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汪精衛夫婦
汪精衛夫婦
105923_362.jpg (11.75 KiB) Viewed 6046 times

汪精衛五個子女不為人知的人生結局

2014-5-27 10:51:06


  離紐約不遠,一個林木扶疏的老人公寓裡,住著一對華人夫婦。美國鄰居們不會想到,這兩位耄耋老人有一重在華人看來比較敏感的身份:他們是汪精衛的女兒汪文惺和夫婿何孟恒。

  汪精衛與妻子陳璧君共生有六個子女,除了第五個夭折,其餘都很長壽。這些子女多將往事塵封在心底,諱莫如深,唯一肯談家族掌故和個人身世的,只有汪文惺夫婦。因為住得不遠,筆者曾多次登門拜訪,聽他們細述大半個世紀以來的家國風雲。

  長女曾在農場賣花
  汪文惺老人已經95歲了,她出生在法國。汪精衛在辛亥革命成功後與陳璧君結了婚。他不肯當官,說推翻了帝制應該好好學些建設本事,夫婦倆與幾個反清生死之交一起到法國留學,1913年春在那裡生下兒子,1914年底又生了老二,即汪文惺。

  汪文惺是個早產兒,生下來只重三磅(約合1.3公斤),醫生認為她隨時可能夭折。後來,汪精衛夫婦回國協助孫中山,投入到跟袁世凱的較量中,看護女兒的責任,就交給了和汪精衛夫婦一同到法國留學的方君瑛、曾醒。

  汪精衛最信任的人,就是方君瑛、曾醒這幾位。方君瑛是中國第一個在歐洲獲得數學學位的婦女,曾醒是方君瑛四哥的遺孀,在日本留學時,參加了同盟會。他們三家關係密切。汪精衛長子名為“文嬰”,就是為紀念方君瑛(嬰、瑛同音),而汪文惺的得名,則是為紀念曾醒(惺、醒同音)。
在他們的照顧下,汪文惺不僅沒有夭折,後來還出奇地長壽,迄今身體健康,拄著拐杖到處走,經常出現在華人社區的各種講座、展覽上,隨身的提包裡總是放著一本《紅樓夢》。她的性格很有點天不怕地不怕的勁頭,年過八旬時居然還敢騎馬。比她小一歲的丈夫何孟恒,本來身體更好,直到92歲,才在晚輩的苦苦相勸甚至軟硬兼施下,放棄了自己開車。今年因為胃部動了手術,才不得已坐上了輪椅。

  1931年,日本發動“九• 一八”事變,警醒了全國人民,尤其是熱血學生。十幾歲的汪文惺,正在江蘇無錫念書,也與同學一起舉著小旗,高呼口號,到南京國民政府門前請願,要求抗日,要求懲治賣國賊。她懵懵懂懂,並未意識到自己怒火的物件,也包括自己的父親——汪精衛那時擔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

  1934年,汪文惺和何孟恒訂婚,1939年兩人正式結婚。抗戰勝利後,他們在香港度過了30多個春秋,先是辦了一個小花卉農場。何孟恒是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的畢業生,對於怎麼讓植物生根、抽條、開花,他有足夠的本事。他倆回憶起那一段芬芳四溢的日子,還一個勁地樂。

  夫婦倆生了三個女兒,最初,汪文惺在家相夫教女,幫著料理農場事務。直到第二個女兒大點了,才出去學縫紉——這倒符合古話所說“男耕女織”的境界。然而,現實嚴峻:農場連年虧本,只好賣掉。何孟恒在小學教過英文,到香港人口登記局當過辦理補領身份證的小職員,晚上則翻譯英文小說賺幾文稿費,還曾失業了10個月;汪文惺後來畢業于香港教育司教育訓練班,在多所私立、公立小學任教,1970年退休。

  這個家庭度過了一段困難時期,直到何孟恒去香港大學植物系應聘,找到了與所學專業對口的飯碗,才算安穩下來。1981年何孟恒退休時,三個女兒已經先後赴美國留學、就業、成家,於是老兩口也來到美國定居,一晃已20多年。
替蔣介石挨了三槍

  汪精衛在政壇上大起大落,忽而上臺,忽而下野,忽而遠遁,忽而歸來,不可能不影響到子女的命運。汪文惺夫婦經歷的國事、家事像過山車一樣令人頭暈目眩、翻覆突變。兩位老人晚年投入最多精力的,就是搜集、整理關於汪精衛的文物和史料。他們認為,汪精衛作為20世紀上半葉中國政壇風雲人物,孫中山遺囑的起草者和執行人,因其晚年行徑“國人皆曰可殺”,致使其捲入的重大歷史事件、牽涉的重要人物,以及折射出的社會內涵,很長時間在海峽兩岸都成為“禁區”,沒有得到深入研究。作為汪精衛的後輩,更作為許多事件的親歷者和目擊者,他們有責任提供翔實可信的史料。在汪文惺幫助下,何孟恒寫出了一篇篇回憶錄,以及一部關於汪精衛與現代中國的專著手稿。

  比起擔任過汪偽政權公職的哥哥汪文嬰,他倆沒有職務,回憶能夠更超脫、客觀;而比起弟弟妹妹,他們跟汪精衛的接觸更多,史料更豐富。

  老兩口首先談到“刺殺”:“人們都知道,汪精衛的一生跟刺殺有‘不解之緣’。第一次是1910年,他謀劃在北京銀錠橋用炸藥刺殺攝政王載灃,結果被捕,差點丟了性命,在獄中寫出那首‘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那時,我們還沒有出世。但是第二次,我們就趕上了。”

  1935年11月1日,國民黨在南京召開四屆六中全會,開幕式後中央委員合影,秩序混亂。多疑的蔣介石臨時決定不參加照相,也勸汪精衛不要出席。汪精衛覺得一、二把手都不出席說不過去,便參加了。合影剛完,一位元攝影記者突然拔出手槍,近距離向正轉身的汪精衛連發三槍,一彈射進左眼外角下顴骨,一彈貫通左臂,一彈從後背射向第六、七胸脊柱骨——就是這顆子彈,從此留在汪精衛身上,時時發炎,最終成為導致汪死亡的主要原因。
  槍聲一響,眾人慌忙躲避,只有國民黨元老張繼沖上去抱住刺客,張學良則一腳踢掉他的手槍。汪精衛的妻子陳璧君當時擔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她對聞訊趕來的蔣介石斥責道:“蔣先生,你不叫兆銘(汪的本名)幹就講明好了,何必下此毒手?”蔣漲紅了臉有口難辯。

  經查明,刺客名叫孫鳳鳴,激憤於中國喪權失地,便與幾個夥伴密謀殺掉“賣國禍首”蔣介石。沒想到蔣沒露面,他們便對汪精衛開了火。

  何孟恒深受汪精衛信任,汪遇刺,他的司機第一時間驅車去接何。何回憶:“汪精衛被送上救護車時,雖然血肉模糊,但神智清醒。他用廣東話說:‘阿傑(何的小名),不要怕,我沒事,他們打不死我。’”汪精衛傷勢嚴重,何孟恒就成了陪護,一到週末下課,便從南京趕去上海值班。
  我問:“汪精衛不是與張學良吵過架嗎?張學良這次可救了他的命啊!”

  兩位老人說:“是啊,父親後來給二張各送了一支精美手杖表示感謝。不過,他與張學良的矛盾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救命歸救命,原則分歧還是原則分歧啊。”
  “河內刺汪”疑點重重
  汪精衛第三次成為刺殺事件的主角,是1939年3月20日深夜。汪文惺夫婦這一次是現場親歷者。

  1938年12月,汪精衛夫婦帶著汪文惺、何孟恒等人,從戰時陪都重慶出走,經昆明到越南河內。蔣介石派人給汪精衛送去護照,希望他遠去歐洲;同時又讓戴笠派出得力部下陳恭澍率人前往河內行刺。那天深夜,刺客從後牆爬入汪的寓所,沖上事先判定的汪的臥室,用斧頭劈開房門,向室內掃射。但最後打死的並非汪精衛,而是與他情同手足的秘書曾仲鳴。曾仲鳴是曾醒的十弟,其妻方君璧是方君瑛的十一妹。

  這次海外行刺,國內有過很多報導,行動組長陳恭澍也發表過長篇回憶錄。但各種描述出入極大,陳說行動組只向汪精衛開了三槍,而有史料卻說:“自動槍猛烈掃射,曾仲鳴身上中彈累累,連方君璧都中了四槍。”儘管對經過說法不一,但公認:刺客之所以失誤,是因為方君璧剛來河內,於是汪將自己的臥室讓出,才使他們當了替死鬼。

  沒想到,這種“公認”遭到了汪文惺夫婦的斷然否定。

  史料上說他們住的是“高朗街27號”,但何孟恒指出,他們住在高朗街25號與27號——是兩個相鄰、每層彼此相通的三層洋房。當年,汪精衛搬過幾個住處後來到這裡,汪文惺與何孟恒也是在這所洋樓結的婚。二老拿出他們畫的住房格局示意圖:兩套房屋的一樓和二樓都是客廳、飯廳,住著親戚、司機、衛士、廚師等十多人;27號三樓臨街的前房,是整個洋樓最整齊的一間,原打算當作新房,擺著新傢俱;後房住著孫中山已故助手朱執信的女兒和曾仲鳴夫婦的長子。25號三樓臨街的前房,是汪精衛夫婦的臥室,後房住著正度蜜月的汪文惺夫婦。

 我追問:“汪精衛夫婦沒有住過你們說的‘最整齊’的27號三樓前房?”

  他們異口同聲:“沒有,他們從來沒有在27號三樓前房住,搬進來後一直住25號三樓前房,從未移動。汪精衛連寫文章都在自己臥室。”我又問:“曾仲鳴夫婦住進來之前,這間房沒人住?”他們說:“沒人住,只用來見客而已。”

  這讓筆者不解,有史料記載,當時的刺殺行動組還租了街對面的樓房,從頂層用望遠鏡觀察。“那麼刺客從外面監視,應該看得見這臨街的是一左一右兩間房?”我問。二老回答:“這棟洋樓的前面沒有樓房,相鄰樓房是在右側,如果他們從那裡觀察,只能從側面看見27號前面這間房。”

  他們回憶:1939年3月20日晚,大家11點左右回房就寢。沒多會兒,就被“砰砰砰”的聲響驚醒。何孟恒起床走出房門,見汪精衛也正開門張望。
  何孟恒感覺不對,朝岳父輕聲說:“回房,不要出來,我去看看。”他把妻子也推進岳父岳母的房間。

  何孟恒沒穿鞋,走起路來無聲無息。他沿著樓梯往下走了幾步,“砰砰”聲又起,他確信無疑:是槍聲!往下望,見走廊燈亮著,二樓後面兩屋相通的門口忽然伸出一隻手,摸索到牆上的電燈開關,一下把燈全關了。何孟恒一怔,馬上縮身回到25號前房,關緊房門,四個人背靠牆壁坐在地下。
  屋外槍聲大作,夾雜著腳步聲、敲擊聲。何孟恒悄悄走近陽臺張望,看見對面十字路口街燈下有一人正向這邊跑來,他立刻閃避,以免被發現。一會兒,沒動靜了,何孟恒再出門探視。他推開27號前房的門,來到床邊,一伸手就摸到地上一灘厚厚的鮮血……

  兩位老人後來拼合出事情的輪廓:“估計三四名刺客從後院越牆進入,一名衛士聞聲出來看,遭到槍擊;另一個跟出來的隨從,俯身躲在汽車後面,也被掃射;刺客上二樓,用手電筒照到有人出房門關電燈,立即就是一排槍;三樓曾仲鳴和朱執信的女兒出來看,刺客已逼近,他們急忙一起退進前房(即曾仲鳴夫婦住的房間),鎖上房門。刺客用利斧將門扇劈開一個洞,把槍伸進去掃射。朱執信的女兒蜷在門側死角,逃過一劫,子彈都打在了曾、方身上。刺客原路撤離,丟下膠鞋、手套和兩排未用過的子彈。”

  “汪精衛不是有衛士嗎?你們沒有武器?”我問。何孟恒回答:“手無寸鐵。當時越南是法國殖民地,法國當局說,除了法國人,誰都不允許有槍。”
  汪文惺夫婦說:“曾仲鳴代汪精衛而死,這件事對汪的震撼很大。曾一直稱汪精衛為‘四哥’,兩人亦師亦友。他16歲隨汪精衛赴法國留學,在國民黨四大被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後擔任過行政院秘書長、鐵道部次長、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副秘書長等職。

  何孟恒說,很多問題難以解釋:“國民黨一號人物派人出國暗殺二號人物,任務非同小可,應該志在必得。派來的據說是復興社的高手,潛伏、監視多日,卻組織得一塌糊塗,破綻百出。他們買了汽車在門口過去過來地觀察,卻不買望遠鏡,根本沒有弄清我們各人的住處,連我們不只住在27號都一無所知。”

  何孟恒還指出,陳恭澍明知道行動組成員唐英傑,此前被派到天津就鬧過笑話,卻將成敗攸關的偵查任務交給他。行動失敗,陳恭澍聲稱做好了“交付軍法審判”的思想準備,然而回到重慶,失誤卻“一風吹”,照樣受到軍統重用。
  五子女的下落

  汪文惺夫婦還向筆者談了很多內情:關於汪精衛出走重慶的經過,關於汪精衛之死的細節,關於汪精衛許多詩詞的寫作緣起……最為重要的,是他們訂正了汪精衛五個子女的準確資訊,以廓清時下種種失真的傳言:

  長子汪文嬰,1913年出生。曾留德學習政治經濟,後在汪政權軍事委員會第三廳擔任軍需處長。現居美國加州。
  長女汪文惺,早年在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學習,曾在香港多所小學任教。退休後定居美國新澤西。
  次女汪文彬,1920年出生。曾任印度尼西亞政府醫藥部門高級主管,後在印尼隱居當修女。
  三女汪文恂,1922年出生。早年為父親整理文稿,曾任香港大學教育系教授,2002年病故。
  次子汪文悌,1928年出生。畢業于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在香港從事橋樑建築,多次應邀回內地開展合作專案。

  筆者在汪文惺寓所牆上,看到一幅兩代人合作的字畫,汪文惺畫了村童牽驢;何孟恒補上了山影樹色;而上方,是汪精衛手書一首五言古詩,看似輕鬆詼諧,卻饒有深意:

  “驢為哲學家,負重無不可。四足已蹩(bié xiè),一背仍磊(kē)。怡然逢孺子,引手釋所荷。牽曳就芻秣,目動兩頤朵。長勞得少息,此樂吾亦頗。泉聲如引睡,芳草隨所臥。”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揭秘:關羽之死真相 劉備竟也是幕後黑手之一

2014-7-9 08:53 

摘要: 諸葛亮料到了關羽會放曹操,因為他知道關羽的目標是匡扶漢室。為什麼料到了還要讓他守最後一關?因為他知道三足鼎立才是最好的結果 ...

  從小看三國,看到關羽之死的時候,總是覺得有些蹊蹺。北有曹操,東有孫權,關羽孤軍北上,身後沒有任何支援,不是找死是什麼?就算關羽看不明白,劉備看不明白,諸葛亮也看不明白?

  後來總算明白,其實劉備看明白了,諸葛亮看明白了,關羽也看明白了,就連曹操和孫權也都看明白了。關羽不死,大家的日子都不安生;關羽死了,大家都放心了。所以,整個《三國演義》,其實核心就在關羽之死。

  所以結論是:關羽死於謀殺。

  那麼,是誰謀殺了關羽?

  為什麼關羽必死

  首先說說為什麼關羽必死?這不妨從荀彧之死說起。

  荀彧是最早跟隨曹操的謀士,在曹操謀士中排名僅次於郭嘉,對曹操忠心耿耿,立下許多功勞,曹操對他非常尊重。荀彧家族“四世三公”,家族地位遠遠高於曹操,因此荀彧對於曹操的貢獻還包括荀家江湖地位給曹操帶來的好處。

  可是,荀彧這個人幫曹操的目的,是助其匡扶漢室。到後來曹操封魏王加九錫,荀彧發現他有篡奪漢朝的野心,於是站出來反對曹操,結果曹操大怒,賜了一杯毒藥,害死了荀彧。

  為什麼先說荀彧?因為關羽和荀彧是一類人。

  關羽這人,沒事喜歡讀《春秋》,講大義。他追隨劉備固然有兄弟義氣的成分,但最根本的,還是希望能匡扶漢室,留名千古。

  有一點很能說明問題,那就是關羽被曹操俘獲後,曹操封他為“漢壽亭侯”。名義上是漢獻帝所封,實際上是曹操封的。對於這個封號,關羽十分看重,畢竟這在名義上是漢朝所封,自己從此算是漢朝的官員了。

  後來離開了曹操,按理說關羽就應該避免再提這個“漢壽亭侯”,以免刺激大哥劉備。因為在劉備眼裡,這就是曹操封的。可是,關羽依然高調自稱“漢壽亭侯”,大旗上繡著“漢壽亭侯關”。在他看來這是榮譽,可是大哥眼裡這是曹操給的糖塊。華容道關羽私放曹操後,其實劉備心中就有點涼了,看來這個老弟有點靠不住啊。

  關羽為什麼私放曹操?有意氣的成分,可是還有更深的考慮:假如劉備殺了曹操,那麼劉備很可能就會是下一個曹操。

 諸葛亮料到了關羽會放曹操,因為他知道關羽的目標是匡扶漢室。為什麼料到了還要讓他守最後一關?因為他知道三足鼎立才是最好的結果。

  魏蜀吳三家頭痛

  到劉備取了西川,諸葛亮法正等一班兄弟極力勸說劉備稱帝,可劉備拒絕了,先自封了漢中王。為什麼?因為關羽這時在荊州呢,自己要是稱帝,等於是逼關羽投降曹操。

  可就是自封漢中王這件事,關羽心中也很不滿:沒經過漢獻帝批准,這就是僭越啊。所以,劉備封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關羽不肯受命。

  《三國演義》其實寫得很是傳神,當費詩帶著劉備的任命書來到荊州的時候,關羽直截了當地問:“漢中王封我何爵?”語氣中明顯帶著不滿和不屑,因為他知道,作為王,劉備是沒有資格封爵的。之後聽說自己被封為五虎上將之首,大怒。

  關羽的反應很不正常啊,沒感覺到嗎?雖然最後關羽勉強接受了封號,其不滿已經昭然若揭。

費詩一定把關羽的反應原原本本告訴了劉備和諸葛亮。對於劉備來說,這時候很難做。讓關羽進四川吧,那今後一定鬧翻,關羽恐怕就是荀彧的下場,自己則落下過河拆橋的惡名;讓關羽繼續鎮守荊州吧,保不定什麼時候就投降了曹操。怎麼辦呢?

  這時的孫權也很撓頭,因為關羽佔據荊州,隨時可以順流而下,攻打吳國。曹操也很頭疼,因為荊州為戰略要衝,隨時能夠北上中原,攻擊許昌。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關羽就成了魏蜀吳三家共同頭痛的一個人物了。

 但是,關羽本人也很頭痛。跟著劉備幹吧,那就是漢賊;投降曹操吧,恐怕也是漢賊;投降孫權吧,那也是漢賊。自立為王吧,那還是漢賊。怎麼辦呢?最不想當的就是漢賊,可是條條道路都寫著漢賊兩個大字。

  腹背受敵劉備不救

  曹操想了個壞主意,派人去躥嗦孫權出兵攻打荊州。孫權不是傻瓜,他也知道關羽不好對付,所以回信給曹操,建議還是曹操去打荊州。結果,曹操和孫權都不打,但是暗中都在做準備。

  說起來,諸葛亮最壞。他讓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起兵取襄陽。

  關羽不是傻瓜,他知道起兵取襄陽就等於攻打曹操,而身後是孫權在虎視眈眈。問題是,前有曹操後有孫權的情況下,大哥劉備竟然沒有派幾個兄弟來撐場子。以一己之力對付曹操和孫權,行嗎?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假裝有條件也要上。

  在北伐之前,關羽其實做好了兩手準備。好的一手是一路順利剿滅曹操,然後扶持漢室一統天下;壞的一手是戰敗而死。這兩種結果都不是漢賊,所以,關羽欣然北上。

劉備、曹操、孫權其實都懷有同樣的期望:關羽千萬別取勝啊。

  關羽出兵取樊城,隨後水淹三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天下。曹操是嚇壞了,甚至準備遷都。可是司馬懿看得清楚,他知道在魏蜀吳三家都不希望關羽走得太遠的情況下,他一定走不遠。

  孫權行動了,呂蒙白衣入荊州,襲取了荊州。試想,如果此前諸葛亮派趙雲來守荊州,十個呂蒙來也是白給。

  前方,強弩之末的關羽終於被徐晃擊敗,於是退守麥城。這時,廖化前往上庸求援,上庸守將是誰?劉備的乾兒子劉封。劉封竟然拒絕救關羽,這就讓人看不明白了。如果沒有劉備或者諸葛亮的明示或者暗示,他敢不救關羽?

  就這樣,正面曹操,背面孫權,再加上劉備不救,關羽縱有三頭六臂也不能不敗了。

  終於,關羽被吳國所擒。到了這個時候,關羽是決定要死的。最終被殺,也算是求仁得仁。

  關羽之死“皆大歡喜”

  關羽以死來成就自己的理想,而劉備曹操孫權也都得到了各自想得到的。所以,關羽之死稱得上是皆大歡喜,四方多贏。關羽死後不久曹操也去世,於是曹丕、劉備、孫權紛紛稱帝。

  關羽死後,劉備殺了劉封,算是做個姿態,而劉封無疑是作了替罪羊。但是很顯然地劉備有些良心發現,深感對不住關羽,於是出兵吳國為關羽報仇。

  在關羽這件事上,劉備對諸葛亮恐怕有些不滿,所以諸葛亮上表勸他不要伐吳的時候,劉備“擲表於地”斷然拒絕,這樣的事情在從前是沒有過的。也正因為對諸葛亮不滿,劉備伐吳竟然不帶諸葛亮玩,明顯的是不信任。

  當然,一切歷史都無從印證,只有利害關係歷歷在目。羅貫中則早已經看透了一切,該埋的伏筆都埋下了,只看我們能不能領悟。

  到此,結論昭然若揭:諸葛亮謀殺了關羽,劉備、曹操、孫權都是幫兇。整個三國期間,他們共謀作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謀殺了關羽。也許正因為如此,關羽比他們都要高尚,所以關羽成了聖人,而他們沒有。

 跟著劉備幹吧,那就是漢賊;投降曹操吧,恐怕也是漢賊;投降孫權吧,那也是漢賊。自立為王吧,那還是漢賊。怎麼辦呢?最不想當的就是漢賊,可是條條道路都寫著漢賊兩個大字。

  到此,結論昭然若揭:諸葛亮謀殺了關羽,劉備、曹操、孫權都是幫兇。整個三國期間,他們共謀作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謀殺了關羽。也許正因為如此,關羽比他們都要高尚,所以關羽成了聖人,而他們沒有。

  揭秘關羽殺人與無形的秘密武器
  
  在《三國演義》這部書中,很少見到對武將武功的描述。記得只有在描述趙雲的時候,說道他“一杆槍使得如風舞梨花”。

  讀者們在談論三國人物的武功時,呂布排在第一位,應該是沒有什麼異議的。呂布使用的方天畫戟,先天上就克制著別人的兵器。而張飛使用蛇矛,在隔擋別人的攻擊時,也是相當便利的。從“丈八蛇矛直出,手起處,刺中鄧茂心窩”,到葭萌關挑燈夜戰馬超,讓讀者看得痛快淋漓。

  這一戰中,馬超甚至使出了自己的暗器——銅錘。不過這暗器似乎有些大,被有心理準備的張飛躲開了。
  
  張飛為什麼善於躲避暗器呢?這其中自有緣故。
  
  《三國演義》描寫得最成功的人物,當數關羽了。但是戰鬥中的關羽,總給人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著名的溫酒斬華雄一役,只聞“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隨後,關羽提著華雄的頭就回來了。這一戰中有什麼玄機呢?
  
  關羽的開兵第一戰,遇到的是黃巾軍領兵的將領程遠志。且看程遠志是怎麼死在關羽刀下的,“雲長舞動大刀,縱馬飛迎。程遠志見了,早吃一驚,被雲長刀起處,揮為兩段。”程遠志見了關羽,為什麼會“吃一驚”呢?作為一個久經戰陣的人,看人舞了幾個刀花,就吃驚得無還手之力,未免太說不過去了。唯一的解釋,就是中了暗器。

  斬顏良時,關公倒提著青龍刀,闖進了袁紹的軍陣。他為什麼要倒提著刀呢?刀裡是否藏有暗器機關呢?書中只說顏良措手不及,被關羽一刀刺下了馬。想必是顏良中了暗器後,出現了瞬間的生理反應,關羽甚至來不及揮刀,順手一刀,把顏良刺下了馬。
  
  後來在汜水關,守關的將領卞喜,設計要捉拿關羽,反而被關羽識破,拔出佩劍來砍殺埋伏的兵卒。當與主將卞喜決戰時,關羽卻放棄了佩劍,用青龍大刀殺了卞喜。在屋子裡戰鬥,不比在曠野,大刀不便於揮舞,短兵器反而更利於砍殺。關羽為什麼要棄長就短呢?可見刀中必有古怪。
  
  再說戰文丑時,只打了三個會合,就讓文醜心怯,拔馬繞河而走。

  文醜是善於使用弓箭的高手,張遼和徐晃聯手,也曾敗在他的手下。僅憑張遼一人,也足以和關羽打個平手。就是這樣一員勇將,面對關羽卻不敢打了,這說得過去嗎。只能說,文醜也中了關羽的暗器。
  
  善於使用暗器傷人的人,防範心理必然會很強。因此,當關羽掛印封金,準備千里尋兄的時候,曹操見留不住關羽,只好送個順水人情。半路上,攔住關羽要送盤川和戰袍。關羽只是用刀尖挑起了戰袍,披在了身上,曹操所送的金銀,堅決不肯接受。除了說明關羽的高傲和重義輕財以外,防範被人偷襲才是重點。書中對這點也做了具體的交代。
  
  關公千里走單騎,成為了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僅僅帶著二十多個毫無戰力的隨從,能夠安然無恙地活下來,已經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了。江湖的險惡,不比兩軍陣前廝殺,充滿了未知的暗算與危險。也只有久曆江湖的關羽,能夠做到這一點。
  
  在關羽生活的那個年代,陣前使用暗器,應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弓箭也應該屬於暗器一族,而且殺傷力強大。只不過弓箭在發射的工程中,弓弦會發出很大的聲音,敵人聽到弓弦發出的聲音後,會出於本能而做出躲閃動作,因此降低了殺敵的成功率。弓箭與拖刀計、回馬槍和撒手鐧一樣,都屬於是敗中取勝的招數。只不過關羽反其道而行之,先發暗器亂敵心神,顯示出了關羽的聰明過人之處。

  關羽究竟使用的是什麼暗器呢?這一點,很像古龍筆下的“小李飛刀”,只用了一句“例不虛發”,輕輕帶過。沒有人知道“小李飛刀”是怎麼發出飛刀的,也沒有人知道關羽使用的是什麼暗器。但可以知道,關羽所使用的暗器,必然具有細小和手法隱蔽的特點。雖然殺傷力有限,但是足以亂敵心神。
  
  現在再回過頭來看一看,兄弟三人群毆呂布的那一仗。張飛先出手,打了五十個回合,關羽也沖上前去,兩人聯手,又打了三十個回合,還是戰不倒呂布。也許是呂布的武功太高強了,使關羽沒有機會發出暗器。於是劉備掄著雙股劍,也加入了戰團。這也是在《三國演義》這部書中,劉備唯一的一次親自出戰。
  
  劉備並不以武功見長,使用的又是短兵器,恐怕裝飾的作用,多於實戰作用。只有在貼身的情況下,短兵器才能有效地殺傷敵人。根據劉備的武功戰力,按理說根本近不了呂布的身前,呂布只是虛晃一戟,劉備就急忙躲閃,讓呂布借機沖出了三兄弟的包圍。
  
  那麼,劉備的出陣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呢?只能說是虛張聲勢,讓關羽騰出手來使用暗器。因此,劉備一出馬,呂布就抵擋不住了。關羽的暗器雖然傷不了性命,但是沒完沒了地往身上招呼,稍微不留神,挨上張飛一鐵矛,誰也受不了啊。呂布無奈,只好從劉備的這個方向,沖出了包圍圈。
  
  日月輪轉,朝代更替。隨著世道的變遷,江湖上生出了許多的潛規則,開始鄙視用暗器傷人的行為。而這種潛規則,也影響了《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為了不影響關羽在讀者中的形象,就隱去了關羽使用暗器的情節。不過細心的讀者,還是可以看出蛛絲馬跡的。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川島芳子未被槍斃78年死于長春

發表于:2015-01-19 18:27:21

核心提示:經中日專家合作調查,愛新覺羅德崇(清太祖努爾哈赤十一世孫)出面作證,法醫用科學方法反復比對骨骼結構,驗明死者留下的數件遺物,確證方姥就是漢奸川島芳子。

作者:王開林

1945年8月6日淩晨,兩顆原子彈「小男孩」和「胖子」分別在日本廣島、長崎上空爆炸,又黑又大的蘑菇雲頃刻間吞噬了十多萬人的生命。其後九天,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受到極度震懾,宣佈投降。「東方的瑪塔?哈麗」隨之走向了她的人生末路,被國民政府當作頭號女漢奸,逮捕歸案,關進北平第一監獄。當局對川島芳子禮遇有加,不僅讓她住單間,而且解除手銬,據說這是經北京軍統局特意關照過的。其後,河北省高等法院多次提審這位日本間諜,但她百般狡賴,將自己犯下的罪行推卸得一乾二淨。河北省高等法院掌握的證據相當有限,庭上僅出示了三件物證:第一件是川島芳子身著戎裝的照片,這是她作為日本侵略者的幫兇定國軍司令的確鑿證據;第二件是刻有司令字樣的四方大印;第三件是日本作家村松梢風寫的《男裝麗人》和《滿洲的黎明》兩本小說。法庭按疑罪從有的原則定讞,川島芳子被判處死刑。



據監督行刑的檢察官何承斌回憶:川島芳子是個不怕死的人,她聽說中華民國最高法院核准的處決令已經下達,依舊神色如常,只抱怨了一句法官沒有證據而判她死刑,實在冤枉。另據負責警戒的憲兵少校譚良澤回憶:刑場內有法官、典獄長、行刑的法警、法醫、兩名記者以及監督行刑的9團2營4連的憲兵隊。被帶到刑場中央的川島芳子,由於經常吸食鴉片,注射嗎啡,再加上一年多的牢獄生活,面色臘黃,臉頰浮腫,一頭齊耳短髮,看上去四十多歲。川島芳子態度很沉著。法警按法律程式核對了姓名,驗明瞭正身,向她宣佈了罪狀和死刑判決書。

行刑前,執行官照例詢問川島芳子有何要求,她什麼也不說,連例餐——兩個饅頭,也不想吃,只打算給養父川島浪速寫一封信,這個請求得到執行官的准許。原信用日文寫就,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父親大人:終於三月廿五日的早晨執行了,請告訴青年們永遠不止地祈禱中國之將來,並請到亡父的墓前告訴中國的事情,我亦將于來世為中國效力。

義女芳子

綜合當年北平多家報紙如出一轍的新聞描述,處決豔諜金碧輝(川島芳子)一事弄得頗為神秘,我們不妨看看這則舊聞:「3月25日淩晨,記者們獲悉大名鼎鼎的日軍密探、女漢奸金壁輝執行死刑的確切消息後,即不顧夜間街道的黑暗,急忙趕到關押金壁輝的第一監獄門前集合,準備報導現場情況。這次法庭也採取了出乎常規的行動,為了將處決清朝末裔女子的情況傳播到社會上,特請攝影記者前來拍攝現場情況。三十多名新聞記者趕到第一監獄,在緊緊關閉著的鐵門外等了又等,卻看不出有打開鐵門的任何跡象。不管是推門、敲門,還是叫門,都毫無反應。時間不停地過去,大家十分焦急。到清晨4點左右,監獄長總算是從裡面略略打開了鐵門,但他只允許三十多名記者中的兩名外國記者進去,其他中國記者嚴禁入內。據說這是一個叫吳盛涵的審判官下達的命令。但不像他個人的主意。尷尬的記者還不死心,他們沿著監獄高高的圍牆轉了一圈,企圖找到一個入口,結果只能是徒勞。天亮前,突然聽到從關押川島芳子的牢房附近傳來一聲沉悶的槍聲。天大亮時,第一監獄的大門前,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群,不一會兒,監獄裡出動了約兩百名員警,他們將看熱鬧的人群趕到遠離大門的地方。接近中午時分,大門裡面才有些動靜,監獄又重又厚的大門打開了,從裡面抬出一副擔架,擔架上就是處死的女囚――川島芳子的屍身。由於事先日方請求按日本人的風俗安葬,法院根據這一要求,決定把遺體交給戰前就住北京的日本長老古川大航。古川揭開席子一看,只見她蓬頭散髮,從臉到脖子全是血污和泥土。一代天驕金司令的儀錶已煙消雲散,毫無蹤影。以古川長老為首的兩三個日本人,立刻將事先準備好的白布鋪在地上,把遺體緊緊裹住,再蓋上繡著五顏六色花樣的布。長老簡單地念了幾句經,便將遺體抬到卡車上。下午兩點多鐘,即運往朝陽門外日本人墓地火既然是處決犯有戰爭罪的間諜,官方大可不必這麼掩人耳目,此事弄得越神秘,外界的猜測就越多,這些猜測有的勉強著調,有的相當離譜。一些傳記作家百思不得其解,也屢屢質疑。日本作家渡邊龍策在他撰寫的《女間諜川島芳子》一書中講得比較透徹:報導引起了一連串的疑問。民國政府殺一儆百,把川島芳子當成反面典型,大肆宣傳,甚至將公審的部分實況拍成紀錄片。然而最為關鍵的行刑場面,幹嗎搞得如此神秘?處理得如此草率?為什麼無視國際慣例,連新聞記者都被排拒在現場之外?為什麼只許兩名外國記者進入現場?為什麼將面部等處弄那麼多血污和泥土,以致難於辨認罪犯的真面目?蹊蹺的是,為什麼選擇辨認不清面孔的時間執行死刑?

由於受到冷落、輕慢和戲弄,川島芳子被處決的第二天,北平各家報社聯合刊登了致司法當局的抗議書。這麼一搗騰,川島芳子之死成為了不折不扣的謎案,獄方是否使用了掉包計?此事背後是否另有冤死鬼?一時眾說紛紜,謠諑蜂起。

獄方始料未及,川島芳子的死會導致輿論譁然,北平第一監獄為了糾正大眾的猜疑,避重就輕,讓一位監獄女看守向媒體發表談話,公開川島芳子受刑前的情形:「法警來後,我才知道這件事。我將川島芳子從睡夢中叫醒,她就被帶走了。開始,我並沒有覺察到是執行死刑。我帶她一起出了牢房,當走到女監長廊的盡頭時,只見門口站著兩名男看守在等著她。因為我是女看守,任務就是把她送到這裡,當我剛要返回時,才恍然大悟,想到是要執行死刑。不大工夫就聽到了槍聲。」法院方面也積極配合,讓一位老看守長出面澄清事實,他說:「被叫出來的金壁輝,對死是有充分思想準備的,當最後一線生存的希望斷絕時,她還想穿上她父親送給她的白綢褲子,但沒有得到准許,她也就老實地服從了。”

有意思的是,獄方和法院方面越是努力澄清事實,媒體引導下的大眾就越覺得官方欲蓋彌彰,川島芳子之死必有貓膩。甚至連川島芳子的親哥哥愛新覺羅憲立也不能斷定妹妹究竟是死是活,他的日記中有這樣一段存疑的話:「......芳子處刑後的屍體,如果沒人認領,就會被運送到公共墓地,同許多屍體堆放在一個坑裡埋葬。因為我不希望那樣做,所以托了日本和尚認領屍體,而且必須立即火葬。因此日本和尚領屍後,就立刻火化了。這是事實。這具屍體,是否是芳子的?我還沒有足夠的材料做出判斷。收領屍體的和尚並不認識芳子,即便看見臉面,因為子彈是從頭後部打進,從面部穿出,炸得令人難以分辨。所以很難說究竟是什麼樣的模樣。芳子現在是生是死?我卻無法做出判斷。」既然真相不明,中國老百姓的想像力就迎頭趕上,補其所缺。

1948年愚人節,報紙上突然登出一條有鼻子有眼睛的新聞:「......在行刑前的頭天夜裡,川島芳子的牢房裡進來一個國軍軍官。他在川島芳子耳邊小聲囑咐:處決您的日子就要來臨了,大約是在後天黎明之前。但是請您放心,執行者用的子彈不是實彈,而是空彈。請您一聽到槍聲就立刻倒下。因此3月25日被處死的女漢奸金璧輝業已潛逃,其替死鬼是第一監獄關押的女囚犯劉鳳玲,她母親貪圖十根金條,同意讓身患絕症的女兒去代替川島芳子受刑。事後,劉鳳玲的妹妹發現獄方言而無信,於是將醜聞抖露出來。」這種內幕奇聞可信度幾何?有人疑為故弄玄虛,也有人信以為真。這並不奇怪,中國老百姓差不多天天都過愚人節,報紙新聞到底孰真孰假,孰誠孰欺,真不是那麼容易辨別的。


2006年,長春青年女畫家張鈺主動揭秘,她姥爺段連祥臨終前告訴她,曾在長春市郊外隱居了三十年的方姥就是舉世聞名的豔諜川島芳子。這無疑是一個爆炸性消息。經中日專家合作調查,愛新覺羅德崇(清太祖努爾哈赤十一世孫)出面作證,法醫用科學方法反復比對骨骼結構,驗明死者留下的數件遺物,確證方姥就是漢奸川島芳子。當年,川島芳子被判處死刑,日本人本多松江(川島芳子的家庭女教師,宋美齡留學美國時的同窗)、頭山滿(川島芳子的父執)等人為之多方疏通,直達極峰,蔣介石賣個順水人情並非難事。重病在身的劉鳳玲為換取十根金條養家糊口,自願做了替死鬼。川島芳子偷偷出獄,潛往東北投靠段連祥(此前兩人早已相識,有過通信往來,她認定段連祥值得信賴)。段連祥憑著自己的人脈關係,將川島芳子安置在長春遠郊的一位村長家裡,從此隱居下來,身份嚴格保密。1978年,川島芳子病死。死前她從未受到過任何來自官方的懷疑和驚擾,一個比鐵桶更嚴密的社會組織竟網漏吞舟之魚,這種疏忽太不可思議了。

日本軍方豢養川島芳子,將她訓練成為「帝國諜報之花」,反噬其祖國同胞,可謂大逆不道。日本國內的右翼勢力至今仍對這位二十世紀不可多得的「巾幗英雄」讚譽有加,自然是不懷好意。無論川島芳子有過多麼傳奇的經歷,但她屈身事敵,賣國求榮,劣跡斑斑,罪惡累累,乃是成色十足的漢奸女子,這一蓋棺論定早已板上釘釘,誰也無法更改它。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建國前夕宋慶齡曾為了哪個女人向毛澤東求情?

2015-01-19 18:33:34

核心提示: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期間,宋慶齡與何香凝找到毛澤東、周恩來,特意為陳璧君說情。宋慶齡、何香凝與陳璧君私交很深,念及舊誼,請主席和總理特赦陳璧君。

抗戰勝利後,漢奸逆案成為全國矚目的重案,如何懲處這些賣國求榮、認罪作父的漢奸,成了一道擺在媒體和大眾面前的競猜題。在法庭上,昔日那些趾高氣揚的汪府大員,一個個垂頭喪氣,唯獨陳璧君硬著頭皮,依舊霸氣,她拒不承認自己是漢奸,厲聲質問眾位法官:「日寇侵略,國土淪喪,人民遭殃,這是蔣介石的責任,還是汪先生的責任?若說汪先生賣國,重慶統治下的地區,由不得汪先生去賣;東北、華北、華東淪入日本人之手,還不是蔣委員長拱手相讓的!當初日本人進攻廣東,國府大員聞風而逃,你們何曾盡過守土之責,這難道也是汪先生的責任?南京統治下的地區,是日本人的佔領區,並無寸土是汪先生斷送的,相反只有從敵人手中奪回權利,還有什麼國可賣?汪先生宣導和平運動,赤手收回淪陷區,如今完璧歸還國家,不但無罪,而且有功。……汪精衛投靠日本是漢奸,蔣介石投靠美國英國是不是漢奸?......」此言一出,法庭大嘩。陳璧君被判處無期徒刑,罪名為「通謀敵國,圖謀反抗本國」。當庭宣判時,她大聲抗辯道:「本人有受死的勇氣,而無坐牢的耐性,所以希望法庭改判死刑!”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面接管蘇州,將陳璧君從獅子口江蘇第三監獄移送到公安局看守所。數月後,陳璧君被押解到上海提籃橋監獄,其餘生的最後十年便在此度過。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期間,宋慶齡與何香凝找到毛澤東、周恩來,特意為陳璧君說情。宋慶齡、何香凝與陳璧君私交很深,念及舊誼,請主席和總理特赦陳璧君。

毛澤東同意了這個請求,他說:「陳璧君是個很能幹、也很厲害的女人,可惜她走錯了路。既然宋先生、何先生為陳璧君說情,我看就讓她寫個認罪聲明,人民政府下道特赦令,將她釋放。”

當晚,宋慶齡與何香凝經過一番斟酌,由前者執筆,給陳璧君寫了一封情辭懇切的信:

陳璧君先生大鑒:

我們曾經在國父孫先生身邊相處共事多年,彼此都很瞭解。你是位倔強能幹的女性,我們十分尊重你。對你抗戰勝利後的痛苦處境,一直持同情態度。過去,因為我們與蔣先生領導的政權勢不兩立,不可能為你進言。現在,時代不同了。今天上午,我們晉見共產黨的兩位領袖。他們明確表示,只要陳先生髮個簡短的悔過聲明,馬上恢復你的自由。我們知道你的性格,一定難於接受。能屈能伸大丈夫,懇望你接受我們的意見,好姐妹,殷切期待你早日在上海慶齡寓所,在北京香凝寓所暢敘離別之情。

謹此敬頌大安。



慶齡(執筆)香凝

1949年9月25日夜于北京

陳璧君並未欣領宋慶齡和何香凝的善意,她給宋慶齡、何香凝回信婉拒,大意為:共党要我悔過,無非還是持蔣政權的老觀點,認為我是漢奸。汪先生和我都沒有賣國,真正的賣國賊是蔣介石。這不用我歷數事實,二位先生心中有數,共党心中有數。正由於二位知道我的性格,我願意在監獄裡送走我的最後歲月。衷心感謝你們對我的關心和愛護。

死硬的陳璧君真就把牢底坐穿了。不管你是否認定她是漢奸,但你肯定會對她精心飾演的硬派角色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這樣硬氣的男人尚且不可多得,何況她年老體衰呢。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傅作義起義後曾立志為國民黨當臥底

網友評論(1918)2014.10.30 總第26期 作者:蘭台 《北平無戰事》背後的歷史之二

引言: 眾所周知,《北平無戰事》的大背景是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黨將領傅作義駐守北京。在平津戰役中,傅作義迫于解放軍的壓力,最終在中共的努力下宣佈起義,使古都北京得以和平解放。在《北平無戰事》中傅作義並沒有出場,而是作為大背景從側面表現。那麼北平和平解放前後的傅作義究竟是怎樣的心態呢?其實剛起義後一段時間內,傅實際是立志忍辱負重充當國民黨臥底的。

北平和平解放後傅作義計畫逃離棋差一招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幾天後的1949年2月4日,國民黨政府方面負責聯絡傅作義的國防部長徐永昌記載:「楊慎五處長來,述前幾天宜生電其向外交部要一護照準備出國未果,詢中央對其是否不好。」傅作義為何于已經和平解放後忽向南京政府申領護照出國呢?

原因是在傅與中共達成協議起義之後,為爭取在國民黨政府方面的主動,在國民黨方面的廣播和報紙上大家宣揚此一協定是「他之和平保全北平的功績,並譽之為萬眾生佛」。被中共方面視為收買人心,試圖收集政治資本進行對抗。因此,由毛澤東執筆,寫了一封以林彪羅榮桓名義致傅的公函,也稱通牒。並在解放軍接管北平後的第二天2月1日在《人民日報》頭版發表。其中將傅放在戰犯,因戰敗毫無希望才謀求和談,只能以求自贖的位置上。

這一公函的公開發表對傅作義如晴天霹靂。而向南京國民政府謀求出國正是他對中共發表公函的「氣憤之慨」的反應。徐永昌不明其中原因,表示南京政府對傅「無所謂好不好,先要問何以不向上級報告所以即要出國有是理否」。傅要出國的理由徐未弄明白,然而傅要出走的意思徐則明白了。為此,徐指示楊慎五轉告傅:「莫善於先回綏遠。」徐的這個意見看來被傅接受了。 2月15日,楊慎五見徐,「楊出宜生致彼電,要求留綏飛機勿返京,俾彼有機會離平」。這就是說,傅要求由他掌握一架飛機,伺機逃離北平。

2月22至24日,傅作義、鄧寶珊與顏惠慶、邵力子、章士釗等前往西柏坡。通常的說法是,毛與傅相見愉快,前嫌盡釋。然而,事實上27日邵力子返回南京,翌日徐永昌看望邵,邵「述傅宜生甚苦悶,一則以外間對之多有不諒解;一則以為他若一走固然落得清靜,但就有若干人受苦」。傅的意思是,他若離平,其部屬將失去庇護。總之,傅的實際狀態是「甚苦悶」。

接下來不無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 3月24日傅作義密電楊慎五:「楊慎五可親送徐部長。請派王蔚梧乘機無論如何于明敬日先到綏,以便研究後日如何赴綏,萬勿遲誤,並須絕對秘密。」傅將其逃離北平的時間安排在26日,然而3月26日南京方面卻收到傅這樣一份來電:「楊慎五親轉徐部長......承派機來接,至深感佩。因毛來平,著陸場附近共軍較多,故此間機場已不能降落。以後另找好著陸場,再行請派。」原來,就在3月25日,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由西柏坡遷至北平,並于當日下午在北平西苑機場閱兵。這就是說,毛的忽然到來,並恰恰選擇在機場閱兵,無意中打斷了傅的逃離計畫。

回綏遠策劃綏遠起義期間傅密會國民黨代表向蔣介石表白甘心做臥底

1949年8月底,傅作義回到綏遠,開始佈置綏遠投向中共的綏遠起義。但就是在此過程中,傅作義還暗中面見了飛到綏遠的國民政府特使徐永昌。 9月18日,綏遠起義通電發出。而就在之前的一天9月17日,國民黨特使徐永昌、馬鴻賓一行飛抵包頭,會晤了傅作義。 9月19日是徐在綏遠的最後一天,傅作義特意安排在此一刻向徐最終亮出了全部底牌。徐記載:「九時許宜生來,謂此地不能談話,乃偕過渠處。」此前的談話均在徐處,這一回所以變更地點,因為這將是傅真正的交底。易地之後,傅「秘謂:今日綏軍‘守’力量不夠,‘攻’勢更不濟,‘走’官有二萬眷屬,毫無安置。尤其大部分士兵為綏遠人,一時難於開動。自己一人南去無用,亦複無聊。即使蔣先生叫我指揮別人軍隊,人家對我亦無信心。所以現在必須與共党聯合,以求生存」。

徐永昌前一日提出綏軍西撤並由傅節制西北各軍,被傅拒絕,但傅當時未說明理由,以上關於「守」、「攻」、「走」的結論,就是對徐的解釋。然而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此,而在「與共党聯合,以求生存」。生存的意圖何在,這才是傅的底牌。

接下來傅揭開了這個謎底。他說:「經過一個時期的整理軍隊,以配合人民的支援,假定某一時期中共以兵壓迫時,彼時利用官兵心理卻可打出去。今日對蔣先生須求有效果的途徑,如系維持現狀,絕無生存之理。以聯共求得時間,而以革命求進展,利用合作農場,半年數月間可增至二十萬人。明年三、四月間將為中共最痛苦之時期,其最重要因素仍在經濟,中共絕不能成功。簡言之,領導人物大多數皆是壞人。等等。最後結論,中共可能失敗」,「(渠)要擴展實力,即是將可用幹部放入農村。”

經過上述解釋與交底,最後,傅作義以一段對蔣的感情色彩頗為濃厚的表態剖白了心跡,明確表明自己要忍辱負重當臥底。傅說:「蔣先生權當認錯了人,權當傅某力量投了敵,但最後必要發生一個大報答。蔣先生此時盡可宣傳傅某之罪惡,只要蔣先生知道傅作義的心。此事做下去可能為中共殺害,但並未希望蔣先生為之昭雪。盼望好友之來如此之切,亦並非要好友為之保證,乃是要一二人知道中華民國勝利因素中仍有傅作義一員。傅作義必有轟轟烈烈之功績以報國家,以報蔣先生,不然有死而已。」據徐記載,傅「言下痛哭,且謂不想作了如此錯事,對不起人」。

談話後,傅還向徐遞交了一份上蔣呈文。這是傅作義就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党建等等問題向蔣提交的一份全面的獻策。呈文分為「(中)共可能失敗的條件」、「相持階段之形成」、「我們的做法」三個部分。關於中共可能失敗的條件,傅著重指出中共的幾個弱點:「外交孤立」:「經濟貧困、食糧發生不足」:「軍隊前進太快,後方空虛」。關於相持階段的形成,傅重點建議:「封鎖,疲困經濟」:「轟炸電廠,以擾其人心」:「沿海交互登陸,以分散敵兵力」;同時建議側重宣傳中共「出賣國家民族」。關於「我們的做法」,這是一個重建國民党的意見,核心是「我們應認識我們已經失敗,應重新革命、重新復興」。

直到六十年代傅作義似仍和蔣介石有聯繫

那麼傅作義對徐永昌的較低是否是對國民黨方面的編造,虛與委蛇呢?事實是傅作義確實是按照他對徐永昌交底的佈置去做了。

在傅對徐永昌的交底中,傅將中共最痛苦的時期判定為1950年三四月間,這是指中共難以渡過這年的春荒。而利用合作農場,將幹部放入農村,此即傅之底牌。傅早年擔任綏遠省主席時,欣賞梁漱溟等人的鄉村建設學說,在綏遠推行過教育、生產、武裝三位一體的農村制度,即教、養、衛制度。傅所稱利用合作農場,就是寓兵於農的意思。傅的計畫是,一旦中共遭遇困境,而傅又贏得發展時間,屆時便可「打出去」了。這就是「與共党聯合,以求生存」的意圖。隨著這個計畫的披露,傅向徐亮出了底。

而當年主管綏遠工作的薄一波記載:「傅作義回到北平以後,有一次和我談話,談到綏遠今後的工作,表示今後必須做到兩件事,一是綏遠徹底解放區化,軍隊徹底解放軍化;二是1.8萬名幹部,必須給以安置,最好的辦法是修渠開墾。關於他個人的去處,我告他說,綏遠軍政委員會仍需成立,由他作主任,但這只是一個過渡,暗示將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可以在政府中工作。他表示怕學識不夠,願意多學習,並且說後套有16萬頃地,可耕地為10萬頃,而現耕種面積只4萬頃,如果政策允許的話,他願意在此修水利搞合作農場。我把他的意願報告黨中央,不久,毛主席就在傅的意願的基礎上提名他為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部長。”

從這一記載看,傅作義的「利用合作農場,將幹部放入農村」計畫,他是確實去推行了的。

但傅作義始料未及的是,他之前引以為所有推想的基礎:美蘇很快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並未發生,於是,中共在大陸也並未在1950年三、四月間經歷極大的困難時刻。眼見局勢變化並非如自己預料,傅作義不得不放棄了原計劃。

中共中央書記處政治秘書室主任的師哲晚年披露:「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讓傅作義擔任了水利部部長。約一年後的一天,他找到毛澤東,給毛澤東說,他還有多少電臺,多少枝槍,存在什麼什麼地方。毛澤東說:‘你留著用吧。’他當然不敢‘留著用’。”

也就是說,1950年傅作義的預測完全落空後,他才向中共方面交出了他的最後底牌。

但交出底牌不代表他並不繼續臥底了。

據臺灣學者郭岱君新近披露出來的蔣介石日記顯示,傅作義在1963年還與蔣介石暗中聯繫過,蔣介石在1963年8月9日的日記中寫道:「傅逆作義特以專人帶來其親筆書‘悉貢所能’四字。密告于余,但其並未具名,其字確是真筆,可知匪共內部已至崩潰在即,有不可想像之勢,否則此種投機分子,絕不敢出此也。」此後8月份、9月份、10月、11月蔣在日記中都有提及傅作義,例如說下周討論傅逆之事等等,但之後就不再出現了。

由此可見,被迫不得不起義交出軍隊和地盤的傅作義,實則自起義後,都扮演著一個國民政府在中共方面的臥底角色。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歷史故事、掌故、軼事

Post by editorial »

揭開九一三事件真相:林彪墜機前已被殺死
2015-10-8 07:08
發佈者:從火星來

  本文摘自《“九一三”事件考證》,張聿溫著,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林彪的出逃和256號專機的墜毀,是地地道道的突發事件,無論對於中國還是對於蒙古方面來說,都是出乎意料的。

  當林彪的座機起飛後,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都不知道他的真實意圖和最終去向。周恩來只知道情況有異,問題嚴重,於是下令打開雷達,嚴密監視。


  飛機自北戴河起飛後,開始是向著北京方向飛的,但當14分鐘後飛機緩緩轉彎,然後向西再向北,情況愈發顯得不妙之後,周恩來果斷地向空軍司令部調度室發出命令:“請你們向256號飛機呼叫,希望他們飛回來。就說不論在哪個機場降落,我周恩來都到機場去接。”

  (邵一海:《“聯合艦隊”的覆滅》,春秋出版社1985年版,第291頁)然而256號飛機雖然開著無線電,聽到了地面的呼叫,但就是不肯作任何回答。


  林彪的座機一越出國境,原本已有某種預感的周恩來所最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他氣憤地罵了聲“叛徒”,立即從人民大會堂驅車前往中南海,當面報告了毛澤東。隨後,兩人決定,向全國發佈禁空令:關閉所有機場,所有飛機一律停飛。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周恩來連夜召集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開會,宣佈林彪叛逃事件,主持研究應付各種情況的應急措施。
徹夜未眠的周恩來,親自給全國11個大軍區和29個省、市、自治區主要負責人打電話,通報林彪外逃的情況,要求各地堅決聽從黨中央、毛主席的指揮。出於保密的考慮,周恩來使用的是經過斟酌的語言:“廬山會議第一次全會上第一個講話的那個人,帶著老婆、兒子,坐飛機逃往蒙古人民共和國方向去了!

  你們要聽從黨中央、毛主席的指揮,從現在起,立即進入緊急備戰。”當有的受話人一時反應不過來,還要進一步詢問時,周恩來馬上打斷其話語,著急地反問道:“怎麼,你還不明白嗎?”(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1頁)

  9月13日上午,周恩來召集軍委和總參有關領導開會,分析林彪外逃可能出現的軍事動向,研究內防政變、外防侵略的兵力部署。決定集中3個機械化師、2個坦克師、1個炮兵師、4個警衛師,共10個師的精銳部隊,由北京衛戍區統一指揮。


  京北南口,京東首都機場,京南保定以北,是重點防禦地區;防空降、防機降、防機械化部隊突襲,是主要作戰方式。當晚,各部隊進入了預定作戰區域。

  中南海內加強了警戒,增加了警衛兵力,修築了掩體,架設了機槍和防空武器。毛澤東悄悄搬出了中南海原來的住房,來到人民大會堂118廳暫住。

9月14日上午,外交部專門研究了外交對策。當時作了四種估計:(一)由林彪出面公開發表叛國聲明;(二)由林彪或其他人通過外國廣播或報紙發表談話;(三)林彪及其追隨者暫不露面,也不直接發表談話,由外國通訊社客觀報導林彪已到達某國某地;(四)暫不發表消息,以觀國內動態。

  會議分別討論了在上述情況下的對外交涉和如何表態問題。據說,針對第一種可能,還起草了《政府聲明》的稿子,以備急需。(孫一先:《在大漠那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171頁)

 這一切都說明,毛澤東和周恩來都對林彪的出逃頗感意外,都不知道林彪出逃後會採取什麼樣的舉動,中國所面臨的會是什麼樣的局面,他們作了最壞的打算。

  最先得知256號三叉戟飛機墜毀消息的,是蒙古方面。不過,他們也不知道這是林彪的座機,他們根據飛機失事的殘骸判斷,這是一架中國的軍用飛機。

  頭一周雙方外交部門的交涉,事後看來是戲劇性的。

  9月14日上午8時30分,蒙古外交部副部長額爾敦比列格緊急約見新上任的中國駐蒙古大使許文益,通報說13日淩晨2時左右,在蒙古肯特省貝爾赫礦區以南10公里處,有一架中國的噴氣式飛機失事。


  飛機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飛機,乘員9人,包括1名婦女,不幸全部遇難。他就中國軍用飛機深入蒙古領土提出口頭抗議,希望中國政府就此事作出正式解釋。

  許大使聞訊大吃一驚,他不敢怠慢,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國內,請示如何處理。中午12時50分,駐蒙古使館的特急電報便送到了中國外交部代部長姬鵬飛手上。

  正在主持外交部核心領導小組會議的姬鵬飛看罷大喜,那顆原本極度緊懸的心隨即放了下來,向與會者說了這樣一句話:“機毀人亡,絕妙的下場!”並立即派人把電報送到人民大會堂,報告正在那裡的毛澤東和周恩來。

  大約14時左右,已連續工作50多個小時沒有合眼、剛剛入睡的周恩來被緊急叫醒,首先看到了電報。他頓時異常興奮,連聲說:“啊,摔死了!摔死了!”顧不上換下睡衣,親自拿著電報快步前往118廳報告毛澤東。


  這樣,毛澤東和周恩來在林彪出逃大約36個小時之後,知道了林彪機毀人亡的結局。他們舒了一口氣,因為人一死,此前許多迫在眉睫的擔心也就稍微可以放緩了。

  但他們依然決定,在沒有拿到林彪摔死的確鑿證據,沒有完全弄清事實真相之前,對內對外都要嚴格保密。於是,外交部指示駐蒙古使館繼續就飛機失事原因進行調查和交涉,並把進展情況隨時報告國內。

  9月18日,在林彪出逃5天之後,中共中央發出了第一份通報林彪叛逃的檔。在這份著名的編號為57的檔中,劈頭一段就是:“中共中央正式通知:林彪於1971年9月13日倉皇出逃,狼狽投敵,叛黨叛國,自取滅亡。”

  自此,對“九一三”事件的傳達按照由上而下、先黨內後黨外的順序陸續展開,林彪出逃事件向世人公開了。大約到國慶日前後,國內外就都知道中國發生了驚天動地的事變,林彪和毛澤東決裂,因發動政變不成,出逃中摔死了!

  此後,國內外圍繞林彪座機的墜毀,出現了種種猜測和說法,概括起來有:


  (一)西山遇害說

  此說出自一本1983年在美國出版的英文新書,書名為《TheConspiracyandDeathofLinBiao》,作者Yaomingle。1983年6月,由臺灣時事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譯成中文,書名譯為《林彪的陰謀與死亡》,作者譯為姚明理。


  1983年8月,香港遠東評論出版社也將此書翻譯出版,書名譯為《林彪之死——流產政變幕後秘辛》,作者則譯為姚明樂,並指出按中文諧音“要鳴了”的意思。

  在這本書中,說林彪、葉群是在西山參加了毛澤東精心安排的晚宴後被火箭打死的,在溫都爾汗墜毀的三叉戟飛機是林立果乘坐的,中央文件所公佈的墜機現場的照片出於偽造。

  書中是這樣描繪的:

  林立果當上空司作戰部副部長之後,就刻意發展“上海小組”等秘密組織。有一天,他對周宇馳說,要準備暗殺並推翻毛澤東,要周起草武裝政變計畫,並強調這是他爸爸的意思。


  事隔不久,林彪叫吳法憲去,向吳交了底:“現在主席是決心要我在他之前死,他也要你們全部陪我到八寶山去”,因此必須“使用特別手段”,“迅速行動,控制情勢”,“毛澤東的旗子不必摘下,但他的權力要除掉”。之後,吳法憲獲知林彪已經同黃永勝做過類似的談話,很快也要同李作鵬、邱會作談。

  林彪自己構想的“特別手段”,是與林立果的陰謀並行的另一套“宮廷政變計畫”,葉群和黃、吳、李、邱“一致贊許計畫精妙”。

  計畫的核心是製造中蘇衝突,同時借機殺掉毛澤東。實施辦法一個是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另一個是事先同蘇聯秘密接觸,請蘇聯合作製造戰爭;戰爭爆發,就請毛澤東躲到“玉泉山的工事”自保,然後用毒氣彈把毛殺死,屍體燒成灰燼;達到目的以後,就同蘇聯“從戰爭轉為休戰,敵對轉為結盟”。

  計畫既定,林彪一夥就讓總參謀部的蘇軍情報處物色了一個兩面間諜吳宗漢,讓吳向蘇聯轉達他們的意圖。但是蘇方不相信,認為純屬開玩笑。

  林彪和林立果的暗殺計畫,被周恩來從幾條途徑獲悉,周馬上通報給毛澤東和汪東興,建議即刻結束南方巡視之行,而且在抵達北京之前,要作出如何對付林彪行動的確切的決定。在毛澤東抵達天津的時候,周恩來通知毛,林彪意外地從北戴河回到了北京。


  9月12日晚8時10分,林彪、葉群帶了海鮮和人參等禮物,抵達毛澤東在“玉泉山”的別墅。席間,毛澤東專門打開一瓶明朝的老陳酒招待林彪夫婦。毛先談到南方巡視的經過,以及旅途的愉快,後又談到關於長壽的研究,並和林彪相互夾菜,氣氛親切而熱烈。宴席也有江青、周恩來、康生、汪東興參加。

  晚宴結束,這幾個人提前告辭,主席又挽留林彪、葉群談了20分鐘。晚8時54分,林、葉正式告辭,毛澤東和汪東興目送他們上車。

  晚11時整,毛的別墅內外都聽得見接連兩次巨大的爆炸聲。原來,是林彪的座車以時速15公里駛過別墅外曲折的小路,在拐彎處離路障七至八米處滑停下來。這時,埋伏在附近的8341部隊的爆破小組,看到發射火箭的信號發出來了,隨即扣動扳機,瞬間一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一枚40釐米火箭彈不偏不倚打到汽車後部,接著第二枚火箭彈射向汽車的中部,汽車有好幾部分在火焰裡飛向空中。

  前座的兩個人被炸得粉碎,後座的婦女,腰以上被炸成一堆破布與骨頭,坐在她身邊的男人炸得只剩下半邊臉,但身體尚有部分完好無損。

  這些照片與中央辦公廳公佈給高幹看的照片大不相同,後者是駐蒙古的中國大使館在飛機失事現場拍攝的。不用說,林彪躺在飛機殘骸裡的照片,和葉群、林立果的照片一樣,都是經過改造的。

  當時已到西郊機場的林立果突然之間變得不知所措,周宇馳叫他立即乘三叉戟飛機起飛。林立果問周自己怎麼辦,周說他可以乘直升機逃走,將在約定的地點會合。

  周恩來找黃永勝談話,說林彪已供認了他的秘密活動,將聽候命令,接受審查。黃永勝感到已無回避餘地,林彪屈服了,他只能跟著做。周令黃給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打電話,說他已認罪。

  這幾個人看到已別無選擇,也都俯首認罪。周要吳法憲到空軍指揮所去,向各軍區空軍和指揮中心發佈命令,禁止全國各機場起降任何飛機,並問他是否可以迫使逃走的那架噴氣式飛機下來。吳指示北京空軍司令李際泰,派4架殲7飛機,從楊村機場起飛,去內蒙古追那架三叉戟噴氣機。

  當那架飛機朝中蒙邊境飛去時,周問吳怎麼辦,吳主張將它擊落,周同意,吳就讓李際泰下令靠近邊界地區的3個導彈營發射地空導彈。

  那架飛機進入蒙古領空後,就從雷達螢幕上消失了。據空軍的攻擊效果分析報告認為,第一批導彈已將這架飛機擊中使其受傷,但駕駛技術高明的潘景寅,立即降低高度躲避雷達追蹤。

  256號三叉戟飛機墜毀後,在烏蘭巴托的中國大使館派人到失事地點展開調查。大使館用電報傳回北京外交部呈周總理的秘密報告上,標有“81029號絕密文件”字樣,裡面說墜機的乘客年齡在20至50歲之間。

  大使館努力安排把屍體運回中國,但後來接到一項命令——事實上是毛澤東直接下達的——要把屍體就地埋在墜機地點附近。

  蘇聯和蒙古均派技術人員對已埋葬的屍體進行檢驗,至少有一些蘇聯的驗屍人員不相信林彪是那次墜機而死的乘客之一。

  此說純屬荒誕不經的惡意捏造。(孫一先:《在大漠那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318~325頁)

  (二)導彈擊落說

  此說又分為兩個分支,一個分支是中國擊落說,另一個分支是蘇蒙擊落說。

  所謂被中國擊落,是說毛澤東、周恩來見林彪叛逃,怕他逃往蘇聯後在蘇聯的幫助下打回來,或在外策動、指揮中國內戰,便下令解放軍用地空導彈將林彪的座機擊落了。

  此說在林立果選中的“未婚妻”張甯的書中有過披露。張甯對林彪座機的墜落前後說法是不一致的。她在《張寧:自己寫自己》一書中寫道:“空軍司令吳法憲,12日當夜與周恩來一起監視雷達跟蹤情況,吳法憲與葉群關係密切,怕惹禍上身,主動建議道:‘要不要把它打下來?’周恩來當時是制止的。”

  (張寧:《張寧:自己寫自己》,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頁)但她在《塵劫》(張寧:《塵劫》,香港明報出版社,1997年出版發行)一書中,又借用第二炮兵一位轉業軍人的話說,飛機是被導彈打下來的。這位轉業軍人說:“當年出事時,我在基地當兵,我們接到開炮命令,不知道是什麼目標,以後聽到檔傳達,心裡才明白是林彪座機。”

  張寧問他是不是搞錯了,打的恐怕是周宇馳劫持的飛機。這位轉業軍人笑道:“打直升機哪用導彈?周宇馳的直升機是在北京郊區迫降的,根本沒用開炮。我們導彈發射的方向不是北京。我們用的是新式導彈,彈頭進去反向爆炸,當時打傷了飛機。”(孫一先:《在大漠那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350頁)

  所謂被蘇蒙擊落,是說林彪座機越過中蒙邊界後,由於事出突然,在蘇蒙警戒雷達上出現大飛機回波,蘇蒙方面以為是中國方面入侵的轟炸機,便發射地對空導彈,將其擊落了。

  此說的背景是:當時中蘇、中蒙關係緊張,兩年前即1969年3月,曾發生過珍寶島事件,中蘇兩國邊防部隊在中國東北烏蘇里江上的珍寶島發生過武裝衝突,差點釀成大規模戰爭。有消息說,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甚至揚言要對中國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的威脅”。

而蒙古追隨蘇聯反華,蘇聯在中蒙邊界陳有重兵,林彪座機進入的方向遠端警戒雷達、防空導彈陣地不少,離溫都爾汗不遠的軍用機場還駐有蘇聯的一個航空兵師。

  據林彪座機墜毀現場附近的蒙古老百姓稱,曾聽到一陣“難聽”的“嗡嗡聲”,看到“從西南向北飛過來一架冒著大火的飛機,飛得相當低,在巴圖腦爾布蘇木上空,繞圖門山轉了一圈,順著紮森山谷向西南方向飛行,聲音越來越大,大概不到20分鐘,在蘇布林古盆地墜毀。

  當時沒有聽到大的爆炸聲,只看到現場大火連天”。據此揣測,很可能是林彪座機被蘇蒙導彈擊中而墜毀。

  被導彈擊落的這兩種說法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導彈先將飛機擊傷,然後飛機在試圖迫降時墜毀,而不是被導彈打得淩空爆炸。

  這種導彈擊落說還有一個重要根據:飛機機翼的翼根處,有一個直徑40多釐米的大洞。(孫一先:《在大漠那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頁、第359頁)

  (三)迫降失事說

  此說是墜機現場中方勘察人員、軍內有關專家通過分析而得出的結論。

  此說認為256號飛機的墜毀,是迫降失敗造成的。在漆黑的夜間,在異國不明的土地上,又是在沒有地面組織指揮的情況下迫降,是極其危險的。這一點,林彪座機的飛行員肯定清楚。但飛機之所以要實施迫降,也是萬不得已,原因是油料不夠,已經無法繼續飛行。

  三叉戟飛機加滿油為21噸,9月12日晚從北京西郊機場飛往山海關時,沒有加滿,只加了15噸油。而林彪從山海關倉皇出逃時,由於急促,沒有來得及加油。

  據估算,飛機從山海關機場起飛時,油箱存油12.5噸,從山海關到墜毀地點,共飛行約120分鐘,耗油約10噸左右,這樣,飛機存油量只有2.5噸左右,而這時油箱還有一部分油,因為油泵抽不上來,不能使用。

  這樣,飛機要為避開雷達繼續低空飛行,最多只能飛20多分鐘。儘管墜毀地點離溫都爾汗的簡易機場只有六七十公里,如果到那裡降落的話油量是夠的;但由於機上沒有領航員,地面沒有導航,夜間飛行員很難確定自己的確切位置,加上這是一條生疏航線,飛行員心情緊張——一則因為倉皇出逃,技術方面毫無準備;二則屬於偷越國境,擔心被蘇蒙防空部隊擊落,這諸多因素,決定了飛行員急於夜間迫降求生。

  正是由於地形複雜,心情緊張,機組人員不齊——專機機組原本9人組成:機長、第一副駕駛、第二副駕駛、領航員、通訊員、主管機械師、機械師、特設師和空中女服務員。

  但匆忙登上專機的機組人員只有4人:機長潘景寅和3名機械師——沒有地面導航,迫降動作又沒有做好,結果導致了飛機的失事。失事飛機的機頭方向,是往回飛的方向。

  支持這一說法的還有時任蒙古人民革命党政治局委員的莫羅紮姆茨對記者的披露:“我們最先發現飛機時並非是其正穿越我們的國境,而是它已經飛越了我國領土,它向蘇聯人表示:‘讓我們進入。’但蘇聯人拒絕了。


  我們得知如果此飛機繼續飛行,它將被擊落,這就是飛機當時為什麼會掉頭轉彎。”莫羅紮姆茨說,他是在飛機墜毀幾個月後,在一次與一位資深蘇聯軍官的偶然聊天中獲悉這一資訊的。

  (四)機上搏鬥說

  此說認為飛機的失事,是因為飛機上發生了搏鬥,導致飛機失去控制而墜毀。

  1972年1月英國《新觀察家》駐莫斯科記者報導說,他聽蘇聯人講,蘇聯專家把已經燒焦的林彪屍體整理出來,發現屍體上中了9顆子彈,呈蜂窩形。而在溫都爾汗的墜機現場,也發現了散亂的幾把手槍和多發子彈。

  這位元記者和這家報紙的意思是想證明,機上有人得知林彪要叛黨叛國,於是向林彪開槍,引起混戰和搏鬥,導致飛機失去控制,從而機毀人亡。(孫一先:《在大漠那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頁)

  (五)自殺殉職說

  此說將矛盾的焦點集中在駕駛員潘景寅身上,基於對潘景寅是位優秀的忠誠于祖國的飛行員的分析而成。

  此說認為,潘景寅原先並不知道林彪要往蘇聯跑,他以為林彪要連夜回北京,或者去大連、廣州。作為林彪專機的機長,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技術上講,都是經過嚴格挑選,忠誠可靠的。

  平時,潘景寅當然是絕對服從林彪、葉群、林立果命令的,林彪、葉群、林立果讓他往哪裡飛,他就往哪裡飛,不會打半點折扣。但當林彪、葉群、林立果命令他越過邊界,飛往蒙古、蘇聯的時候,他動搖了。

  他很明白飛出國境意味著什麼,很明白“蘇修”、“蒙修”都是中國的敵人,也很明白叛黨叛國這個罪名的極端嚴重性,那樣不但會葬送他本人的政治生命,還會連累他的家人,使他們一夜之間變成反革命家屬。況且,林彪的叛逃會在國內外引起嚴重後果,給祖國和人民帶來無法預料的災難。

  從黨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出發,受黨教育多年的他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終於決定橫下一條心,不惜和飛機同歸於盡,也要粉碎林彪叛國投敵的罪惡陰謀。於是,他採取了看起來是因油料不夠而迫降逃生,實際上是用自殺殉職來報答党和人民培養教育,用同歸於盡來中止林彪可能給國家帶來巨大災難的壯烈行動。

  此說有鄧小平的一段話作根據。1980年11月15日,鄧小平在接見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總編輯厄爾•費爾談到“九一三”事件時說:“據我個人判斷,飛行員是個好人,因為有同樣一架飛機帶了大量的黨和國家機密材料準備飛到蘇聯去,就是這架飛機的飛行員發現問題後,經過搏鬥,飛機被迫降,但這個飛行員被打死了。”

  按照鄧小平的邏輯和推斷,既然“同樣一架飛機”的飛行員是個好人,可以英勇搏鬥,那麼256號專機上的飛行員也是個好人,也就不排除他採取自殺殉職行動的可能性。

(孫一先:《在大漠那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頁,以及1980年11月24日《人民日報》)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