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備戰急 兩國對決的策略談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美兩國備戰急 兩國對決的策略談

Post by editorial »

【德國《歐亞雜誌》月刊8月號文章】題:“下一場冷戰:中國對抗西方”(作者漢斯•瓦格納)

沃爾夫岡•希恩在《下一場冷戰:中國對抗西方》一書中令人印象深刻地分析了為什麼美國走向沒落,而中國正在崛起:“中國的潛力體現在經濟數字上———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出口和外匯儲備。中國在上述三個領域都位居世界前列。中國的經濟增長率為全球最高,中國是出口世界冠軍,中國還擁有難以想像的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

新老巨頭傲慢相遇
兩個國家為何要挑起戰爭———不管是冷戰還是熱戰?“強大的中國現在遇見了受到削弱的西方。美國自稱世界員警,過去不管何時何地,只要它願意,就會出手干涉,如果需要,它能同時多線作戰。但從近幾年開始,美國已經不再擁有這種無限權力”。
中國擁有大量外匯儲備,而西方身負巨額債務。“這在戰後歷史上還從未出現過:西方諸強同時受到削弱”。
希恩指出,僅美國的債務“就約為16.5萬億美元。債務負擔令美國在多個領域失去行動能力”。

沃爾夫岡•希恩引用英國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的話說:“我們正在經歷西方統治地位的終結。”希恩寫道:“而恰好在這一相對沒落的階段,西方碰上了正在崛起為世界強國的中國,後者由於強大的經濟實力表現得越發自信。”對於這種明顯正在進行的“換位”,作者這樣評論———“新、老‘傲慢’相遇。”

他試圖通過歷史角度進行闡釋:“這是世界史上的經典態勢。每隔幾百年就出現一次。崛起者與沒落者歷史上首次爆發衝突是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雅典和斯巴達之間,最後一次出現在20世紀初的德國和英國之間。兩場衝突均演變成血腥戰爭。前者是伯羅奔尼薩斯戰爭,後者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誰需要一場新冷戰?

中國真的不得不犯同樣的錯誤嗎?自稱“世界員警”的另一方有何反應?到底誰需要一場“新冷戰”?
希恩引用諾貝爾獎得主約瑟夫•施蒂格利茨的話說,“換位”過程不會是順利的過渡。原因很可能在於西方的自我保衛。
希恩表示,戰線貫穿於“中國與西方的領袖美國及其鬥士”之間。在某種程度上衝突已經開始:雙方爭奪日益緊缺的原材料。“試探性接觸”進行得還算“和平”。

希恩明確指出:“不存在簡單的對抗:一邊是善良的西方,另一邊是邪惡的中國。西方並非完全善良。它以民主的名義發動戰爭———被偽裝起來的原材料戰爭。而中國也並非完全邪惡,即便我們西方人很喜歡將這個國家妖魔化,因為它如此不同,如此成功。”
現在是誰在為冷戰做準備?是書名預言的“中國對抗西方”?還是“西方對抗中國”?究竟是誰需要一場冷戰?
作者說:“主要是美國將中國置於它根本不願扮演的角色之中。因為過去幾年,美國在亞洲推行包圍政策,與幾乎所有中國的鄰國建立聯盟和夥伴關係———從日本、東南亞國家到印度。”

中國對此反應緊張。面對美國這種為了自身利益不斷在世界各地干涉他國事務的對手,中國的反應並不令人驚訝。因此遠東地區的事態“螺旋式升級,其終點可能是一場軍事爭端,即一場熱戰”。

歐洲並非冷眼旁觀
希恩批評說,歐洲“冷淡地旁觀這場喧囂”,就好像“遠離家鄉的一切都跟我們無關一樣”,但“最重要的是,我們———主要是德國人———在那裡有生意”。

希恩不主張歐洲人採取軍事行動,而是支援“在該地區展開政治行動”。

或許有人還想向作者解釋“歐洲確實有所行動”。它的行動意義甚至相當明確。歐盟尋求與受到打擊且病殃殃的美國簽署自貿協定。這如果不算信號的話,或許應該是美國為其新策劃的冷戰簽訂的“再保險條約”?若是如此,歐洲將全面參與其中。

希恩在全書最後一章討論了“爭奪世界主導權的鬥爭”。他的觀點還是“中國對抗美國”。這一章主要涉及“擁抱還是壓迫———美國如何與中國打交道”。這本書實際上是新冷戰的首部前線報告。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美兩國備戰急 兩國對決的策略談

Post by editorial »


美學者撰《是誰授權備戰中國》 揭政府、軍隊內鬥

2013-08-09 11:39:22

8月2日,美國《外交雜誌》刊文呼籲美國政府在軍事戰略的制定上要更加審慎,文章認為美國正在實施的“空海一體戰”戰略將會誘發東亞地區更激烈的軍備競賽,並出現不穩定的態勢。

不幸的是,上述警告正在變成現實。“空海一體戰”是美國現行軍事戰略和美軍轉型的目標,經過美國政府近幾年的強勢推進,它促進了美國軍事力量的建設與轉型,卻惡化了亞太地區本就不太穩定的安全環境。

遏華與霸權是“空海一體戰”的核心理念
“空海一體戰”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兩面效果,與其核心理念密切相關。和20世紀80年代針對蘇軍和華約軍隊的“空地一體戰”類似,“空海一體戰”也有著明確的作戰環境與作戰物件,即以西太平洋地區為主戰場,以解放軍為作戰對象。可以說,遏華與霸權是支撐“空海一體戰”理論的核心理念。

根據“空海一體戰”理論設想,美軍要在作戰力量上按照任務編組成網路化、一體化的聯合部隊,在戰場空間上強調在天空、海洋、陸地、太空、網路空間中實施跨域作戰,在作戰行動上要同步實施破壞對手C4ISR系統、摧毀對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平臺和武器系統,從而確保美軍在全球的行動自由以及能夠有效制服強勁對手。

美國政府和軍方在公開場合一再強調,“空海一體戰”理論不針對任何特定地區和國家。這種表態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空海一體戰”理論的研究人員從一開始就將中國視為假想敵。《華盛頓郵報》曾援引奧巴馬政府一名官員的話說,“空海一體戰”的構想是“用新冷戰方式應對中國的重要里程碑”。

在今年3月13日的《外交學者》雜誌上,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客座高級研究員羅瑞•麥迪卡爾夫說得更為透徹,“為塑造中國這個假想敵,美國智庫和軍方絞盡腦汁為解放軍如何打敗美軍展開豐富的設想,然後又拼命想辦法防備這個‘想像中的敵人’”。在這種思維模式下,美軍為了遏制所謂的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設計和發展了“空海一體戰”理論。

“空海一體戰”理論中最核心的關鍵字就是“反介入”和“區域拒止”。美軍創造了這兩個術語,“反介入”是指拖延美軍向某個戰區部署,或者迫使美軍在離衝突地點更遠的距離展開行動,“區域拒止”則是指將美軍的行動限制在某個區域。美軍認為,這兩種能力將極大威脅其向對手所在和所影響區域的力量投送能力。而美軍強調的全球範圍力量投送能力,就是一定要進入能夠威脅到他國的地區,這是典型的霸權思想,這種霸權包括政治霸權與軍事霸權。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高級專員克雷柯夫對“政治霸權”有著透徹的闡釋。他指出,美國當前奉行的實質上是一種“單極”的、由華盛頓“領導”世界的對抗性外交政策,這導致美國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採取“硬遏制”的手段、脅迫性的外交,以及政治、心理和經濟戰,對中國進行全面控制、封鎖和壓制。

在軍事霸權上,二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保持著強大的軍事投送能力,使其能夠在關鍵時刻自由地向戰區部署需要的軍事力量。縱觀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美軍都在追求壓倒對手的絕對優勢。在西太平洋地區可能發生的衝突中,美軍也要如此,但卻感到力不從心。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在《西太平洋的海權》報告中指出,制海權是美國維護西太平洋地區利益的根本,但是中國大力發展的軍事資訊技術、部署的先進導彈和潛艇等打擊力量,對美國的海上艦隊造成了巨大威脅,從而削弱了美國傳統海上力量的優勢。

爭議中前行的“空海一體戰”
作為一種全新的作戰思想,在美國政府和軍方的強力推動下,“空海一體戰”在短短數年內就從構想到形成系統的作戰理論,並逐漸融入美國國防政策和美軍作戰條令。

2009年7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要求美海空軍研究新型聯合作戰理論,即“空海一體戰”理論。次年,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向國會高調推出了《空海一體戰:全新作戰思想的起點》研究報告,第一次完整展示了“空海一體戰”的作戰構想。2011年2月9日,美軍參聯會發佈新版《國家軍事戰略》,宣佈將推行“空海一體戰”、整合海空軍作戰能力,標誌著美軍對“空海一體戰”理論的正式接納。去年1月,美國國防部發佈《聯合作戰介入概念》,指導美軍聯合部隊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完成介入作戰,標誌“空海一體戰”理論進入了美軍聯合作戰條令體系。

其實,“空海一體戰”理論產生以來,因其鮮明的軍事對抗色彩和軍種特色,在美國與盟國之間、美國政府與軍方之間,以及美軍各軍種之間,針對它的質疑和爭議從未停息過。

對於美國的盟國而言,“空海一體戰”理論將其置於“選邊站”的尷尬位置。因為在“空海一體戰”的作戰構想中,駐紮了美軍的亞太盟國基地不僅僅是支援和保障美軍作戰的重要依託,更是抗擊所謂“解放軍‘先發制人’首輪打擊”的前沿陣地。

因此,對這些盟國而言,接受“空海一體戰”理論和美軍在其境內的軍事存在,幾乎就等同於和中國為敵。2012年11月,美國《防務新聞》就曾報導稱,大多數亞太國家不願多談“空海一體戰”。即使是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盟國,也並不積極在這一理論中找尋自己的位置。

在美國政府與軍方之間,對“空海一體戰”的看法也不完全一致。今年6月12日,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伊利亞德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阿米泰•艾佐尼在題為《是誰授權備戰中國》的文章中表示,他在梳理“空海一體戰”理論形成的過程中發現,當奧巴馬在以參議員的身份競選總統時,五角大樓已經啟動了“空海一體戰”理論的研究。

美國在2011年11月宣佈了“重返亞太”的戰略,表面上看美國政府內部對中國的立場已經統一,但事實上,國務院和白宮中仍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應對中國採取溝通與合作的態度,而不是選擇遏制政策。因此,“空海一體戰”理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美國軍方的對華理念,美國政府中有不少人至今對其提出的“威脅”持懷疑態度。

美軍內部對“空海一體戰”也有爭議,但那“都是錢惹的禍”。對美軍來講,“空海一體戰”把戰爭準備的重心,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曠日持久的反遊擊戰和反叛亂作戰調整到了亞太地區的常規戰爭上來,作戰環境由陸戰場轉到了空、海戰場,作戰樣式也由取得強大海空支援的陸戰轉為進行徹底的空海聯合作戰。因此,“空海一體戰”理論體現的是海、空軍的絕對地位,在最初的版本中並沒有陸軍多少事兒。這樣,美國陸軍在未來經費預算的分配上就處於劣勢,面臨裁減的不利局面。


這引起了陸軍將領的極大不滿。2012年3月,時任太平洋總部陸軍司令的法蘭西斯•維辛斯基中將公開對在“空海一體戰”中扮演“被支配者”的角色表達不滿,聲稱“哪怕海洋的重要性占99%,而陸地只占1%,我們仍然不可或缺。”他認為,“空海一體戰”是不折不扣的“軍界歧視”和“搶預算”陰謀。

與此同時,空軍、海軍也在為由誰掌控“空海一體戰”的指揮權而爭執不下。最終,為了平息軍種紛爭,陸軍也被拉進“空海一體戰”中。美軍除了在“空海一體戰”辦公室中吸納陸軍人員之外,還加強了太平洋地區的陸軍兵力,並賦予相應的反介入作戰任務。
近年來,美軍為了貫徹“空海一體戰”理論,在戰略佈局和軍備建設上都採取了一系列大動作。在戰略佈局中,主要包括鞏固聯盟和調整兵力部署兩項內容。

為了鞏固聯盟,美國除了進一步加強傳統的美日、美韓和美菲雙邊軍事同盟外,還有意打造新的聯盟。今年2月4日,美國海空軍與日本航空自衛隊、澳大利亞空軍聯合舉行了代號為“對抗北方-2013”的航空兵部隊聯合演習。美軍第18“侵略者”中隊在演習中扮演的是中國空軍,韓國空軍以特別觀察員的身份參加。對此,有專家提出要警惕在亞洲出現由美國、日本、韓國,以及其他亞太國家共同參與的軍事同盟——亞洲小北約。

在調整兵力部署上,配合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和“空海一體戰”的落實,美軍太平洋總部的兵力進行了自越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的調整。其中,海軍兵力變化最大,按照計畫,美國海軍60%的兵力將部署在亞太地區。今年4月,瀕海戰鬥艦“自由”號開始部署新加波的樟宜海軍基地。軍事分析人士指出,依託以樟宜基地為中心的東南亞基地群,美軍可對中國的戰略物資運輸通道麻六甲海峽實施武力威懾乃至封鎖,從而成為韓國、日本之外的又一個對華軍事施壓方向。

同時,美國海空軍先後將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部署於厚木基地、將V-22“魚鷹”運輸機部署於普天間基地、將F-22“猛禽”戰鬥機部署於沖繩嘉手納基地。美國陸軍也將兵力逐漸由伊拉克和阿富汗轉向亞太地區。

美軍武器裝備的發展也開始與推進“空海一體戰”相適應。其中,有兩項突破性進展最為引人注目。今年5月28日,美國太空新聞網站Space.com透露,自2012年12月11日成功升空後,美空軍X-37B空天飛機已經在太空中悄然運轉了5個月,任務意圖不明,人們推測X-37B將是未來美軍構建“兩小時全球打擊圈”的核心兵器。

另一型裝備是X-47B。今年7月10日,美海軍的X-47B首降航母成功,成為“重新定義海軍航空兵”的“里程碑式事件”,這為實戰化艦載無人飛機的部署打下良好的基礎,美軍認為此類兵器能使航母在第一島鏈外的安全地帶進行“反介入”作戰。

總的來看,美軍對“空海一體戰”的推行較為順利。但很明顯,它給亞太地區帶來的絕不是“福音”。由於有了美國所謂的“承諾”,一些與中國長期存在領土和領海糾紛的國家不再安心於通過和平談判來解決問題,而幻想依靠強力或者依託強權來維護一己私利,近年來,持續升級的南海問題和東海問題就是明證。可以說,美軍在亞太地區將“空海一體戰”落實得越好,對亞太安全環境的威脅就越大。而一旦“空海一體戰”真正爆發,受害的無疑將是整個亞太地區。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美兩國備戰急 兩國對決的策略談

Post by editorial »

奧巴馬收到“分手消息” 美國外交需要“北極星”
2013-08-12 03:40

8月10日是奧巴馬一家開始夏季休假的日子,然而他在假期首日收到的卻是一則“分手”消息。英國《每日電訊報》當日稱,奧巴馬曾經的鐵杆支持者、好萊塢影星馬特•達蒙在接受電視臺採訪時說,在奧巴馬第二任期,“他已與我決裂,(他所做的)很多事我都非常質疑,如無人機襲擊是否合法、美國國家安全局竊聽……他(奧巴馬)真的有很多事需要解釋。”而在美國國際事務評論家弗裡達•吉提斯看來,奧巴馬最需要解釋的是他的外交政策為什麼亂成這樣。

  在題為“奧巴馬的外交政策一團亂麻”的文章中,吉提斯說,奧巴馬政府提出的幾乎所有外交動議全都碰壁,如想細數奧巴馬外交令情況變得更糟的事件,會發現一張長得驚人的清單。文章說,美俄關係已經跌落懸崖,普京被曝光“瞧不起奧巴馬”,美國也不復冷戰之勇,激不起任何敬畏;面對“敘利亞獨裁者”巴沙爾,奧巴馬劃下“不許使用化學武器”的紅線,但當紅線被跨越,什麼卻都沒發生;埃及是奧巴馬外交最大的敗筆,他2009年在開羅向伊斯蘭世界宣講“新開端”,如今,連曾渴望民主的埃及人都鄙視華盛頓;奧巴馬將“重返亞太”作為重大新政,以此應對中國崛起,但中東亂局卻證明,該政策的出臺時機並不成熟;而“棱鏡門”曝光後,從德國到玻利維亞,所有人對美國都怒不可遏。

  吉提斯說,美國的外交災難是期待取悅所有人、行事卻總笨手笨腳導致的結果,“美國到底想在世界上主張什麼,這問題有人能回答嗎?”她說,美國現在到了真正需要“重啟”的時刻,但該重啟的不是美俄關係,而是美國外交的“支點”,“奧巴馬需要花時間琢磨美國到底要主張什麼,目標是什麼,然後用清晰可信的方式解釋它。就算我們不認同他所說的,起碼他能有個北極星,去指引他的政策”。

  “從宣佈反恐戰爭結束就能看出。美國總統對他的國家在國際上究竟扮演什麼角色已無清醒的定位”,在美國出生、在英國工作的評論家達利10日在英國《每日電訊報》撰文稱,華盛頓在外交上的判斷和效率已經不值得信任,西方再也不能依靠美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了。為什麼呢?她舉例說,奧巴馬第二任期的全球戰略基於兩個響亮的誓言:第一,“基地”在逃跑。但現在呢?19個美國駐外使領館因擔心“基地”威脅關閉近一周,“那麼,逃跑的是誰?”第二,美俄關係“已重啟”,但現在呢?奧巴馬因普京庇護斯諾登取消與他的峰會,還說他“像坐在教室後排的無聊孩子”,這麼說“只不過是為了挽救一下被淘氣的俄羅斯總統搞壞了的美國的聲譽”。

  “這是美國外交慘澹的一年”,《以色列今日報》10日說,除個別奧巴馬“死忠”,過去幾周發生的一切令人們無法不承認奧巴馬外交是失敗的。美國已不再是那個被人敬、被人怕的國家,“從埃及到敘利亞,從俄羅斯到中國,美國在每一處都是成功少於受挫”。文章還說,斯諾登事件已證明,美國想讓中俄屈服有多難。埃及政變則說明,美國連讓埃及軍方聽話都做不到。

  美國“真實清晰世界”網站說,當美國政府支持的埃及軍政府殺害穆兄會支持者,人們發現奧巴馬外交正把虛偽變成一門藝術。這樣的美國竟然還存在一個幻想,認為自己可以掌控世界上的一切。而當美國官員無數次對中俄說教,告訴他們該在伊朗、敘利亞和朝鮮問題上做什麼時,卻總是無效。文章說,美國依然是富裕而強大的國家,但沒有能力從微觀層面管理這個世界。可不論哪個党、哪個總統上臺都對此視而不見。於是他們都落入相同的結果:價值觀犧牲了,金錢浪費了,信譽流失了,名聲變差了。

  美國《外交政策》說,奧巴馬政府的外交赤字不僅體現在中俄對他不忌憚,美國與沙特、印度、甚至英國和法國的關係也都是緊張多過於合作。奧巴馬的國際人脈存在驚人缺失,與哪國領導人都不熱絡。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美兩國備戰急 兩國對決的策略談

Post by editorial »

1376960524_40122400.jpg
1376960524_40122400.jpg (190.31 KiB) Viewed 7753 times
1376960524_14236300.jpg
1376960524_14236300.jpg (204.31 KiB) Viewed 7753 times
1376960523_88106500.jpg
1376960523_88106500.jpg (245.66 KiB) Viewed 7753 times
英專家談常萬全訪美:中國不好戰但也不懼戰
2013-08-20 09:04

【導讀】: 19日,就在哈格爾為美國美中印研究所主任丹•斯坦伯克在香港“中美聚焦”網站撰文,提醒美國人要克制“妖魔化中國常萬全舉行的歡迎儀式開始前幾小時,的需求”。...

  19日,就在哈格爾為美國美中印研究所主任丹•斯坦伯克在香港“中美聚焦”網站撰文,提醒美國人要克制“妖魔化中國常萬全舉行的歡迎儀式開始前幾小時,的需求”。

  斯坦伯克說,民調顯示,儘管中國不是美國的盟友,但大部分美國人視中國為友善國家,而一些美國人不這麼看,他們的論調包括“從毒食品到毒玩具,中國龍危險的出口正在傷害甚至殺死美國人”,“中國公司破壞了美國製造業”等,這些可笑說法反映出少數人碎片化的擔心,以及他們共同的需求——妖魔化中國。

  當下,中美關係正是在各自國內各種複雜情緒的共同作用下緩緩地探路。倫敦大學國際政治學者帕多斯對記者說,越是這樣,相互信任對中美兩國而言越顯得珍貴。
他認為中國防長去華盛頓應給美國人更多的信心,那就是中國不想打仗 但也不怕打仗,中國願意幫助美國減輕國際安全重擔,即便不能成為北約式盟友,也可以成為太平洋地區的互助夥伴。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亞洲問題學者李明江19日對記者表示,此次中美防長會面意義重大,“習奧莊園會晤”時的重點之一就是要加強中美兩軍的交流,除中美共同關心的亞太地區的安全問題外,朝核問題、東海、南海等地區熱點問題甚至對台軍售、網路安全等敏感議題此次防長會晤都會涉及。

  李明江表示,所有中美雙方談論的議題都有助於減少戰略互疑。他認為,美方一直敦促中方增加軍事透明度,中國會在“感覺到舒適”的前提下回應美方的疑慮;而中國方面也需要美方解釋在菲律賓等國增加軍事輪換、軍事演習的目的。
李明江稱,“地區熱點問題反映了中美在安全領域的結構性矛盾,雙方會在一定程度上回應對方的關切”,“未來中美關係的關鍵在於雙方能不能就爭議問題達成共識,互相瞭解並遵守對方在地區安全方面的‘紅線’。”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美兩國備戰急 兩國對決的策略談

Post by editorial »

常萬全在美強調:勿幻想中國拿核心利益做交易

華盛頓8月19日電 (記者 吳慶才 德永健)正在美國訪問的中國國防部長常萬全19日在華盛頓表示,希望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不要針對中國,並且能給太平洋地區帶來“太平”。他同時強調,中國始終是亞太和平穩定的堅定維護者,但是,任何人都不用幻想中方會拿核心利益作交易。

常萬全當日在與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會談後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兩次被問及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相關問題。
在回答美國記者提問時,常萬全引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話說:“太平洋足夠大,可以容納中國和美國”,中國歡迎美國在亞太發揮建設性的作用。

常萬全指出,美國關於亞太再平衡,是考慮到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但是,現在,亞太各國已注意到,美軍在亞太再平衡方面,也凸顯了軍事方面的存在,包括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加強和同盟國的一些軍演和合作等。另外,最近一段時期,美軍在亞太地區的軍演頻率和強度不斷加大,從一定程度上使亞太地區的局勢進一步複雜化。

“我們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希望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不要針對中國並對中國進行‘弱化’。”常萬全站在哈格爾身邊說:“中國的發展不僅對中國有利,對亞太地區有利,對美國同樣有利。我們和美國及其它亞洲國家共同生活在太平洋地區,大家的夙願是需要太平,我們希望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能給太平洋地區帶來太平。”

常萬全補充說:“不過,我們也注意到,這種平衡應注意方方面面、各個國家的平衡。再平衡的要旨在於‘平衡’,如果出現失衡將事與願違。”

在回答中方記者提問時,常萬全進一步談了自己的五點看法。他表示,當前亞太形勢總體上是穩定的,但是也存在一些熱點、敏感問題。有的熱點問題越來越熱,有的敏感問題越來越敏感,如果處理不好可能對整個亞太地區安全形勢乃至整個國際形勢造成很大的衝擊。

“中國人民一向愛好和平,中方始終是亞太和平穩定的堅定維護者,始終堅持通過對話談判解決有關爭端。”但是,常萬全話鋒一轉,提高聲調說:“任何人不用幻想中方會拿核心利益作交易,不用低估我們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決心和意志。”
常萬全還指出,亞太是我們的共同家園。國家不分大小,無論強弱,都應該為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做出積極的、建設性的努力。“任何搬弄是非、蓄意挑釁,或者為一己之利,肆意妄為,使局勢複雜化、擴大化的行為,都是不負責任的,也是不會有好的結果的。”
“太平洋的要義在‘太平’,再平衡的關鍵在於‘平衡’。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平衡地區各國的安全關切,是任何國家進行戰略調整都需要認真考慮的。”常萬全說。

最後,常萬全還指出,亞太是中美利益交織最密集,互動最頻繁的地區。中美兩國在亞太地區的合作空間很大,合作潛力也很大。中國軍隊願意與美軍一道加強溝通、協調與合作,為促進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繁榮,發揮更大的作用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美兩國備戰急 兩國對決的策略談

Post by editorial »

軍報:別總喊解放軍缺乏實戰 小心誤導決策

[提要]  缺乏實戰經驗是解放軍面臨的客觀現實,但實戰並不是提高戰鬥力的唯一途徑。總有人說缺乏實戰經驗是制約部隊戰鬥力生成的重要因素,是制約變革、影響打贏的重要障礙。這種說法言過其實,既不可取、也不科學,輕則影響士氣、消解信心,重則迷惑思想、誤導決策。

在我軍加速推進軍事變革的過程中,總有人說缺乏實戰經驗是制約部隊戰鬥力生成的重要因素,是制約變革、影響打贏的重要障礙,遺憾無奈之情溢於言表。筆者認為,這種說法言過其實,既不可取、也不科學,輕則影響士氣、消解信心,重則迷惑思想、誤導決策。
  應該說,缺乏實戰經驗是我軍面臨的客觀現實,但實戰並不是提高戰鬥力的唯一途徑,甚至可以說並不是重要因素,有實戰經驗也未必能促進戰鬥力生成提高。在戰爭史上,實戰與戰鬥力提升並無必然的聯繫,如果說有實戰經驗的軍隊戰鬥力一定會強,則是不成立的,反之亦然。

  海灣戰爭時,伊拉克剛剛結束8年的兩伊戰爭,隨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閃擊科威特,實戰經驗不可謂不豐富,而同一時期的美國,已經16年沒有打大仗了,除了少部分特種部隊和空軍外,大部分軍隊都沒有實戰經驗,但伊拉克的實戰經驗並沒有給其帶來勝利。一戰前,英國殖民戰爭不斷,但等到一戰與德軍對決時,戰爭初期同樣節節敗退。在今天,我們周邊有些國家在二戰之後沒有打過一場戰爭,和平的時間較之我軍也更長,難道這些國家的軍隊就不堪一擊嗎?人們會這麼想嗎?

  我們所說的缺乏實戰經驗更多的是與美軍相比。美軍近二十年來打過大大小小的十幾場戰爭,每一次的勝利都使世人進一步強化對其“頭號軍事強國”的認知,其軍事實力在不斷勝利中被強化,甚至被“神化”。但要看到,美軍近年打過的所有戰爭,幾乎都是非對稱戰爭,雙方的實力不可同日而語,弱國、小國不過是美軍檢驗新理論、新戰法、新裝備、新武器的試驗場罷了。美軍“可怕”之處,並不是實戰經驗多,而是其超前的理論研究、較快的科技創新、先進的武器裝備、順暢的指揮體制和強烈的憂患意識,這才是美軍打贏的根本原因,也是戰鬥力生成的根本途徑,對此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美兩國備戰急 兩國對決的策略談

Post by editorial »

外媒:若中國打算成為美國的小夥伴就不會被遏制
2013-8-23 09:06

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網站8月22日文章,原題:中國想要和平崛起,那又怎樣?

  筆者曾撰文批評美國一味稱無意遏制中國,試圖說服北京。北京現在不信,今後也不會。而且華盛頓做出的保證毫無用處,除非首先定義中國及其地區目標是什麼。

  例如,筆者不懷疑,如果北京的目標是成為美國的小夥伴,支持由美國領導的當前地區秩序,那麼美國不會遏制中國。不過,如果中國的目標是管轄加利福尼亞州,那麼結果就不一樣了。美國有關遏制的保證沒有任何具體參照,只是一種口頭方式,用以避免進行旨在防止美中衝突的那種嚴肅戰略討論。

  實際上,中國也有同樣的問題。北京在不停地向所有人保證,中國尋求和平崛起(和發展)。筆者不懷疑中國的誠意。目前並無證據顯示,中國領導人熱衷暴力。因此,只要他們在追求目標時能“不戰而勝”,我們就不應認為北京的崛起將導致武裝衝突。

  問題是,中國崛起幾乎肯定會遭到其鄰國和美國的抗拒,因為資源有限但國家的欲望無窮。所以北京的崛起必然以損害別國的地位、尊榮、權力等為代價。

  最能說明這一點的就是中國與鄰國的領土爭端。中國和菲律賓都想要黃岩島,但只能有一個國家勝出。
  在領土爭端和其他方面,如果每個國家都默許中國拿走雙方有爭議的,那麼北京確實可能和平崛起。但更可能的情況是,其他國家堅決抵制。那樣一來,中國將不得不權衡。因此,在不同的突發事件中,中國做何選擇就顯得至關重要。

  如果參照其他大國的歷史,中國或許願意使用恫嚇手段或訴諸武力,來實現主要目標。比如,19世紀,美國想成為西半球的霸主,而不與任何歐洲列強打仗。因此,當拿破崙提出以出奇低的價格出售路易斯安那時,連像湯瑪斯•傑弗遜這樣反擴張的總統都一口答應。同樣,當英國為德國而被迫放棄在西部的殖民地時,美國發現沒有理由攻擊撤退的英國。但當西班牙自私地守住西部僅剩的幾處殖民地不放時,美國最終覺得要用戰爭強力驅趕馬德里。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美兩國備戰急 兩國對決的策略談

Post by editorial »

國際教授:美軍現在想擊退解放軍無需受太大損失
2013-8-22 11:02 

摘要: 只要美軍的保護措施得當,解放軍就無法對美國的軍事資產發動先發制人打擊,也就無法摧毀“海空一體戰”,因而中國不太可能這樣嘗試。值得注意的是,“海空戰”有越來越高的升級模式,解放軍有多重機會選擇在某個級別退出...

  悉尼大學國際安全研究中心兼職副教授、華盛頓哈德遜研究所客座高級學者李•約翰博士8月21日文章稱,在中國“反介入”戰略與美國“空海戰”的對抗中,如果中國的“反介入”能力經過初次交戰後,基本上保持完好無損。

  而此時中國內陸的目標已然遭到攻擊,那麼北京在政治上就別無選擇,只能推動解放軍升級戰爭,從而全面啟動“反介入”或其他能力,讓美國部隊付出高昂的代價。如果中國擊沉了美國的一艘航母,或者嚴重破壞了美國的一個航母戰鬥群,那時美國就會重新考慮是否仍有必要擔保臺北或東京的安全了。
  
  1995年至1996年,因臺灣前領導人李登輝在競選時支持台獨立場,為此大陸在臺灣海峽舉行了一系列軍事演習進行恐嚇,時任美國總統的比爾•克林頓派遣了“獨立號”航母和3艘補給艦開赴該地區。由於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連一個美國航母戰鬥群也贏不了,只好被迫後撤,第三次台海危機就此結束。
  
  美國一個航母戰鬥群所配備的火力比一個中等國家還多。美國擁有11個航母戰鬥群,其中僅有5艘部署在太平洋。不過,中國大陸當年的撤退只不過是軍事競爭的開始,而遠非結束。

  1990年至1991年,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美國憑藉先進的、資訊化的武器一舉擊敗了薩達姆•侯賽因的軍隊,北京對此感到難以置信。第三次台海危機更是讓北京感到發展軍事已是迫在眉睫,數百萬中國士兵配備的還是冷戰時期的武器,憑此來對付美國一流的技術,沒有任何勝出的機會。

   在接下來的20年時間裡,北京計畫打造被廣泛稱為非對稱“反介入/區域拒止”的戰略。該戰略利用陸、海、空、網路、空間軍事設施和技術,憑藉潛艇、先進水雷、反艦武器等來打擊美國航母戰鬥群,阻止其進入任何戰鬥區域或地緣政治區域。

  中國還試圖利用網路技術和空間技術來擾亂或破壞資訊化的美國部隊,摧毀給予美軍重大戰略優勢的“耳目”。中國的最終戰略並非要全面贏得戰爭,而且要對美國的航母戰鬥群造成嚴重打擊。
  
  中國的戰略讓人不安。美國壓倒性戰術優勢可能會面臨威脅,作為回應美國建立“海空一體戰”作戰原則。據五角大樓稱,面臨著先進武器系統(由中國掌握)的挑戰,“海空一體戰”的目的就是確保美國具備擊敗侵略、維持優勢的能力。

  “海空戰”作戰原則包括,深入中國領土,摧毀其先進導彈、命令控制系統,並破壞其他偵察或情報收集平臺,以防中國實行“反介入”戰略。之所以稱之為“海空一體戰”,是因為該戰略需要利用美國戰機、戰艦、衛星、資訊能力、潛艇、導彈等武器系統,來保存美國的優勢,並“挫敗對手的作戰網路”。
  
  也有人批評“海空一體戰”——包括來自美國國防建設部門的批評——因為這個戰略會讓危機進一步擴大化。也就是說,如果施行“海空一體戰”戰略,會讓北京別無選擇,只有通過任何方式來升級軍事行動,加以報復。

  一些可信的分析家甚至認為,“海空戰”可以確認的後果就是導致無節制的戰爭,甚至可能觸發美中兩國的核戰爭。
  “海空一體戰”概念的初衷,在於瓦解中國對“第一島鏈”(起於俄羅斯北方四島,依次至日本、臺灣、菲律賓北部、婆羅洲、馬拉西亞)採取重大的、高強度的軍事行動。值得注意的是,“海空戰一體”正是為制衡中國的“反介入”能力而設計。

  “海空一體戰”的反對者認為,“海空一體戰”要想取得成功,美國必須對中國境內的陸基目標進行大規模的搶先打擊,而這是高度的挑釁行為。因為中國已用20餘年的時間打造出“反介入”能力,如果美國不發動搶先打擊,“海空一體戰”就會失去意義。
  
  如果是這樣,將帶來雙重的問題。首先,美國搶先打擊中國領土令其無法接受,那麼北京除了擴大衝突以外別無選擇,即便那時美國只是在該地區拉拉槍栓,也會讓中國做出讓戰爭升級的選擇。

  目前,美國正試圖改善同中國的軍事關係,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希望採取方法和手段,避免任何讓衝突升級的事件發生。“海空一體戰”可能正好達到完全相反的效果。
  
  其次,如果“海空一體戰”成為美國在該地區與中國作戰的主要原則,那麼一旦事情越來越糟糕,解放軍只能採取搶先打擊措施來攻擊美國的軍事資產。因為如果解放軍失去了“反介入”能力,就將會失去勝利(例如對美國軍事資產造成摧毀性打擊)的唯一希望,從而讓美國掌控全域。
  
  “海空一體戰”的支持者認為,首先的回應是,如果中國的“反介入”能力無可爭辯,並將最終拒止美國進入,那麼第一島鏈就會變成艾爾布瑞吉•科爾比(“海空戰”主要宣導者)所稱的“戰略自由開火區”或“無人島”。

  既然北京意欲將美軍阻止在第一島鏈戰場之外,那麼北京就會成就最終的優勢,這正是中國所希望的。萬一在東海地區發生高強度衝突,沒有美國介入就意味著美國對臺灣、日本、韓國所做的安全承諾即將結束。東京、臺北、首爾隨後就會重組武裝,更有可能會用上核武器,這樣的結局才是美國最意想不到的後果。
  
  關於中國威懾的問題,主張“海空戰”的人認為,一旦該作戰原則取得成功,就能顯著削弱解放軍與美軍開戰的能力,從而令其無力認真考慮針對美國擴大軍事行動。即便解放軍試圖蠻幹,也很快就能發覺升級衝突是得不償失。

  進一步說,只要美軍的保護措施得當,解放軍就無法對美國的軍事資產發動先發制人打擊,也就無法摧毀“海空一體戰”,因而中國不太可能這樣嘗試。值得注意的是,“海空戰”有越來越高的升級模式,解放軍有多重機會選擇在某個級別退出。
  
  從這層意義上說,“海空戰”的支持者認為,那些警告戰爭的結果必然會升級到核戰級別的人,完全是沒有理解“海空戰”的靈活性。“海空戰”不是一個“要麼全勝,要麼完敗”的作戰原則,而是每當敵方採取一步戰爭升級措施,其都有一步維護美國行動自由的應對舉措。

  此外,“海空戰”的支持者還認為,如果美國拒絕打造這樣一個化解中國侵略的能力,那麼解放軍更會在第一島鏈毫無顧忌地為所欲為。
  
  約翰博士認為,如果解放軍確信美國會在每一步升級步驟中從容贏得勝利,那麼他們就不太可能觸發升級措施。美國應該在每一步升級步驟中,謹慎地選擇所要打擊的目標。例如,不能一開始就瞄準解放軍主要的命令控制平臺或高級領導,否則就會超出需要,將衝突一下子升高好幾個級別。
  
  不過,如果中國的“反介入”能力經過初次交戰後,基本上保持完好無損,而此時中國內陸的物理目標已然遭到攻擊,那麼北京在政治上就別無選擇,只能推動解放軍升級戰爭,從而全面啟動“反介入”或其他能力,讓美國部隊付出高昂的代價。

  如果中國擊沉了美國的一艘航母,或者嚴重破壞了美國的一個航母戰鬥群,那時美國就會重新考慮是否仍有必要擔保臺北或東京的安全了。
  
  目前,美國海軍若要在東亞或東南亞擊退解放軍,無需遭受什麼不可接受的損失。不過,“海空戰”將來要應對的情況,與目前的形勢可謂大不相同。對於美中雙方來說,一旦開戰,都會遭到巨大損失,特別是中國。不過,在過去這個邏輯沒能成功地阻止無數次重大戰爭,意料之外的升級或失算常常帶來血腥的悲劇。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美兩國備戰急 兩國對決的策略談

Post by editorial »

美國《洛杉磯時報》:不可想像的中美之戰
2013年08月27日 04:30 

  美國《洛杉磯時報》8月26日文章,原題:美國、中國和一場不可想像的戰爭

 正如核末日恐懼之于蘇美戰爭,經濟末日的幽靈也使中美戰爭不可想像。果真如此?其實,就像人們預期的那樣,中美兩國的軍事規劃者都在仔細思考如何贏得此類衝突。問題是,精心設計的計畫或將導致原本不可想像的敵意變得不那麼確定,使兩個無論如何也應避免戰爭的大國陷入戰爭。

  如中國的軍事論著所言,鑒於曾在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對兩艘美國航母束手無策,中國人民解放軍斷定,避免再次蒙羞的最佳方式是在遭受打擊前先對美軍發起攻擊。儘管並不尋求戰爭,中國尤其擔心陷入美國整體軍事實力必將占優的長期戰爭。因此,他們正在籌畫各種方案並部署軍力,以求儘早儘快地拿下美國的航母、空軍基地、指揮和控制網路以及衛星。

  如今,中國已具備該計畫所需的經濟和技術實力,這也是中國國防的頭等大事。中國軍方正部署大量導彈(包括“航母殺手”)、難以被發現的潛艇、跟蹤並瞄準美軍的遠端探測器、反衛星武器、協同攻擊的數位化網路以及擊潰美國網路的網路武器等。當美國國防部去年宣佈“轉向亞洲”計畫時,就已表明挫敗(中國)此類軍事能力是美軍主要目標之一。五角大樓的戰略家已提出新構想(即所謂“空海戰”),在相關軍事設施尚未啟動之前就致其癱瘓。正如中國的戰爭計畫一樣,該構想也意在幾乎毫無預兆的情況下發起迅猛攻擊。

  在中美如此相互盤算的情況下,未能搶在對手之前發起攻擊的代價就是失敗。雙方都知道對方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因此當戰爭似乎即將來臨時,都會更加迫切地採取先發制人行動。考慮到後發制人的不利後果,這種螺旋式上升的邏輯將使對抗演變為災難。

  只有火花才能引燃衝突。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兩國領導人都將緩和緊張且不會下令先發制人,但一旦危機加劇,不難想像相關保護機制或將失靈。有數個可能導致兩國攤牌的摩擦源頭,在這些狀況下,一次事件或錯誤都有可能使避免衝突的邏輯轉化為避免失敗的邏輯。

  一旦發生危機,當中國軍方領導人向其政治領導人建議,美軍已對開戰準備就緒——按照獲批的計畫——中國唯一避免失敗的機會是先發制人,北京會說“不”?同樣,如果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太平洋艦隊司令向總統建議,中國正準備先發制人,除非美軍迅速行動——也根據類似計畫——華盛頓將會冒因等待而喪失航母、空軍基地、人員和可信度的風險?

  發生此類事件的可能性不大,但並非完全不可能。儘管緊迫事務充斥美中之間的議事日程,但必須尋機改善能化解危機和避免軍事誤算的程式和管道,以防不可想像演化為不可避免。鑒於事關重大,絕不能允許戰勝對方的計畫增加戰爭的可能性。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中美兩國備戰急 兩國對決的策略談

Post by editorial »

美媒:即便美決定遏制中國 亞洲各國也無意支持
2013-08-26 11:10:10

伴隨著“亞洲再平衡”戰略的實施,美國對介入亞洲事務表現出更積極的姿態,其中不少動作與中國利益直接相關。美國《外交政策》雜誌8月23日文章稱,奧巴馬政府的這項外交戰略被眾多中國軍界官員及評論員“誤讀”。事實上,美國並無遏制中國之意,亞洲各國更無意建立“亞洲北約”來支持美國。

文章稱,對於中國官員此前在《外交學者》雜誌撰文時表達出的對美國亞洲戰略或隱晦或直白的懷疑感到“驚訝”,因為“美國目前並未試圖遏制中國”。

文章分析稱,首先,儘管中國在“反介入與區域封鎖”能力與軍事實力展示中的快速發展可能確實讓美軍感到頭疼,但美國 “再平衡”戰略的真正意圖為在亞洲區域內增強外交、經濟、軍事資源方面努力,並擴大其在上述方面的區域利益以達到“收支平衡”。
其次,中美雙方領導人都意識到如果美國試圖遏制中國,將直接損害中美兩國間極其重要的互惠關係。

在經濟貿易方面,“再平衡”戰略的實施並未造成中美雙邊貿易的緊張局勢,反而見證了兩國貿易總額在2013年上半年達到5.6%的增長,堅定了中美雙方領導人繼續努力、擱置爭議擴大合作以爭取區域、全球利益的決心。而在軍事領域,自美對外宣佈其“再平衡”戰略以來,兩國軍方保持熱線溝通,並建立起用以討論戰略衝突議題的戰略安全對話。

與此同時,對中國崛起的影響有著“切身體會”的亞洲鄰國們儘管支援美國在亞洲區域內施加更大的外交、經濟以及軍事影響力,但其目的在於“抵消”,而非“遏制”。報導稱,中國是包括美國盟友日本、韓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在內的亞洲所有國家的主要貿易市場,因此它們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就是在中美對立後“選擇陣營”、影響區域繁榮與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結構。

報導最後稱,“幸好‘遏制中國’並非美國的目的”。因為即使美國決定遏制中國,亞洲各國也將不會心甘情願地幫助其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而少了這些對“亞洲北約”並不感冒的盟友(如韓國、日本)支持,美國也將缺乏實施軍事遏制政策的必要前線。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