往在美國讀書。)我可能會被禁止入境美國。」
葉劉早前接受電台訪問時,曾指她變賣全部美股,直言「無後顧之憂」。根據行政會議成員個人利益登記冊,葉劉的申報中並沒有美國物業。
認同林鄭作風離地
談到林鄭月娥被指作風「離地」,做過高官的葉劉指出同意這個批評,但她明白這是源於林鄭的工作環境。葉劉指,對高級官員來說,是很難如直選議員般與市民保持接觸,因為官員有私家車出入、與同僚談的是送子女到哪個國家讀書,「我以前做官,我知道的,官員很多時間在政府中工作,上班登上座駕,你交往的都是與公務員,那時我在公務員圈子中,我們經常談的不是我們的工作,而是我們會把我們的子女送往哪裡、哪一間學校、應該到哪裡放大假、哪時才是最佳的退休時間,整個的生活方式會令到你很難與市民保持接觸。」
Re: 李海田會員主論-香港政情 :解讀宣誓和釋法事件P46/香港市民理解的一國兩制P18/解讀銅鑼灣書店事件
約翰遜:國安法違中英聯合聲明 已對港人言論自由造成寒蟬效應
2020/9/17 — 16:36
圖:BBC 影片截圖
《港區國安法》在港實施逾兩個月,國際社會繼續關注香港人權問題。英國首相約翰遜周三(16 日)表明,國安法違反《中英聯合聲明》,已對港人言論自由造成寒蟬效應。
約翰遜周三在一個國會委員會上表明,《中英聯合聲明》保障了香港人的權利和自由,批評北京在港實施國安法,是違反了《中英聯合聲明》的條文及精神。他又指,已經開始見到國安法對言論自由造成寒蟬效應,並對港人構成影響。
另外,正在訪問美國的英國外相藍韜文,周三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會晤。藍韜文透露二人會上有討論香港與新疆問題,認為兩地人民正面臨嚴重的人權侵害。他促請中國履行國際義務,形容香港享有自治、人民自由獲得尊重至關重要;藍韜文強調,會密切觀察《港區國安法》的生效及執行。
蓬佩奧則表示,歡迎英國政府近月針對中國所採取的行動,包括為港人發聲並向他們提供庇護,以及逐步棄用華為的設備;他亦批評北京打壓新疆。
2020/9/17 — 16:36
圖:BBC 影片截圖
《港區國安法》在港實施逾兩個月,國際社會繼續關注香港人權問題。英國首相約翰遜周三(16 日)表明,國安法違反《中英聯合聲明》,已對港人言論自由造成寒蟬效應。
約翰遜周三在一個國會委員會上表明,《中英聯合聲明》保障了香港人的權利和自由,批評北京在港實施國安法,是違反了《中英聯合聲明》的條文及精神。他又指,已經開始見到國安法對言論自由造成寒蟬效應,並對港人構成影響。
另外,正在訪問美國的英國外相藍韜文,周三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會晤。藍韜文透露二人會上有討論香港與新疆問題,認為兩地人民正面臨嚴重的人權侵害。他促請中國履行國際義務,形容香港享有自治、人民自由獲得尊重至關重要;藍韜文強調,會密切觀察《港區國安法》的生效及執行。
蓬佩奧則表示,歡迎英國政府近月針對中國所採取的行動,包括為港人發聲並向他們提供庇護,以及逐步棄用華為的設備;他亦批評北京打壓新疆。
Re: 李海田會員主論-香港政情 :解讀宣誓和釋法事件P46/香港市民理解的一國兩制P18/解讀銅鑼灣書店事件
美商務部:禁美國公司與 WeChat、TikTok 交易 包括提供下載、更新服務 週日生效
2020/9/18 — 20:39
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美國商務部宣布,禁止美國公司和中國通訊軟件「WeChat」和片段分享軟件「TikTok」的商業交易,以保障國家安全,包括禁止美國公司分發、維護和更新「WeChat」和「TikTok」手機應用程式,「WeChat」的支付功能亦被禁,所有禁令美國時間 9 月 20 日生效。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報道時指,禁令生效後,兩大手機應用程式平台、蘋果 App Store 和 Google 的 Google Play Store,都要將「WeChat」和「TikTok」下架,不可以再供人下載。
美國商務部的通告指,今次的行動是因應總統特朗普在 8 月 6 日簽署的行政命令,自 9 月 20 日起,禁止所有美國公司與「WeChat」和「TikTok」的交易,以保障美國國家安全,通告指中國共產黨通過這些應用程式,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外交政策和經濟,今次美國的措施可以保護美國用戶。
商務部的通告又引述商務部長羅斯指,今次的行動再次證明,特朗普會用盡一切方法,保障國安和對抗中國共產黨的威脅,「對抗中國惡意收集美國人的個人資料」,通告又指「WeChat」和「TikTok」帶來的風險類似,兩者都會收集用戶大量個人資料,包括網上活動、地點數據、以及瀏覽紀錄等,而兩者都和中國軍方有關連,亦有和中國政府情報機關合作,「結果是使用 WeChat 和 TikTok,會對國家安全構成不可接受的威脅。」
根據商務部的新聞稿,由 9 月 20 日起,禁止美國公司與「WeChat」和 「TikTok」的交易,包括提供服務以分發(distribute)、維護(maintain) 和更新(application updates)這兩個應用程式,「WeChat」應用程式涉及資金轉移的功能亦被禁,但範圍是在「美國境內(in the U.S.)」。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報道時指,由於蘋果和 Google 都是美國公司,他們旗下兩大手機應用程式平台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Store,在禁令生效後都要將「WeChat」和「TikTok」下架,不可以再供人下載。至於今次商務部的禁令,是否會影響甲骨文收購 TikTok 美國業務就是未知數。
2020/9/18 — 20:39
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美國商務部宣布,禁止美國公司和中國通訊軟件「WeChat」和片段分享軟件「TikTok」的商業交易,以保障國家安全,包括禁止美國公司分發、維護和更新「WeChat」和「TikTok」手機應用程式,「WeChat」的支付功能亦被禁,所有禁令美國時間 9 月 20 日生效。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報道時指,禁令生效後,兩大手機應用程式平台、蘋果 App Store 和 Google 的 Google Play Store,都要將「WeChat」和「TikTok」下架,不可以再供人下載。
美國商務部的通告指,今次的行動是因應總統特朗普在 8 月 6 日簽署的行政命令,自 9 月 20 日起,禁止所有美國公司與「WeChat」和「TikTok」的交易,以保障美國國家安全,通告指中國共產黨通過這些應用程式,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外交政策和經濟,今次美國的措施可以保護美國用戶。
商務部的通告又引述商務部長羅斯指,今次的行動再次證明,特朗普會用盡一切方法,保障國安和對抗中國共產黨的威脅,「對抗中國惡意收集美國人的個人資料」,通告又指「WeChat」和「TikTok」帶來的風險類似,兩者都會收集用戶大量個人資料,包括網上活動、地點數據、以及瀏覽紀錄等,而兩者都和中國軍方有關連,亦有和中國政府情報機關合作,「結果是使用 WeChat 和 TikTok,會對國家安全構成不可接受的威脅。」
根據商務部的新聞稿,由 9 月 20 日起,禁止美國公司與「WeChat」和 「TikTok」的交易,包括提供服務以分發(distribute)、維護(maintain) 和更新(application updates)這兩個應用程式,「WeChat」應用程式涉及資金轉移的功能亦被禁,但範圍是在「美國境內(in the U.S.)」。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報道時指,由於蘋果和 Google 都是美國公司,他們旗下兩大手機應用程式平台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Store,在禁令生效後都要將「WeChat」和「TikTok」下架,不可以再供人下載。至於今次商務部的禁令,是否會影響甲骨文收購 TikTok 美國業務就是未知數。
Re: 李海田會員主論-香港政情 :解讀宣誓和釋法事件P46/香港市民理解的一國兩制P18/解讀銅鑼灣書店事件
【香港文革】大公文匯轟馬道立「迴避改革」 引烈顯倫斥聲明「了無新意」
2020/9/25 — 11:18
中聯辦據報會晤建制派,有份出席的立法會議員何君堯總結會議重點,包括要向司法、教育和社福界「三座大山」發動全面鬥爭。由中聯辦控制的《大公報》、《文匯報》今日同樣刊出兩版大篇幅的報道及評論,主力炮轟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前日(23 日)的公開聲明,《大公》在報道批評,馬道立聲明「迴避改革」,引述終審法院退休法官烈顯倫指馬官聲明「了無新意」,只是今年初法律年度開啟典禮演辭的補充。
列顯倫向《大公》指不評論馬官聲明背後的目的,估計馬官是要帶出「你要批評,要有事實才批評」。列顯倫又稱,市民對暴亂案件的裁決及量刑有質疑和不滿,表示市民單憑法庭的判決來批評,會「好削、好弱」。《大公》又引述退休裁判官黃汝榮稱,馬道立無視市民及政客質疑大量法官為何經常出錯的問題,「佢都無交代,提都唔敢提,只係搬一堆法律條文及原則管制法官,唔好畀佢(馬道立)呃到」。
《大公》同日題為「馬道立聲明避重就輕司法改革勢在必行」社評批評,馬道立的聲明儘管涉及到諸如保釋、判刑以及法官公正性問題,但更多的只是重申現有的做法,並沒有觸及「司法機構改革這一最根本也是公眾最強烈的訴求」。
社評質疑,法官判案是否「毫無政治立場偏見」,「一宗、兩宗案獲輕判或可理解,但如何解釋黑色暴亂以來,大量潛逃疑犯都是由一名法官作出保釋決定?又如何解釋大量暴動罪疑犯都由個別裁判官作出無罪輕判?」社評批評,馬官迴避設立「量刑委員會」的建議。
《大公報》亦刊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屠海鳴的評論,批評馬道立無視某些法官的政治傾向,避重就輕,推進司法改革,並非要將司法機構政治化,是為「司法公義」加上一道「保險」,恰恰是為避免司法機構政治化。「馬官」的聲明過分強調「司法獨立」,而無視香港的「司法獨立」已發展到「司法獨大」的地步,正在蠶食「司法公義」。
再點名轟裁判官何俊堯 文匯:司法機構收投訴無動作
《文匯報》刊出「法官偏頗難釋疑 監察司法不容緩」,內文提到法院對「黑暴」案件的判決,往往令市民產生「警察拉人,法官放人」觀感,又再點名批評裁判官何俊堯,指他批評警員口供,「發表被指偏頗言論」。報道提到,大批市民針對何俊堯的有關判決向司法機構投訴,但司法機構接獲投訴後至今未有動作。
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前日罕有發表長篇聲明,稱在不熟知情况及欠適當基礎和理由下,或單憑純粹聲稱、斷章取義之事就批評法官及法院,「均是錯誤的,也損害了公眾對司法的信心」
民建聯的周浩鼎及葛珮帆早前建議,設立由法律界及非法律界組成的量刑委員會,以免刑事案件判刑過輕重覆發生。馬道立在聲明中,不點名回應指出量刑是法院專有職能,由法院獨立行使,法庭每天要就大量不同案件量刑,而每宗案件的具體情況都不同,要在每件案件中,判處公正而合適的刑罰,是極具挑戰性及艱巨的工作,涉及行使司法判斷,以求取平衡的量刑決定。
2020/9/25 — 11:18
中聯辦據報會晤建制派,有份出席的立法會議員何君堯總結會議重點,包括要向司法、教育和社福界「三座大山」發動全面鬥爭。由中聯辦控制的《大公報》、《文匯報》今日同樣刊出兩版大篇幅的報道及評論,主力炮轟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前日(23 日)的公開聲明,《大公》在報道批評,馬道立聲明「迴避改革」,引述終審法院退休法官烈顯倫指馬官聲明「了無新意」,只是今年初法律年度開啟典禮演辭的補充。
列顯倫向《大公》指不評論馬官聲明背後的目的,估計馬官是要帶出「你要批評,要有事實才批評」。列顯倫又稱,市民對暴亂案件的裁決及量刑有質疑和不滿,表示市民單憑法庭的判決來批評,會「好削、好弱」。《大公》又引述退休裁判官黃汝榮稱,馬道立無視市民及政客質疑大量法官為何經常出錯的問題,「佢都無交代,提都唔敢提,只係搬一堆法律條文及原則管制法官,唔好畀佢(馬道立)呃到」。
《大公》同日題為「馬道立聲明避重就輕司法改革勢在必行」社評批評,馬道立的聲明儘管涉及到諸如保釋、判刑以及法官公正性問題,但更多的只是重申現有的做法,並沒有觸及「司法機構改革這一最根本也是公眾最強烈的訴求」。
社評質疑,法官判案是否「毫無政治立場偏見」,「一宗、兩宗案獲輕判或可理解,但如何解釋黑色暴亂以來,大量潛逃疑犯都是由一名法官作出保釋決定?又如何解釋大量暴動罪疑犯都由個別裁判官作出無罪輕判?」社評批評,馬官迴避設立「量刑委員會」的建議。
《大公報》亦刊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屠海鳴的評論,批評馬道立無視某些法官的政治傾向,避重就輕,推進司法改革,並非要將司法機構政治化,是為「司法公義」加上一道「保險」,恰恰是為避免司法機構政治化。「馬官」的聲明過分強調「司法獨立」,而無視香港的「司法獨立」已發展到「司法獨大」的地步,正在蠶食「司法公義」。
再點名轟裁判官何俊堯 文匯:司法機構收投訴無動作
《文匯報》刊出「法官偏頗難釋疑 監察司法不容緩」,內文提到法院對「黑暴」案件的判決,往往令市民產生「警察拉人,法官放人」觀感,又再點名批評裁判官何俊堯,指他批評警員口供,「發表被指偏頗言論」。報道提到,大批市民針對何俊堯的有關判決向司法機構投訴,但司法機構接獲投訴後至今未有動作。
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前日罕有發表長篇聲明,稱在不熟知情况及欠適當基礎和理由下,或單憑純粹聲稱、斷章取義之事就批評法官及法院,「均是錯誤的,也損害了公眾對司法的信心」
民建聯的周浩鼎及葛珮帆早前建議,設立由法律界及非法律界組成的量刑委員會,以免刑事案件判刑過輕重覆發生。馬道立在聲明中,不點名回應指出量刑是法院專有職能,由法院獨立行使,法庭每天要就大量不同案件量刑,而每宗案件的具體情況都不同,要在每件案件中,判處公正而合適的刑罰,是極具挑戰性及艱巨的工作,涉及行使司法判斷,以求取平衡的量刑決定。
Re: 李海田會員主論-香港政情 :解讀宣誓和釋法事件P46/香港市民理解的一國兩制P18/解讀銅鑼灣書店事件
顏純鈎
筆名慕翼、斯人、冷瑩。幼年曾隨母親在香港居住,五零年代初回安海,就讀安海養正小學、養正中學,至1966年在養正中學參加文化大革命。1978年赴香港定居。曾任《新晚報》副刊編輯、《文匯報》副刊編輯及天地圖書公司總編輯。任職天地圖書期間,曾主持出版不少在海內外有影響力的出版物,包括「當代散文典藏」、「天地文叢」、《中國抗日戰爭圖誌》、《文化大革命博物館》、《雙照樓詩詞藁》等等。著作包括:短篇小說集《紅綠燈》、《天譴》,散文集《自得集》、《難堪的盛宴》、《心版圖》,電影文學劇本《血雨》等。
民心向背是歷史發展的指標
2020/9/25 — 11:14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中國古老的政治智慧。
最近台灣民調呈一面倒之勢,比起馬英九時代,簡直是兩個世代之差。
83.6% 的台灣人,不接受兩岸同屬一個中國;74.5% 的台灣人,接受以「中華民國.台灣」名義表述台灣;62.2% 自認是台灣人,2% 自認是中國人,兩者都是的為 32.6%,若只能在台灣人和中國人之間二選一,則選台灣人為 86%,選中國人為 6.3%;63.8% 台灣人認為境外敵對勢力是中國。
這些民調數字顯示幾項事實:一是台灣人與中共越走越遠,二是對台灣本土的認同感越來越強;三是愛台灣與愛中國的比例,差距越來越大。
如今仍舊對九二共識唸唸不忘的,只剩馬英九與國民黨高層一小撮人,大多數台灣人都對國民黨的媚中政策嗤之以鼻。
科學的民調是測量民意最好的方法。民調是不記名的,又是背對背的,受訪者可以暢所欲言,沒有心理壓力。民調涉及政治議題,受訪人為讓自己的政治立場與政治見解取得優勢,都會謹慎認真回答問題,不敢信口開河。此外,受訪人往往擔心自己的政見被忽視,更加信念堅定,不留餘地。
香港民調機構,以前也做過類似國家認同感和本土意識的民調,最近香港時局變化很快,應該有最新的民調來測試香港人對中美關係﹑中港關係﹑台港關係﹑本土意識等各方面的民意反映。
最近最富爭議性的話題,一是林鄭政府否認香港的三權分立,二是中美關係惡化之際,香港人的立場,三是林鄭政府破壞香港新聞自由的行政措施,四是美國總統大選對世界局勢的影響,五是兩岸或美中之間會不會爆發熱戰。
話題還有很多,但民調機構若選擇一些最富爭議性的話題,作一次全面的民調,對中共和港共,對大多數香港人,都會有很好的參考作用。
別的不說,就說否認三權分立。這件事牽涉所有香港人的利益,不但對黃絲,對藍絲也一樣,沒有三權分立,香港原有的政治制度就崩壞了,而事實是,中共正企圖藉否認三權分立,來抽掉香港原有政治體制的靈魂。沒有了三權分立,行政主導無限放大,也就等於獨裁了。
多年以來,中共與特區政府最苦惱的,就是他們的行政權力總是受到司法和立法的挑戰﹑制約﹑阻撓,總是郁不得其正,總是灰頭土臉。要徹底掌握專制權力,只有否定立法和司法的制約權,才能我行我素,任意妄為。
最先由習近平提出三權合作的說法,即是立法司法要與行政多配合,少制約,讓行政部門做事更順暢,更隨心所欲。香港的一國兩制,香港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最根本的依據,就在三權分立,取消了三權分立,香港與大陸就沒什麼分別了,一國一制就登堂入室。
這件事對政府官員﹑工商界﹑專業人士,及至普通市民,都是顛覆性的改變,就是我們賴以安身立命的基礎可能一夜之間消失。那麼有多少比例的香港人,會贊成取消三權分立呢?誰說了都不算,但民調可以說了算。
林鄭的民調已經低無可低了,三權分立的民調結果,也可以思過半矣,但猜測總不如實際調查結果有說服力。當然,在中共看來,民意是可以操控和玩弄的,民意也是可以通過謊言灌輸和強權壓迫來改變的。
但如果說中共不害怕民心向背,那也不是事實,他們害怕得很。中共因為暴力壓迫香港人,已經在台灣島大失民心,現在對台港兩地都實施高壓政策,更加使人民離心離德。他們現在面臨的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向人民讓步,爭取多一點生存時間,二是與人民作對到底,加速自己的滅亡 — 讓步不可能,加速滅亡是必然結果。
民調不只是一些數字那麼簡單,民調顯示民心所向,是政治風向標,也是政治催化劑。反共的台灣人那麼多,會強增反共陣營的信念和力量,削弱舔共陣營的信念和力量。最要緊的是,數字必須真確,調查必須科學,否則民調就變成一種政治操作,沒有公信力了。
民心趨向什麼方向,歷史就向什麼方向走,民調的作用,就是向我們預示香港的未來,世界的前景。
筆名慕翼、斯人、冷瑩。幼年曾隨母親在香港居住,五零年代初回安海,就讀安海養正小學、養正中學,至1966年在養正中學參加文化大革命。1978年赴香港定居。曾任《新晚報》副刊編輯、《文匯報》副刊編輯及天地圖書公司總編輯。任職天地圖書期間,曾主持出版不少在海內外有影響力的出版物,包括「當代散文典藏」、「天地文叢」、《中國抗日戰爭圖誌》、《文化大革命博物館》、《雙照樓詩詞藁》等等。著作包括:短篇小說集《紅綠燈》、《天譴》,散文集《自得集》、《難堪的盛宴》、《心版圖》,電影文學劇本《血雨》等。
民心向背是歷史發展的指標
2020/9/25 — 11:14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中國古老的政治智慧。
最近台灣民調呈一面倒之勢,比起馬英九時代,簡直是兩個世代之差。
83.6% 的台灣人,不接受兩岸同屬一個中國;74.5% 的台灣人,接受以「中華民國.台灣」名義表述台灣;62.2% 自認是台灣人,2% 自認是中國人,兩者都是的為 32.6%,若只能在台灣人和中國人之間二選一,則選台灣人為 86%,選中國人為 6.3%;63.8% 台灣人認為境外敵對勢力是中國。
這些民調數字顯示幾項事實:一是台灣人與中共越走越遠,二是對台灣本土的認同感越來越強;三是愛台灣與愛中國的比例,差距越來越大。
如今仍舊對九二共識唸唸不忘的,只剩馬英九與國民黨高層一小撮人,大多數台灣人都對國民黨的媚中政策嗤之以鼻。
科學的民調是測量民意最好的方法。民調是不記名的,又是背對背的,受訪者可以暢所欲言,沒有心理壓力。民調涉及政治議題,受訪人為讓自己的政治立場與政治見解取得優勢,都會謹慎認真回答問題,不敢信口開河。此外,受訪人往往擔心自己的政見被忽視,更加信念堅定,不留餘地。
香港民調機構,以前也做過類似國家認同感和本土意識的民調,最近香港時局變化很快,應該有最新的民調來測試香港人對中美關係﹑中港關係﹑台港關係﹑本土意識等各方面的民意反映。
最近最富爭議性的話題,一是林鄭政府否認香港的三權分立,二是中美關係惡化之際,香港人的立場,三是林鄭政府破壞香港新聞自由的行政措施,四是美國總統大選對世界局勢的影響,五是兩岸或美中之間會不會爆發熱戰。
話題還有很多,但民調機構若選擇一些最富爭議性的話題,作一次全面的民調,對中共和港共,對大多數香港人,都會有很好的參考作用。
別的不說,就說否認三權分立。這件事牽涉所有香港人的利益,不但對黃絲,對藍絲也一樣,沒有三權分立,香港原有的政治制度就崩壞了,而事實是,中共正企圖藉否認三權分立,來抽掉香港原有政治體制的靈魂。沒有了三權分立,行政主導無限放大,也就等於獨裁了。
多年以來,中共與特區政府最苦惱的,就是他們的行政權力總是受到司法和立法的挑戰﹑制約﹑阻撓,總是郁不得其正,總是灰頭土臉。要徹底掌握專制權力,只有否定立法和司法的制約權,才能我行我素,任意妄為。
最先由習近平提出三權合作的說法,即是立法司法要與行政多配合,少制約,讓行政部門做事更順暢,更隨心所欲。香港的一國兩制,香港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最根本的依據,就在三權分立,取消了三權分立,香港與大陸就沒什麼分別了,一國一制就登堂入室。
這件事對政府官員﹑工商界﹑專業人士,及至普通市民,都是顛覆性的改變,就是我們賴以安身立命的基礎可能一夜之間消失。那麼有多少比例的香港人,會贊成取消三權分立呢?誰說了都不算,但民調可以說了算。
林鄭的民調已經低無可低了,三權分立的民調結果,也可以思過半矣,但猜測總不如實際調查結果有說服力。當然,在中共看來,民意是可以操控和玩弄的,民意也是可以通過謊言灌輸和強權壓迫來改變的。
但如果說中共不害怕民心向背,那也不是事實,他們害怕得很。中共因為暴力壓迫香港人,已經在台灣島大失民心,現在對台港兩地都實施高壓政策,更加使人民離心離德。他們現在面臨的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向人民讓步,爭取多一點生存時間,二是與人民作對到底,加速自己的滅亡 — 讓步不可能,加速滅亡是必然結果。
民調不只是一些數字那麼簡單,民調顯示民心所向,是政治風向標,也是政治催化劑。反共的台灣人那麼多,會強增反共陣營的信念和力量,削弱舔共陣營的信念和力量。最要緊的是,數字必須真確,調查必須科學,否則民調就變成一種政治操作,沒有公信力了。
民心趨向什麼方向,歷史就向什麼方向走,民調的作用,就是向我們預示香港的未來,世界的前景。
Re: 李海田會員主論-香港政情 :解讀宣誓和釋法事件P46/香港市民理解的一國兩制P18/解讀銅鑼灣書店事件
步入姓「黨」的日子
2020/9/25 — 15:28
【文:知誅盒】
2016年習近平在視察《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之後,主持召開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習近平在會上提出了「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的指示,提出了黨媒必須姓黨、愛黨、護黨、為黨的精神,消息一出,引起海內外的關注與熱論,姓黨言論便成為了一時佳話。
正所謂:「得傳媒者能得天下!」的確傳媒除了可以引起民眾關注,另外亦可監察政府施政,指出社會上的不公平現象,作出批評,無論大小事都能保持公平及公開的報道出來,引導社會大眾認清事實及找回真理;但萬一傳媒全被收編,除了會令報導失實外,天下亦只會剩下一種盲目支持的聲音。大家不妨看看我們的保皇黨及建制派,長期盲目支持政府下,令他們只剩下一個空空的腦袋,從其言行所見,都只會在乎自身的利益及收成。
所以傳媒價值之高,相信習近平亦深明此理,當他日漸坐穩其位後,便立即向傳媒招手,用其權力要求傳媒必定要以黨為先,理所當然以後只報喜不報憂,向大眾報導政府的任何事,都只有正面。
當林鄭政府向外公告,香港沒有三權分立,行政長官因直接從中央授權,其權力凌駕在三權之上後,她又怎會不跟黨姓呢?相信政府亦會跟着習近平學習,要得着傳媒支持,若不支持便會硬下來。
近日傳出警方將修改《警察通例》下「傳媒代表」定義,刪除現在承認「香港記者協會」及「攝影記者協會」會員證持有人為傳媒代表的內容。那代表警察在任何時候,都可強行對傳媒及記者執法,加上有「限聚令」的加持下,就算有記協及攝協的証件,沒有警察的認可,傳媒及記者便不可到前線合法地採訪,變相影響新聞自由。
習近平的姓黨言論,只不過是幾年時間,有誰會想到香港竟有如此翻天覆地的改變,逐漸一切都要跟黨走,由林鄭推翻三權分立開始,同時亦推翻了以往許多香港價值,民主與自由跟香港越走越遠,沒有了立法會選舉、收窄了採訪自由,跟着會是什麼呢?是中共最討厭的「十字架」,還是任何反對聲音呢?
作者網誌
2020/9/25 — 15:28
【文:知誅盒】
2016年習近平在視察《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之後,主持召開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習近平在會上提出了「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的指示,提出了黨媒必須姓黨、愛黨、護黨、為黨的精神,消息一出,引起海內外的關注與熱論,姓黨言論便成為了一時佳話。
正所謂:「得傳媒者能得天下!」的確傳媒除了可以引起民眾關注,另外亦可監察政府施政,指出社會上的不公平現象,作出批評,無論大小事都能保持公平及公開的報道出來,引導社會大眾認清事實及找回真理;但萬一傳媒全被收編,除了會令報導失實外,天下亦只會剩下一種盲目支持的聲音。大家不妨看看我們的保皇黨及建制派,長期盲目支持政府下,令他們只剩下一個空空的腦袋,從其言行所見,都只會在乎自身的利益及收成。
所以傳媒價值之高,相信習近平亦深明此理,當他日漸坐穩其位後,便立即向傳媒招手,用其權力要求傳媒必定要以黨為先,理所當然以後只報喜不報憂,向大眾報導政府的任何事,都只有正面。
當林鄭政府向外公告,香港沒有三權分立,行政長官因直接從中央授權,其權力凌駕在三權之上後,她又怎會不跟黨姓呢?相信政府亦會跟着習近平學習,要得着傳媒支持,若不支持便會硬下來。
近日傳出警方將修改《警察通例》下「傳媒代表」定義,刪除現在承認「香港記者協會」及「攝影記者協會」會員證持有人為傳媒代表的內容。那代表警察在任何時候,都可強行對傳媒及記者執法,加上有「限聚令」的加持下,就算有記協及攝協的証件,沒有警察的認可,傳媒及記者便不可到前線合法地採訪,變相影響新聞自由。
習近平的姓黨言論,只不過是幾年時間,有誰會想到香港竟有如此翻天覆地的改變,逐漸一切都要跟黨走,由林鄭推翻三權分立開始,同時亦推翻了以往許多香港價值,民主與自由跟香港越走越遠,沒有了立法會選舉、收窄了採訪自由,跟着會是什麼呢?是中共最討厭的「十字架」,還是任何反對聲音呢?
作者網誌
Re: 李海田會員主論-香港政情 :解讀宣誓和釋法事件P46/香港市民理解的一國兩制P18/解讀銅鑼灣書店事件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今日(27 日)在北京出席國慶招待會,他發表講話時指,香港和澳門的命運「始終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中央將支持香港做好實施維護國安法的相關工作,落實中央對特區的全面管治權,堅定不移、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
網友會員: 大家能聽明白冇?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
「全面準確」是由上面那把尺説了算。你按照基本法條文一字不差貫徹「一國兩制」方針,還是不夠「全面準確」。
很多資深大律師也沒能力解釋何為「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要好好學習了。
網友會員: 大家能聽明白冇?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
「全面準確」是由上面那把尺説了算。你按照基本法條文一字不差貫徹「一國兩制」方針,還是不夠「全面準確」。
很多資深大律師也沒能力解釋何為「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要好好學習了。
Re: 李海田會員主論-香港政情 :解讀宣誓和釋法事件P46/香港市民理解的一國兩制P18/解讀銅鑼灣書店事件
南早:北京推新措施 限美外交官晤港官員前 須經外交部批准
2020/9/28 — 20:39
中美關係日趨緊張之際,《南華早報》報道指,中央政府採取反制措施,要求美國外交官在會見香港政府官員、教育機構及社團組織之前,都要先經中國外交部批准。美國外交官與本地政黨代表的會面,同樣受到新措施限制。美國國務院批評北京此舉是進一步破壞香港自治。
據《南早》閱覽過的內部文件指,美國駐港總領事、其繼任人或代表他工作的任何人員,在訪問任何本地政府設施或人員之前,必須先獲得外交部駐港公署的批准,包括任何官方、私人、社交或影像會面。
報道引述自由黨立法會議員鍾國斌稱,他早前原本獲美國駐港總領事史墨客邀請會面,以討論香港發展的最新形勢。不過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卻向鍾國斌表明,現在並非與美方外交官會見的適當時機。外交部駐港公署向他解釋,美國駐港總領事在會見香港政黨前,要先知會外交部,公署向他明言新措施是為了報復美國限制中國外交官在美國境內活動。
特區政府發言人回覆《立場新聞》查詢時,未有正面確認中央的新措施,僅稱:「特區政府全力支持並會全面配合中央政府對美方採取的反制措施。」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批評,北京將針對美國外交官員的限制措施,由內地擴大至港澳地區,是進一步證明北京多年來廢除港澳自治權,並摧毀其蓬勃發展。
本月初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聲明,指日後中國外交官訪問美國大學校園,或與當地政府官員會晤時,須得到美國國務院批准。另外由中國大使館和領事館在使領館物業範圍外進行的文化活動,如果觀眾超過 50 人,亦要得到美國國務院的批准。蓬佩奧又表示美國國務院將採取行動,確保將所有中國使領館的官方社交媒體帳戶,會正確識別為中國政府帳戶。
2020/9/28 — 20:39
中美關係日趨緊張之際,《南華早報》報道指,中央政府採取反制措施,要求美國外交官在會見香港政府官員、教育機構及社團組織之前,都要先經中國外交部批准。美國外交官與本地政黨代表的會面,同樣受到新措施限制。美國國務院批評北京此舉是進一步破壞香港自治。
據《南早》閱覽過的內部文件指,美國駐港總領事、其繼任人或代表他工作的任何人員,在訪問任何本地政府設施或人員之前,必須先獲得外交部駐港公署的批准,包括任何官方、私人、社交或影像會面。
報道引述自由黨立法會議員鍾國斌稱,他早前原本獲美國駐港總領事史墨客邀請會面,以討論香港發展的最新形勢。不過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卻向鍾國斌表明,現在並非與美方外交官會見的適當時機。外交部駐港公署向他解釋,美國駐港總領事在會見香港政黨前,要先知會外交部,公署向他明言新措施是為了報復美國限制中國外交官在美國境內活動。
特區政府發言人回覆《立場新聞》查詢時,未有正面確認中央的新措施,僅稱:「特區政府全力支持並會全面配合中央政府對美方採取的反制措施。」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批評,北京將針對美國外交官員的限制措施,由內地擴大至港澳地區,是進一步證明北京多年來廢除港澳自治權,並摧毀其蓬勃發展。
本月初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聲明,指日後中國外交官訪問美國大學校園,或與當地政府官員會晤時,須得到美國國務院批准。另外由中國大使館和領事館在使領館物業範圍外進行的文化活動,如果觀眾超過 50 人,亦要得到美國國務院的批准。蓬佩奧又表示美國國務院將採取行動,確保將所有中國使領館的官方社交媒體帳戶,會正確識別為中國政府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