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機遇大,關鍵是香港能把握嗎?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Post Reply
samuel
Posts: 2017
Joined: Fri Aug 06, 2010 1:29 pm

人民幣國際化機遇大,關鍵是香港能把握嗎?

Post by samuel »

人民幣國際化機遇大,關鍵是香港能把握嗎?

金融海嘯後,環球經濟復蘇呈現兩極化。歐美經濟因結構性問題復蘇緩慢,經濟總量於去年底時,尚未返回海嘯前水平。相比之下,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早已跨過了海嘯前水平,香港也搭上了新興經濟體這趟經濟復蘇快車。

展望今年經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環球經濟仍會有4.2%增長,較去年的4.8%放慢了,但整體數字隱沒了各地區之間的增長鴻溝。歐美增長只略高於2%水平,相比之下,新興市場預期仍會有6.4%的高增長。

上述樂觀預測的背後,當然存在不少變數。歐美經濟早階段的復蘇,主要依靠政府龐大的開支投入,現時政府已債台高築,這個增長激素的尚餘空間已不大了;私人部門的投資與消費能否接力,成為關鍵因素。此外,歐洲局面更是隱患重重,南歐政府的債務危機至今未見有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案。此事稍有差池,便會對國際金融市場帶來震盪。新興市場則受制於熱錢湧進所造成的通脹壓力,有些已被迫透過設限來阻止資金流入,部分則以加息來阻遏通脹重燃,中國便屬後者的典型例子。

人民幣業務國際化

香港可為國家貢獻

在多變的國際金融經濟形勢下,香港經濟也無可避免要作出結構性的調整。香港至今雖能力保繁榮,但經濟結構調整所帶來的種種矛盾,已經陸續浮現。自2003年步出衰退以來,香港經濟出現了多方面的變化。

首先,與內地的融合日趨緊密,人流與錢流相繼南下,支持了本港經濟持續增長,去年訪港的內地旅客佔總旅客數量六成,為本港消費及旅遊市場帶來新的需求。

第二,隨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大幅加快,本港的人民幣存款已由前年底627億元躍升至去年11月底的2796億元,利用人民幣進行跨境結算的金額11月份也多達937億元。這些急速增長的數字應可充分說明了,為何香港金融界已普遍預期今年的人民幣業務可踏上新台階。

透過香港進行的人民幣業務國際化,再次證明了香港對中國的重要作用。上世紀80至90年代,香港幫助中國貨品打進世界各地,造就了中國如今的「世界工廠地位」。近20年來,香港的資本市場為中國企業集資以萬億計的資金,為中國企業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基礎。未來10至20年,香港這個中途站將會發揮新的角色──把中國的貨幣及資本帶進國際市場。

隨國家晉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不應再是關在國門內使用的貨幣,而應該走進世界。當人民幣成為廣泛流通的貨幣,中國在國際投資及貿易的地位便會大幅提升,應可重拾塑造世界經濟秩序的應有影響力。對國家的持久發展,其好處十分明顯。

在上述過程中,香港可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首先,香港早有世界上最主要的金融機構進駐。這有利於向世界各地推廣人民幣的使用,並可創造各種人民幣產品,以回應市場需求。這支推銷隊伍當然是受利益驅使,但其推廣能力是中國政府花上大量氣力,也難以辦到的。

第二,香港的商業「軟件」早已跟世界經濟主體接軌,例如我們承襲了來自英國的普通法框架。遇有爭拗,歐美貿易伙伴均可輕易明白其遊戲規則。此外,香港長期的法治基礎亦能令人有充分信心。這些制度上的優勢,是內地城市花上再長的時間也難以建立的,亦是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的最特殊優勢。以亞洲區的東京為例,它的經濟規模比香港龐大得多,可是在金融國際化路途上,卻是一籌莫展。關鍵障礙就在文化、制度與語言。

香港的人民幣業務發展進度快慢,主動權當然在中央。過程中進兩步退一步,也是平常事,例如,去年底國際熱錢囤積香港炒人民幣之說,一度鬧得沸沸揚揚,令一些人民幣產品的推出時間受阻。不過,人民幣走向國際的大潮是不可能逆轉的,如今的問題只是步伐快慢而已。過程中,香港肯定是最佳中途站,只要本港能好好掌握,相信未來經濟會有一番新氣象。

應增加投資教育及再培訓
確保人才配合經濟發展

然而,我們必須指出,經濟轉型的過程不會是平坦的。1980年代本港工廠北移,帶來了大量勞動力轉業的問題,影響延續至今。現時香港經濟再次轉型,就業人士肯定會再次面對技術工種要求不一樣的問題,而貧富鴻溝亦會日漸擴大。現時已幾可肯定,隨香港愈來愈倚重金融、地產及旅遊,若非在這三大行業工作的打工仔,恐難享受經濟繁榮的好處。更令他們苦惱的是,從內地湧進的人流與錢流,必然會令樓價、租金以至物價普漲,進而侵蝕他們的生活水平。

因此,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政府能否有效運用財稅及社會政策,令更多人可以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是香港社會能否長時間保持穩定的核心問題。為此,我們盼望政府增加教育與再培訓方面的投入,確保香港新一代能夠配合上述宏觀經濟發展,以及能令更多在職人士可以掌握新技能。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