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派錢無問題 但應賠償市民損失 (Page 2)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政府不派錢無問題 但應賠償市民損失 (Page 2)

Post by editorial »

派錢是社會補償

政府派錢,澳門年年派且愈派愈多;現金、公積金注資、政府盈餘分紅等,名堂多多,未計養老金、醫療券,加加埋埋每年已經兩萬幾。

近幾年港澳物價、房價飛漲,打句問句都是拜個人遊所賜,受惠的是餐飲、零售業,但生活素質就全民受累,所謂旅遊興旺,骨子裏是全民付出。面對此情此景,澳門政府反而坦然,反正稅收增多,便直接拿來派錢,也不以民間稱之「掩口費」為忤。掩口費的意義,除了讓民間反對聲音變小,更是對全民生活素質受累的補償。

個人遊來得多,舖頭都是名店、金行、錶舖、藥房等;就是茶餐廳,也隨時分遊客、本地兩種餐牌,特區這種小地方,通脹不怪零售寡頭壟斷,遊客消費、奢侈品消費熾盛;物價推高舖租,舖租又推高物價的惡性循環不斷,反而憂心派錢會帶動通脹。

派錢這碼事,可以有三種概念,其一是社會補償,把個別行業的高稅得,不視作純粹的個別成就所得,而是其他社會階層有所付出而達致的結果,派錢是回饋,本該人人有份,澳門政府似乎如是看。其二是社會資源,由政府來分配,錢可以派,但要派給有需要的人,是有能者承擔,貧困者受資助。其三是單純稅務,只作退稅其實也是派錢,不過只派給有能力繳稅的人,沒能力者、有受損者沒半點受惠,不過把繳稅階層獨立於社會之外,無視其成功實際建基於其他社會階層的付出。

第三種只是財政概念,第一、二種牽涉政治理念,財政預算是政治工作,還是一種單純的會計出納工作,派不派錢最終反映財爺對財政預算的認知。

徐傑昌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政府不派錢無問題 但應賠償市民損失 (Page 2)

Post by editorial »

30億低收入津貼惠71萬人

重扶貧輕中產 經常開支料增200億



特首梁振英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重點放於扶貧、安老及青年事務,今次各項措施,加上下月預算案的措施,預料會令下個財政年度增加200億元經常開支,其中30億元用以落實「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逾20萬個受助家庭共71萬人每月可獲300元至數千元津貼不等,新移民更「一到」即可申請。

但報告沒有具體政策令中產受惠,梁解釋,支援基層給予補貼,對中產應是發展社會環境、提高生活質素,推動經濟發展,令中產有向上流動的能力,他又笑言,若空氣質素改善,中產也可受惠。梁並說目前沒加稅計劃。

沒居港年期限制 新移民可申

比較曾蔭權、梁振英兩任特首,梁在兩次施政報告推出的措施,已令政府經常開支增加400多億元;而曾蔭權在位7年多,若將每年額外經常開支簡單加上,則約765億元。而政府經常開支已由2006/07年度近1900億元,攀升至上個年度近3000億元(見上圖)。

梁振英承認今次開支「比較大手筆」,但強調有信心可負擔得來,被問到今次儼如「開倉派米」,是否以福利政策「買民望」,他強調公帑用在有需要者身上,沒為全港市民派錢,否則用的公帑更多,「如果為了政治目的而做,可能或會撈到更多掌聲番」。

梁認大手筆 否認買民望

《2014年施政報告》重點之一,是落實醞釀多時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下,家庭月入低於月入中位數五成(貧窮線)的住戶,若最少有一名成員工作達144小時或208小時,每月可領600元或1000元基本津貼,每名子女每月額外有800元;假若一個四口貧窮戶,夫婦其中一人每月工作208小時,育有兩名子女,即可獲2600元的總津貼額(見下圖)。

同時,收入高於入息中位數五成、低於六成者,亦可獲半額津貼,而二人無子女家庭亦可申請,意味在職貧窮戶最少有300元。預料新措施每年逾20萬戶、共71萬人受惠。

消息指出,新措施旨在協助低收入家庭及鼓勵就業,並設入息及資產審查,大致沿用申請公屋的資產限額,自住物業不會納入計算。而領取低收入津貼住戶不得再以家庭單位申請交通津貼,但可保留個人申領資格,交津金額亦會納入新津貼的入息審查計算。

設工時入息審查 不擔心小家庭濫用

據知政府在工時、入息及資產審查下,不擔心二人無子女家庭的申請資格會被濫用,又認為所訂之基本津貼金額不高,但難以評估津貼對僱主在調整薪酬時的考慮及影響。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表示,新津貼不設居港年期限制,達鼓勵新移民就業作用,但認同報告對中產墨不多,不但沒提及房屋、樓價及稅制等,而他們關注的醫療、教育政策也重於扶助弱勢,加上未有具體建議如何發展新興產業,難改善中產悶局。

開支趨增 專家憂損營商低稅優勢

泛民、建制等政黨歡迎「低津」安排,但批評報告漠視中產需要,憂慮經常開支大增,會加重港府財政負擔,最終會導致加稅。自由黨、經民聯要求政府在下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為中產人士提供稅務優惠。

匯豐銀行亞太區策略及經濟顧問梁兆基說,政府經常開支增長有上升趨勢。他同意應增加資源改善市民生活,但同時關注政府資源能否支撐得到,指隨人口老化,經濟動力將沒有以前那麼快,意味政府有可能要動用財政儲備,政府若出現入不敷支,或影響評級,影響營商環境。他說,政府本可開源加稅,但香港最吸引的營商環境便是低稅制,故政府要交代如何促進經濟發展,增加收入,以支撐社會開支。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政府不派錢無問題 但應賠償市民損失 (Page 2)

Post by editorial »

ga__31ga501.jpg
ga__31ga501.jpg (211.16 KiB) Viewed 7825 times
派飯基層成本10年近兩倍

食物銀行嘆食材價格升勢難阻



農曆大年初一,不少市民都祈求新一年賺個「盤滿缽滿」;支援基層開飯的食物銀行一樣希望糧倉「常滿」。本港首間食物銀行「眾膳坊」成立10年,見證需援助基層家庭每餐食品價格的變化,成立時援助基層開飯,每人每餐只要3.3元,但至去年升至9.52元,增幅近兩倍。開一罐豆豉鯪魚,2007年時只需6.6元,現升至16.17元,升幅近倍半,罐頭也不再便宜。

位於港島西營盤的「眾膳坊」食物銀行,前身是聖雅各福群會的露宿者服務中心,地下原是露宿者飯堂。2003年SARS爆發,經濟不景,不少街坊到飯堂用膳,機構於同年12月13日在原址成立本港首間食物銀行,向基層派發為期6至8周的乾糧應急。

眨眼10年過去,眾膳坊派發的依然是每人每周3公斤米、7個即食麵,罐頭由7罐減至4罐,另改派新鮮食物券及小量調味料和奶粉等。機構高級服務經理吳雯賢表示,在過去10年通脹帶動下,每人每餐成本由2003年底的3.33元,增至07年的4.29元。之後升勢未減,至去年每人每餐更要9.52元,較10年前的價格增幅達186%。

米價升兩倍 豆豉鯪魚變貴罐頭

食材價格增加是令致基層餐餐愈貴主因,吳雯賢說,該中心2007年起記錄食物購入價,發現食米價格升勢最強,由當年每公斤4.5元增至如今的13.3元,增幅約兩倍;過往曾是廉價食品的豆豉鯪魚,每罐6.6元增至16.17元,升幅近1.5倍,躋身昂貴罐頭之列(見表)。而即食麵至今仍是最廉宜食材,每包維持1.11元至1.9元水平;奶粉則一直是貴價品榜首。

吳雯賢坦言,不少批發商已經以接近成本價向食物銀行出售食材,就算加價也限於2%至3%,但受到通脹及人民幣升值因素影響,料難阻升勢。

食物銀行受惠人次 9年增10倍

過去10年,聖雅各食物銀行服務為低收入、失業或露宿者送上超過776萬餐次,去年服務人次3.4萬、供應餐次207.8萬,不但較初成立的2629人次大增逾10倍,更比2009年金融海嘯後的3萬人次為高,創下10年紀錄。吳雯賢分析,基層以往用薪酬約兩成交租,現時增至四至五成,食用開支比例因而減少,不少遂求助食物銀行。

除了聖雅各,本港另最少有六大機構提供食物銀行服務,社署2009年起資助部分食物銀行,每年平均資助總額約3400萬元。吳雯賢說,受助者通常處於貧窮線下(限制月入等同或低於家庭入息中位數的55%);求助者有其他家庭或情緒問題,希望未來在食物銀行設「一站式」服務支援。

盼未來「一站式」支援家庭問題

另外,眾膳坊將在年初五(2月4日)起募集過年食品,有心人可將朱古力、糖果或曲奇等禮盒,或者米糧、麵食、罐頭或調味料等,捐贈眾膳坊位於西營盤西安里或石硤尾大坑西的中心。不過,捐贈食物的包裝須完好及未開封,食用期限應達8個星期或以上。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政府不派錢無問題 但應賠償市民損失 (Page 2)

Post by editorial »

港幣應升值

港幣應該取消聯繫匯率來嘗試把匯率提升。現時的情況是港元與美元掛鈎,定在一個固定的匯率上。由於美元匯率已成為美國的政治經濟工具,港元不單失去了利率政策的自主權,且要隨着美元不時貶貶升升,無法作任何的中長期經濟規劃或預測。香港的經濟愈來愈依賴內地,人民幣的持續升值構成了香港的進口通脹;在經濟景氣的變化中,香港也不能如台韓等其他經濟調節匯率來應對。

特別香港毗鄰內地,也向內地開放,內地經濟收入增長急速,匯率上升,很自然導致需求流往香港,體現出高購買力的效益。香港容積有限,通過效率提升與創新當然可以促使經濟加快增長。但投資建設需時,故此針對現時內地龐大需求流入香港的壓力,取消聯繫匯率,港元升值。盯住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可能是一個迫切可行的政策,長遠而言,更可借此強大外需來擺脫聯繫匯率的被動和困境。

中國內地倣效新加坡的成功例子,香港可改行一籃子貨幣管理的浮動匯率,讓港元有較大的升降機會。新加坡的外匯儲備不比香港多,香港還有中國內地龐大外匯力量的支持,也可擴大貨幣互換的規模,只要政府的財金官員與中央人民銀行密切合作,緊守崗位,認真操作公開市場、釐定信貸和利率政策,香港的匯率管理能力不會遜於新加坡。

港幣升值的結果會是最短時期內提升香港居民的購買力,也可稍抑外來購買本地豪宅的壓力。港元升值,進口通脹便可扭轉。

陳文鴻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政府不派錢無問題 但應賠償市民損失 (Page 2)

Post by editorial »

港元匯率自主

香港是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生產自給率低,故此極其依賴貿易,也因此貿易條件或匯率水平影響巨大。

七十年代之前,全球工業化還未擴展至眾多的發展中國家,香港憑藉從內地移植過來的勞動密集工業和廉價勞動力,便得天獨厚,發展成全球十大出口經濟體之一,可是七十年代之後,全球化帶來工業化的散播,香港便沒法以廉價勞動力競爭。

香港缺乏生產,低匯率不會刺激生產;香港已經變成依賴內地的需求轉移來發展,這個需求規模龐大,即使港元升值也不可能完全滿足。在這情況下,因美元濫發形成美元匯率長期見貶的壓力,港元亦貶,結果不是刺激香港經濟增長,而是引致內部通脹壓力嚴重,各種資源(特別是不能進口的土地、勞動力)供不應求。

要消減通脹壓力,最有效率的市場力量是港元升值。把現時集中於土地等控制者的分配格局,轉變成為社會大多數人可以分享,這比起政府以財政力量來扶貧更為有效。且政府扶貧,港元相對人民幣日貶,通脹下貧窮化的趨勢會超過政府扶貧努力,中下層還是愈扶貧愈貧窮。

港元升值便是取消聯繫匯率,改行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新加坡的成功例子,亦為中國人民銀行所採納。香港在中國強大的外匯金融力量支持下,轉制的衝擊不會太大。且還有東亞、東南亞合作建立的清邁倡議多邊化在一二年的二千四百億美元聯合儲備可用。取消聯繫匯率便脫離對美元的依賴,香港金融才可有效應對市場變化。

陳文鴻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政府不派錢無問題 但應賠償市民損失 (Page 2)

Post by editorial »

「慳妹」之死隨想

日前讀到一則令人神傷的新聞。報道指,中大畢業的「慳妹」因壓力爆煲,在沙田住所跳樓身亡。死者三十三歲,報道說她生前為獨撐一家七口的重擔,不但每年不放大假,更利用公司例假到馬會兼職,懷疑多年勞累終壓力爆煲,跳樓輕生。

生活從來不易,這位「慳妹」大學畢業後,相信在社會上工作了好幾年,收入未必太多,為擔起頭家,大假不放更要去兼職。可見,「慳妹」雖然極度「慳」,依然爬不上「中層」,向鬍鬚曾呢位「中產」財爺學習,得閒歎吓咖啡,睇吓法國電影;她只能在生活的壓力下爆煲而跳樓輕生。這樣的畫面,想起豈能不令人傷感、悲催?

有人說:人們不妨讚美清貧,卻不可謳歌貧困。人生的種種享受是需要好的心境的,而貧困會剝奪好的心境,足以扼殺生命的大部分樂趣。日本學者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便指出,中產階層正逐步淪為中低收入階層、向下流動的現實。香港的中層近年亦怨氣多,他們「交稅多、福利少」,在高樓價、高通脹的年代,只淪為「收入中產、生活草根」的「窮中產」。

民間的聲音稱,本地的物業價格一直上漲,撇除通脹因素,實際工資在過去十年只有百分之六點八的增幅,但整體物業價格卻升了近百分之二百二十三!樓價高、租金貴是當今的現實,本港的大學生未畢業據云已爭相申請、輪候公屋,純粹一句指他們沒有志氣、沒有遠大眼光,顯然未能針對社會本身的問題!

老朽但知七、八十年代的大學生,未畢業已做定西裝準備見工,仲要睇定邊份有前景才肯「屈就」,如今卻徬徨即使有份工都未必夠自己開支!時移世易,政府高官一味唱好向上流的機會多的是,好心走出冷氣間食吓人間煙火喇!

施友朋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政府不派錢無問題 但應賠償市民損失 (Page 2)

Post by editorial »

聯匯政策應走進歷史 貨幣新局尋港元出路

超過一個月以來,香港只有單一議題,就是佔領運動,政府以至社會各界都圍着這個議題團團轉。香港當然不止這個議題,而且佔領運動又不能當飯吃,此所以匯豐銀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王冬勝昨在公開場合提到,隨着人民幣發展,本港各界要研究港元的出路。實際上,除了政改、佔領,香港還有其他重要事項需要研究、商討和處理,特別是人民幣走向國際有提速之勢,面對世界貨幣秩序重整在即,香港如何自處?港元怎麼辦?已經是不能迴避,需要拿出辦法應對的時候。

檢視內因外部環境
31年聯匯必須改變
聯繫匯率政策由1983年10月起實施,至今31年,其間幾許風雲變幻;不過,聯匯政策一成不變,前朝港英政府、回歸後特區政府對這個政策的堅持與執著,有點不可思議。事實上,17年前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當時受影響東南亞諸國都把貨幣與美元掛鈎,穩定局勢之後,今時今日,除了香港,他們都已先後脫鈎。港府官員每逢遇到這個議題都是重彈老調,說什麼聯繫匯率行之有效,最適合香港,云云。不過,事態發展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檢視內因外因,政府不可能再把聯匯政策當作圖騰來膜拜,必須破解聯匯不可碰觸的迷思。

當年實施聯匯政策,是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人心虛怯,社會動盪不安,在港元兌美元一度跌至十算之後,港英政府把港元與美元掛鈎,此際聯繫匯率起到一個錨的作用,穩定了港元、金融和整體經濟情况。不過,此後香港與美國經濟周期愈來愈不同步,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出現通縮和經濟衰退,但是美國經濟好,使香港未能減息救市;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以超低利率救市,三度推出量化寬鬆印銀紙政策,香港因為背靠中國,經濟向好,即使熱錢湧進,資金氾濫,仍不能以加息來壓抑樓市,致使樓市泡沫愈吹愈大。

另外,踏入新世紀以來,美元實質貶值超過三成,人民幣持續升值,港元購買力顯著下降,反映在民生,市民承受高通脹、高樓價、高租金之苦,都與聯匯直接間接有關。現實生活上,聯匯之於市民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可以說,就本港內部情况,聯匯政策仍然是一個錨,不過這個錨已經不起穩定作用,而是下沉的錨,拖着香港沉落深淵。聯匯扭曲了香港社會,樓市泡沫衍生深層次矛盾,因此,要治理香港,聯匯是病源之一,必須消除。

外因則是人民幣走向國際而牽動的貨幣新秩序,香港要謀自處之道。不少權威研究機構已認定,只要中國經濟按目前的速度發展,預期10年內中國的GDP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是國家戰略部署和既定政策;按「十二五」規劃藍圖,到2020年上海會成為與中國經濟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界人士認為,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確立之時,人民幣應該已經可自由兌換,完成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條件。

人民幣走向國際的步速,從幾個方面反映出來。包括:──

‧中國與愈來愈多國家的貿易以人民幣結算,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資料,過去兩年中港以外地區使用人民幣結算,大升8倍;

‧除了香港,新加坡、倫敦、巴黎、盧森堡、法蘭克福、等歐亞城市,都已開展離岸人民幣業務,肯定還有其他城市加入;

‧今年首9個月,中國及香港境外確認的所有證券結算中,有28%使用人民幣,兩年前同期為16%,增幅顯著;

‧人民幣目前為全球第七大支付貨幣,從2011年7月的第18名直線衝上第7名,佔全球付款由0.3%連翻超過四倍至今年9月的1.72%,為紀錄新高;

‧另外,英國是先進經濟體率先把人民幣納入為儲備貨幣,歐洲央行亦已就此討論,歐洲與中國貿易額之龐大,歐洲已經成為中國最大出口市場,以人民幣為儲備貨幣是早晚的事。
人民幣在國際支付地位持續提升,世界銀行預估,到了2025年,人民幣、美元及歐元將成為三分天下格局。檢視情况發展,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並非遙遠的事。香港在全球金融格局之優勢,是作為中國與投資者的中介角色,然則在人民幣成為各方直接交易的貨幣之後,港元的角色在哪裏?事實上,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後,港元的居中交易角色也會式微,屆時港元怎麼辦?港元出路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人民幣成國際貨幣
港元角色地位須調整
王冬勝提出5個可能,包括維持現狀、讓港元自由浮動、港元與一籃子貨幣掛鈎、與人民幣掛鈎、人民幣成為本地貨幣取代港元等。即將到來的貨幣新秩序,哪一種做法更適合香港,尚待官員專家學者研議,唯一知道的是現行聯匯政策一定要改變,才可以紓解內部問題、港元的存在以至香港的生存發展問題。從這個角度,期望佔領運動盡快結束,使各方可以集中精神,思考研議應對貨幣新秩序,香港飲頭啖湯的內地資本市場開放的滬港通,得以盡快開通,使香港更有經濟與財政能力,解決堆積如山的深層次矛盾。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政府不派錢無問題 但應賠償市民損失 (Page 2)

Post by editorial »

曾俊華:為10年後赤字儲備
關注中小單位樓價 隨時出招


財政司長曾俊華將在本周三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他接受電台訪問時指出,估計本財政年度政府會有盈餘,但由於約10年後有可能出現赤字,因此從現時起,政府要研究調節各部門的開支。至於今年會否派糖,曾俊華稱會按市民各方面需要作出支援。有學者不支持政府今年再派糖,建議政府撥款為醫療及社福等開支作出長遠規劃。另外,曾俊華提及留意到最近中小型單位樓價的升幅,指若有需要時會再出招。

香港會計師公會和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分別在今年初預期,政府本財政年度將錄得600億元和581億元盈餘,兩者都遠比政府估算的91億元多。根據2014/15財政年度財政預算案,政府預期2015至2016年將出現逾282億財政赤字,但預計之後數年依次會有約97億、212億和413億元盈餘。但曾俊華昨指出,政府約10年後有可能出現赤字,加上外圍經濟環境不穩因素,政府必須在有穩定盈餘期間做足儲備。

料3年內各部門減開支2%
曾俊華強調香港將在本年度面對經濟挑戰,政府會繼續要求各部門減少開支,預計3年內將各部門支出縮減2%,亦會建議各部門審視工作效率。被問及今年會否派糖,曾俊華稱會就市民各方面的需要作出支援,希望能幫助市民。但他未有正面回應財政預算案是否符合外界預測,包括減免差餉、提高子女免稅額及供養父母免稅額等,只稱每年外界對預算案的預測總有「少少差錯」,但他指未來會保持香港低稅率的優勢。

學者:規劃長遠醫療社福勝派糖
有學者認為政府今年不需再向市民派糖,反而應把資源分配至其他範疇,如撥款為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和社福等開支,作長遠規劃。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委員王銳強認為派糖有如「興奮劑」,使市民期待,但他強調這只是短期紓困措施,若是為了公共財政健康,政府應該逐步「減糖」,甚至最終停止派糖。

有分析指出,本年度的財政盈餘主要是利得稅及印花稅收入,經濟學者關焯照強調因應樓市熾熱而推出的特別印花稅並非永久稅收之一,未來更會逐步減少,所以即使今年政府的盈餘有所增長,也不應該擴大派糖的規模。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政府不派錢無問題 但應賠償市民損失 (Page 2)

Post by editorial »

年年預算變失算 何堪重彈狼來了

新年過後,即將出爐的財政預算案成為焦點,在庫房嚴重水浸的情況下,社會要求還富於民的呼聲此起彼落,預算案是龍是蛇,是甜是苦,將成為港府能否回應民意的試金石。

儘管本財政年度仍未結束,但由於各項收入超乎理想,各界普遍預期財政盈餘可能多達六、七百億元,遠遠高於去年預算案預測的九十一億元盈餘。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亦承認,今年及未來數年均會有盈餘,惟預期十年後將會出現赤字,現在需要作好準備,調節支出,穩定收入;他並強調未來一年挑戰大,國際經濟環境波動,對本港有相當影響云云。一言以蔽之,曾俊華自彈自唱,無非又是「審慎理財、量入為出」那一套陳腔濫調。

誠然,作為港府大掌櫃,曾俊華審慎理財,着眼將來,這是無可厚非的,也是必須的,問題是,他年年估錯數,預測一年的收支尚且離題萬丈,又如何能夠預知十年後的財政狀況呢?憑甚麼斷定到時會出現赤字呢?去年他警告最快七年後會出現結構性財赤,如今又說十年後會出現赤字,到底哪一句是真,哪一句是假?

眾所周知,高估支出,低估收入,已成為曾俊華的理財慣技,尤其是每年發表預算案前,他都會高喊「狼來了」,先降低市民的期望,然後再派點糖博掌聲,年年如是,見怪不怪。其實,別說他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即使十年後真的出現赤字,也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港府是世界上最富裕的政府之一,不計外匯儲備,財政儲備就有近八千億元之多,加上六千多億元外匯基金的累積盈餘,可以說是窮得只剩下錢,擁有如此豐厚的家底,卻擔心十年後可能出現「財赤」,這不是杞人憂天嗎?難怪有人說他患了「焦慮症」,否則不會年年「狼來了」。

事實上,只有無能官員才會認為財政儲備愈多愈好,只有守財奴才會守着金山銀山而一毛不拔。無可否認,隨着人口日益老化,公共開支將會不斷增加,當局確實需要未雨綢繆,積穀防饑,但這決不是拒絕還富於民的理由。正如我們之前指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開倉派糖,是天經地義的事,尤其是如今樓價高企,生活逼人,為中下階層紓困,更是當局不可推卸的責任。

當然,一次性的派糖充其量只能甜甜嘴巴,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財政司司長的職責是善用儲備發展經濟,謀劃長遠,可惜曾俊華除了不斷以「財赤」恐嚇市民之外,從來沒有為長遠發展提出甚麼良方妙策。去年他拋出「未來基金」的構想,到底有何新意,進展如何,不妨拭目以待。

古人說,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香港深層次矛盾愈演愈烈,社會躁動不安,問題的根源就在於貧富懸殊,官富民貧,所以,開倉濟貧,還富於民,既是化解民怨的需要,亦是港府自我救贖之道,預算案做得到嗎?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