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很可能真正做好準備的是發動另一種世界大戰—石油世界大戰。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Post Reply
editorial
Posts: 18992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美國很可能真正做好準備的是發動另一種世界大戰—石油世界大戰。

Post by editorial »

 美國很可能真正做好準備的是發動另一種世界大戰—石油世界大戰

1
  在美國指責中國在南海擴建島礁部署軍備,給予中國巨大壓力,威脅進入其12海裡主權海空區域,越來越多人擔心中美發生軍事衝突,甚至引發世界大戰時。

  美國很可能真正做好準備的是發動另一種 世界大戰—石油世界大戰。
  這兩者相同之處在於,美國的主要目標都是中國;所不同的是主要工具不同,前者主要是軍艦、戰機和導彈等;後者則以石油能源為主要武器。不過,美國發動石油世界能源大戰也是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後盾的。

  石油戰爭對於世界並不陌生,不過昔日以之作武器的是中東產油國,受打擊的是美國等西方消費國。美國在歷史上曾經兩度遭到石油危機的重創。

  第一次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當時,以埃及和沙特等為首的伊斯蘭國家,通過歐佩克石油生產國(簡稱OPEC)組織,決定對支援以色列的西方發達國家搞石油禁運,導致中東石油供應中斷,石油價格猛漲,引發世界性石油危機,給西方經濟帶來巨大損失。

  第二次是2008年春夏,隨著美國布希政府對伊朗戰爭倒計時,國際油價飆升,美原油指數7月10日創出歷史最高147.94美元/桶,由此推高了而美國通貨膨脹,美聯儲將基準利率提高到5.25%,引發了美國次貸危機,進而爆發了1929年以來的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與歷史故事截然不同的是,此次美國角色已180度大變換—其歷史上的最大短板正在成為其最強大的競爭優勢之一,這使得美國得以從石油戰爭的被害者轉變為受益者,這使得美國擁有了用石油作為超級競爭武器的潛力。
  與此同時,高度的石油對外依賴度仍然是歐盟、日本、印度等國的短板,特別是對外石油依賴度後來居上的中國將成為最大受害者。

  能源獨立已經成為美國競爭超級武器
  一組鮮為人知的、中國媒體極少披露、中國研究者很少關注的權威資料(美國能源資訊署EIA發佈)是,2014年,美國石油液體能源(含石油、液化天然氣和乙醇汽油等)的對外依賴度已經下降到了26%

  EIA預計2015年美國石油對外依賴度將進一步下降到21.3%。而在2005年,美國的石油對外依賴度還高達60%。
  這絕不是開玩笑,2005年美國石油淨進口為1255萬桶/日,2014年已經下降到了493萬桶/日,這其中石油進口量下降444萬桶/日,出口量增加了291萬桶/日。

  2014年,美國石油液態能源的生產供應能力為1397億桶/日,,其中原油日均產量達到870萬桶,同比增長120萬桶,為1900年統計該資料以來最高值。
  其餘為乙醇汽油和液化天然氣。根據EIA的預測,美國有可能在2020年以後成為石油的淨出口國。而據BP石油的保守估計,美國也將在2030年成為石油的淨出口國。

  美國石油對外依賴度快速大幅下降得益于奧巴馬政府力推的能源獨立革命。民主黨奧巴馬政府上任後,對前任小布希政府試圖控制中東石油的政策痛定思痛,決心擺脫對中東和外部的石油高度依賴。

  其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包括開放近海石油開發,加大生物柴油(乙醇汽油)的生成,以及各種新能源替代供應,特別借助美國獨特地質特點的葉岩油氣開發,使美國本土的石油天然氣產量急劇增長,而與此同時,由於新能源的替代,液體能源消費總量增長極為有限。這使得美國石油對外依賴度快速下降。

  不僅如此,美國天然氣基本實現自給,2014年1-9月,其天然氣進口僅69.7萬噸,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目前,奧巴馬政府已經批准葉岩氣對歐洲和日本出口,預計美國在2020年將成為世界第三大天然氣出口國,僅次於卡塔爾和澳大利亞。
  需要強調的是,美國現在天然氣價格約百萬英熱單位2.75美元,如果以美元兌人民幣匯率6.21計算,為0.572元/立方米,而北京民用天然氣、車用氣分別為價格2.28元、5.12元人民幣,則中國居民用氣和車用氣的絕對價格分別是美國的3.98和8.95倍,如果考慮到2014年美國人均收入是中國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9.63倍,則中國居民的液化氣負擔是美國的38倍以上。

  而由於美國葉岩氣供應不斷增加,價格不斷降低,煤炭對其已經完全沒有比價優勢,加上環保的約束等,出口已經成為煤炭的重要出路,2014年美國煤炭產量9.29億噸,出口0.91億噸,主要出口亞洲,特別是中國。

  不僅美國液體能源對外依存度已經下降到22%左右;美國天然氣基本自足,價格極其低廉;美國煤炭過剩而出口。
  與此同時,美國石油對於中東的依賴度也大幅下降。在2014年,中東進口石油僅占美國總進口量的21%。而其58%的進口石油來自于美洲。

  鑒於美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含政府和商業儲備)是96天,2015年美國石油實際對外依賴度若以EIA預期的21.3%計,考慮到中東進口石油占比僅為21%,假定中東波斯灣被封鎖,美國可以保持靜態石油正常供應為2146天。

  如果考慮到其間因為石油價格暴漲,葉岩油氣、乙醇汽油和新能源開足馬力,美國能源正常供應週期將大幅延長。
  高度依賴中東石油已經中國致命軟肋
  相比於美國的能源獨立革命,中國在過去20多年中,石油等能源對外依賴度迅速提高。
  尤其是伴隨著汽車工業的爆發式發展,特別是私家車的迅速普及,中國石油對外依賴度快速上升,從1993年最後一年淨出口後,至2014年底已經上升到了59.6%。

  在中國石油對外依賴度不斷提高的同時,進口石油結構的抗風險能力也比較弱,其中尤其是對中東石油依賴度較大。參照2014年6月中國海關發佈的1-5月進口原油來源地資料。

  中東地區進口原油雖然占進口總量的比重有所降低,但依然維持在51%的水準。
  2015年,美國霍普金斯學會也發表了對中國石油進口分佈的研究,其中中東國家中僅沙特、伊朗、阿曼、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等6個國家就占到中國進口比例的49.6%。

  與此同時,中國石油戰略儲備遠少於美國,甚至缺乏權威的統計資料。2014年11月,國家才首次公佈的政府戰略石油儲備1243噸,僅約9天的消費量。
  在對中國石油戰略儲備的各種評估中,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佈的報告(《2014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相對最準確,其顯示,截至2013年底,中國國家戰略原油儲備建成容量達到1.41億桶,商業原油儲備建成容量3.07億桶,合計4.48億桶。

  按中國2013年每天消耗石油139萬噸的規模靜態計算,我國戰略原油儲備只夠使用8.9天,商業原油儲備可用 13.8天,全國原油儲備的靜態能力總共約為22.7天。這遠低於國際能源署設定的90天的安全標準。

  如果考慮到中國石油對外依賴度已經在2014年底達到了59.5%,中東進口石油占比51%,假如中東石油因為波斯灣封鎖而運輸中斷,中國僅能正常供應石油74.8天。美國正常供應時間週期是中國的28.69倍。

  不僅如此,中國的天然氣對外依賴度已經由2006年幾乎為零上升到了2014年的32.2%。煤炭對外依賴度也提高到了8.06%。

  如果發生了世界石油大戰—其中一個關鍵是波斯灣石油運輸被封鎖,那麼將對中國經濟衝擊極大,因為中國約51%的進口石油通過這裡。日本和印度也將成為重要的受害者。

  日本的石油基本依靠進口,其中波斯灣進口石油占比高達73%,不過由於其石油戰略儲備高達126天,如果波斯灣被封鎖,可以維持正常供應173天,考慮到美國屆時會優先供給日本原油,其維持時間會比中國更長。
  封鎖波斯灣而從技術上說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霍爾木茲海峽是連接波斯灣和印度洋的海峽,亦是唯一一個進入波斯灣的水道。
  這個狹長的海峽內有很多島嶼、暗礁和淺灘,安全航道只有幾公里寬,平均深度不足30米,使得巨型油輪和重型軍艦通行時必須異常小心。
  相關國家利用岸基火力和導彈卻能輕易控制海峽,利用水面佈雷和沉船設障的方法也能有效地阻塞航道。
  長期封鎖波斯灣的最簡單方法是,當一條30-50萬噸的巨型油輪駛過時,某國神秘潛艇***擊沉“天安艦”那樣將之擊沉,當它最終被打撈上來時,世界格局很可能已經發生重大變化。

  美國發動石油世界大戰條件已經成熟
  與中國在南海和東亞進行直接戰爭,甚至演化為世界大戰相比,封鎖波斯灣就等於封鎖了中國經濟的咽喉,癱瘓中國的經濟,刺破中國匯率、樓市、股市和債市的巨大泡沫,引發中國嚴重的金融危機,顯然是美國成本最低遏制中國的上佳選擇。

  美國的戰略家們早就看到了中國這個致命傷,著名地緣政治大師布熱津斯基曾指出:“中國的能源消耗的增長速度早已大大超過了國內能源生產的限制。這種增幅的差別還會擴大。這將不僅因成本較高而給中國的經濟資源造成緊張,而且也會使中國更容易受到外部壓力的打擊。

  但美國為什麼卻一直隱而未發呢?有兩個原因:一、如果僅僅封鎖波斯灣,導致國際石油價格暴漲,那麼俄羅斯將成為超級贏家,這是美國所不願看到的;

  二、同樣甚至更重要的是,雖然歐盟石油對外依賴度高達83.95%,石油戰略儲備僅36.5天,波斯灣石油進口占比20%;歐盟可以維持石油正常供應217天。
  加上俄羅斯開動石油天然氣馬力支持歐盟,歐盟經濟雖然會受到嚴重衝擊,但不至於傷筋動骨,更不足以衝擊歐元解體—這是美國最重要的戰略目標之一。
  因此,對於美國來說,最為理想的是,在俄羅斯和歐盟中楔下釘子,即烏克蘭危機,乃至使之擴大為東歐危機,借機截斷俄羅斯和前蘇聯地區的石油天然氣輸往歐盟。因為前蘇聯地區進口石油占比高達45%,是歐盟最主要的石油進口來源地。
  在前蘇聯解體後,烏克蘭接管了向歐洲市場運輸和出口天然氣的管道系統,直接掐住了俄羅斯的財源和歐盟的氣源。俄羅斯和歐盟(特別是德國、捷克、波蘭、匈牙利和奧地利等)一方面不得不依靠烏克蘭,增強對其政策的影響力度,另一方面積極尋求繞開烏克蘭的解決方法。

  但截止2014年,俄羅斯出口歐盟天然氣的53%仍通過烏克蘭(國家天然氣管道)運輸,而歐盟約30%的天然氣需要俄羅斯供給;在石油供給方面,俄羅斯每年向歐盟出口約1.4億噸石油(占俄羅斯出口石油的60%),其中有將近1億噸由友誼石油管道運輸,該管道由俄羅斯出境後,在白俄羅斯的莫濟廖夫市形成北部和南部支線。

  北部支線延伸至波蘭和德國,南部支線經烏克蘭延伸至斯洛伐克、捷克和匈牙利等國,也對烏克蘭有較大依賴。

0
  也就是,對於美國利益來說,最完美的是同時引發對伊朗的戰爭和東歐危機,在動盪之中,波斯灣和俄羅斯對歐盟的能源運輸同時被中斷,國際石油價格暴漲,中國、歐盟、日本和印度等國受到重創,特別是中國將遭遇重大經濟和金融危機,歐盟經濟將遭遇重創,歐元相當可能解體。

  俄羅斯和中東國家也無法從石油世界大戰中獲益。屆時,美國將利用它身處美洲的獨特地理優勢,利用其能源獨立革命的成果,替代中東成為全球最主要的石油天然氣供應基地,不僅將賺的盆滿缽滿,而且能以石油為最強有力的武器,按照美國的價值取向重塑世界格局,美國也可以因此重新贏得對世界的領導權,不戰而擊潰中國、歐盟和俄羅斯這些年來對其世界領導地位的挑戰。

  由此我們就容易理解—在2014年2月之後,美國為何執著地激化烏克蘭矛盾,升級烏克蘭乃至東歐危機,而德國、法國和俄羅斯首腦竭力避免危機升級。

  因為這是美國使石油世界大戰成果最大化的關鍵所在。當然,美國不是要在東歐跟俄羅斯打一場大規模戰爭,而是客觀上為一支神秘武裝炸毀俄羅斯的輸油輸氣管道創造條件。

  與此同時,中東局勢也按照美國理想的態勢發展中。美國總統奧巴馬雖然力主推動與伊朗達成了伊核談判的協議。

  但是,以色列和沙特所代表的遜尼派國家堅決反對,美國國內以基辛格為代表的猶太政治勢力也堅決阻擊,國會已經從奧巴馬總統手中贏得了對伊核協議的審批權。沙特此前更帶領十國聯軍對什葉派伊朗支持的葉門胡塞武裝進行軍事打擊。

  鑒於俄羅斯總統普京4月13日批准對伊朗出售S300先進防空導彈—這種導彈足以對以色列和沙俄的主戰飛機F15、F16和F18構成致命威脅,伊朗也在積極謀求加入上海合作組織,並試圖向購買中國的殲十戰機。

  以色列和沙特相當可能在伊朗S300導彈形成作戰能力前空襲伊朗,伊朗勢必反擊,則美國能夠以保護盟國以色列和沙特的更有利政治姿態打擊伊朗。

  在中東戰亂擴大化中,某艘巨型油輪被神秘潛艇擊沉在霍爾木茲海峽中,封鎖波斯灣就很容易成為現實。
  中東石油危機+烏克蘭石油危機全面引爆的視窗最可能發生在2015年內,即與美聯儲加息同步到來,而最大可能視窗在8-12月。即這將是決定未來十年大國命運的關鍵時期,當然我們期望這個預測不會實現。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