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香港亂局不是最壞 只會更壞 P2 / 北京處理香港政局宜洩不宜再加壓 P8

歡迎會員在此言論自由論壇發表任何題材評論文章。題材跨越地域界限, 希望全球各地會員就當地發生的事與物, 踴躍發表你的評論。讓全球每個角落會員都能分享你言而有物、高水平的評論。會員發表的評論文章屬個人意見,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editorial
Posts: 19077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現時香港亂局不是最壞 只會更壞 Page 2

Post by editorial »


中央被動猶在CY之上


中央去年特首選舉中放棄了培養多年的唐英年,支持梁振英上位,是下了很大的決心,也是對梁振英寄予厚望的:寄望他能夠對曾蔭權禍港殃民七年撥亂反正;寄望他五年治港做出成績;寄望他通過政改方案;寄望他獲得較高民望,在二○一七年成為首位「普選行政長官」,為中央「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書寫嶄新篇章。

對於上述寄望,朝廷在培養多年的時任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身上是看不到的。中央發現,唐英年的身後已經形成了利益集團,他們根本不想解決香港因經濟轉型陷入的經濟困境,他們只想最大程度的維護自身的利益。

其次,唐英年在曾蔭權政府中當了五年香江老二,對貪曾七年的禍港殃民多有參與,唐唐實在難以「自我否定」,當上特首後撥亂反正,開出新局。

第三,唐英年的能力不行,培養和歷練了十幾年,長進不大,反而失去了銳氣,增添官僚暮氣。

第四,唐英年和曾蔭權一樣,民望早已低殘,個人醜聞不斷被揭後,更是不堪與聞。

唐英年如此不濟,朝廷完全無望,這個時候,跑出了抓住時機的梁振英要參選特首,中央樂見其成,覺得大可一試並寄予厚望,這也是港人當時的普遍心態。而CY參選表現又遠強於唐唐,民望拋離唐英年幾條街,這大大增強了中央挺梁棄唐的決心。

然而,CY當上特首後,從施政到組班到人事再到個人表現,在短期內幾乎全線潰敗,民意迅速走低,一跌難起。這實在讓朝廷大跌眼鏡,朝廷低估了CY的「眾多敵人」,低估了他們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鬥爭手段和明暗實力,也高估了CY的應對能力。朝廷如今之被動猶在CY之上,CY可以靠中央搭救,中央靠誰給力?

柳扶風
editorial
Posts: 19077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現時香港亂局不是最壞 只會更壞 Page 2

Post by editorial »

陳婉嫻指民怨已達臨界點,但不能「爆煲」。
陳婉嫻指民怨已達臨界點,但不能「爆煲」。
0614-00176-021v1.jpg (45.74 KiB) Viewed 8943 times
陳婉嫻:CY施政維艱 民怨達臨界點

上屆特首選舉期間支持梁振英的工聯會榮譽會長陳婉嫻昨日表示,梁振英上任特首一年,顯得有心無力,或有心解決問題,但被社會各界夾擊,民怨已達「臨界點」,加上今次公務員薪酬調整事件,開罪了不少公務員,其管理階層問題或已重蹈前特首董建華覆轍。陳婉嫻指她雖未能評估今年參與七一遊行人數,但相信起碼多了批公務員。另港大民意調查顯示,最新「民情指數」創○三年七月後新低,只差八分便破底。

批評一些官員不學無術
陳婉嫻昨日在沙田辦事處啟用前夕,與傳媒茶敍,講及超級議員的工作及評論今屆政府的表現。她雖表面說對今屆政府鍥而不捨,但似乎又表露出一點失望,指梁振英初時滿懷抱負,惟上任一年,香港房屋、土地及勞工問題仍未解決。所以究竟梁振英是有心解決問題,但遭遇多方面,包括工商、地產及勞工界等夾擊,還是根本無決心做事,她仍未有結論,惟有說梁振英在參選時,開出太多期票,低估難度。陳婉嫻直言,不可說梁振英一事無成,只是有些官員「不學無術」。

談到土地問題,陳婉嫻批評,政府不應盲找地,而要先交代本港土地供應量,「唔係參選時話大把地,依家就話缺地」。此外,政府的智囊亦應貼近民意,集合不同思維,政府才有進步,質疑現時政策出錯與其智囊團有關。陳婉嫻認為,現時民怨已達臨界點,但不能「爆煲」,梁振英應建立與公務員的關係,否則政府主張的改革及移動政策只會空談。

民情指數 03年7月後新低

另港大民研最新調查顯示,「民情指數」為七一點七分,較五月底下跌二點二分,創出○三年七月後新低,亦是梁振英去年上任後最低位置。民研計劃認為香港民情指數在今年三月起輾轉向下,最新評分再創○三年七月以來新低,只較當時的六十三點八分高出不足八分。
editorial
Posts: 19077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現時香港亂局不是最壞 只會更壞 Page 2

Post by editorial »

徹底政改才能釜底抽薪 林煥光翻動阻路的石頭

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倡議2020年廢除功能組別,同時提出調整選舉制度,改變立法會小黨單幫林立,就政策事務難以形成大多數共識的局面。這些建議或許未能全盤解開管治困局,但是林煥光知道政制小修小補無濟於事,必須動大手術;另外,功能組別是民主進程絆腳石,也是政治衝突的一個主要源頭,必須將之廢除,香港才有望扭轉管治困局,所以,林煥光的建議值得留意和討論,凝聚共識,使管治走上良性互動之途。

功能組別特權不可恃

商界須參政爭權保護利益

回歸之後,本港政制的先天缺陷,從特區政府的管治困局充分顯現出來,其中一個缺陷是政治特權扭曲了權力結構和運作,導致政治內耗,使香港在空轉中停滯不前,而功能組別就是政治特權的產物。少數人憑特權取得政治權力,主導議會,使得到廣大選民授權的民選議員的主張,未能透過議會程序體現,這種畸形權力結構,必然導致鬥爭不絕。近年立法會議事惡質化,固然與部分議員的作風有關,也是對議會不公平、不公義的反彈,另外,整體社會氛圍愈來愈偏激,與此亦有關。

中央一直堅持香港政制發展要循序漸進,然而功能組別的反民主實質,按理應該循序漸退,則政制發展才會循序漸進,但是歷次檢討,功能組別巍然不動,這是不少人質疑中央是否有誠意落實立法會議席普選的原因。林煥光未建議2016年逐步減少功能組別議席,而在2020年一次過廢除,就此,死攬政治特權的人或許會以「突變」為由而反對,昨日,循功能組別特權晉身議會的人,對林煥光的建議反應強烈,並提出所謂「優化」功能組別的改良辦法,他們戀棧特權的心態,可見一斑。

一般認為,功能組別代表商界利益,而普選產生的議員必會與商界利益有扞格,不過,證諸其他實施民主選舉的地方,這個劃分並不符合事實。問題在於商界是否願意透過公平民主的選舉掌握權力,保護利益。商界要認識到,靠特權維繫的權力不可恃,持續性成疑,過去10多年,商界享有特權而衍生的社會矛盾,是導致香港發展停滯不前的一個原因,所以,商界同時要認識到捨棄特權,在公平情下競逐權力,則營商環境才真正健康和可大可久。要做到這樣,商界可以組黨參政,或以支持政黨的方式找代理人等,方法很多,總之,由本港政治發展觀之,靠功能組別照顧商界利益的路會愈走愈窄,民主選舉才是大道。

回歸迄今,功能組別扭曲權力結構和運作,衍生了不正常政治生態,要使香港政局良性互動,功能組別必須退出,立法會全部議席經由普選產生,才可以修補這個缺陷,使議會在公平合理情下運作。

近年,立法會亂象頻生,主要與立法會組成零散有關。現在,立法會黨派林立,是建制派與民主派持續裂變的結果,由於政治勢力分得太細,對政府施政不利,特別是重大政策,在議會之內很難凝聚大多數共識,使政策難以落實。林煥光建議2020年廢除功能組別,全部議席由普選產生,為免出現比例代表制使立法會的組成更零散,他建議改變選舉制度,三分之二議席以簡單多數票選出,三分之一由比例代表制選出,以保障少數派不會被排擠。

應藉調整行會職能

理順行政立法關係

立法會三分之二議席以簡單多數票原則產生,有助於培養少數幾個具規模政黨,他們成為議會主要骨幹力量之後,政府推銷政策,就有重點游說對象,有望加快施政效率。表面上,林煥光這個建議是解決管治困局的辦法,不過,他的建議未觸及行政及立法關係,因為屆時若不實施政黨政治,則立法會的主要政黨為何要配合政府施政?這是林煥光整個建議未解答的問題。

以香港面對的管治困局,政制檢討肯定不能局限於特首選舉辦法或立法會如何組成,必須全面檢討。例如,行政會議的組成和功能要與時俱進。目前,行政會議的保密原則和集體負責,窒礙了行政與立法的互動,即使是建制派行會成員,在尋求黨內同僚支持政府政策時,也因為這兩個原則影響了效用。若不實行政黨政治,則政府組織執政聯盟爭取落實政策,是唯一選擇,執政聯盟不但要在立法會佔大多數,各黨派也要有成員在行會,參與決定政策,若受制於保密原則,各黨派行會成員未能與黨內同僚分享信息,則爭取政黨人士支持政府施政會十分困難。所以適度調整行會保密原則,使執政聯盟可以操作,是政制發展必須觸及的問題。

當然,若看到政黨政治對本港的好處,落實推行,則除了完成民主化以外,一應政制配套問題也會一併解決,自然最理想,然而,中央能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讓香港政制有如此突破發展嗎?林煥光是行政會議召集人,是開明的建制中人,我們期望他提出廢除功能組別等建議之後,繼續努力,把握機會向中央陳情;我們亦期望政府盡快就全面改革政制開展有系統的討論,凝聚共識,為香港管治找到一條正確出路。
editorial
Posts: 19077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現時香港亂局不是最壞 只會更壞 Page 2

Post by editorial »

無邊落木蕭蕭下 金融中心岌岌危

一直以來,香港在國際金融市場佔有一席重要地位,有人甚至將香港與紐約、倫敦相提並論,合稱「紐倫港」。可惜時移勢易,本港競爭力每況愈下,包括金融業在內的四大經濟支柱搖搖欲墜,傳統優勢不斷弱化,令人憂心忡忡。立法會昨日通過一項無約束力動議,促請當局維護及提高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反映了港人的憂慮。

香港由小漁村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並非偶然,自由市場、良好管治以及法治精神這三大柱石缺一不可。令人遺憾的是,自由市場近年受到政府有形之手及各種因素的不斷干擾,由港人港奶到港人港地,由港府採取一系列措施限制私人樓宇買賣,到排斥內地旅客來港消費,自由形象嚴重受損。雖然香港連續十七年被評為世界最自由經濟體,但這頂桂冠還能戴多久,實在令人懷疑。

港府管治能力更加令人失望,只能用一蟹不如一蟹來形容。人們可以看到,十大基建拖拖拉拉,六大優勢產業無影無蹤,環境污染問題不斷惡化,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好事多磨,國民教育半途而廢,港府簡直頭頭碰到黑,施政寸步難行,連建造人工沙灘這麼小的事都掀起滿城風雨,管治效率根本無從談起。港府施政陷入諮詢復諮詢、研究復研究的怪圈,難怪這些年來蹉跎歲月,一事無成。

廉潔與法治是港人珍而重之的核心價值,也是香港過去賴以成功的基石。可惜幾粒老鼠屎攪壞一鍋湯,前特首曾蔭權爵士與富豪勾勾搭搭,大搞利益輸送;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捲入官商勾結醜聞,被廉署調查檢控;最諷刺的是,前廉政專員湯顯明亦被揭發連串貪腐醜聞。其身不正,何以正人,特區三大高官如此不堪,反映北風南漸之下,特區政府與內地官場幾乎沒有甚麼兩樣,法治被蛀得百孔千瘡。

港府管治無能,貧富懸殊加劇,導致深層次矛盾不斷惡化,民怨沸騰,社會動盪不安,幾無寧日,即將到來的七一遊行,極可能又是一場政治風暴。最令人擔心的是,比七一大遊行規模更大、更具挑戰性的「佔領中環」蓄勢待發,一旦付之實行,作為香港心臟的中環隨時癱瘓,難怪有人形容「不到香港,不知文革還在搞」。投資者望港生畏,避之則吉,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還能維持多久?

當香港社會忙於內鬥之際,周邊地區正奮力追趕,上海與新加坡均雄心勃勃,虎視眈眈,對香港威脅最大,前者獲中央政府鼎力支持,後者憑藉政治穩定、英語優勢吸引投資者青睞。近年各項國際及國內調查,均反映香港優勢不斷萎縮,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被取而代之只是遲早的事。最新發表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更警告,香港綜合競爭力連降三級,跌至全國第五位,叫人情何以堪。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香港優勢不再,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岌岌可危,這是有目皆見的事實,港人除了無奈,還是無奈,立法會要求政府關注,恐怕只是對牛彈琴。
editorial
Posts: 19077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現時香港亂局不是最壞 只會更壞 Page 2

Post by editorial »

港大民研:一國兩制信心淨值零分

李鵬飛料因普選設限 建制派質疑調查難入信

過去數月政改爭議升溫,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最新民調顯示,港人對港府及中央的信心指標全面下跌超過兩成,其中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淨值,更由3個月前的21個百分點急跌至零,是回歸以來新低。有時事評論員分析,港人對「一國兩制」失去信心,與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早前為普選設限有關;不過,有建制派則質疑港大民研別有用心,認為結果難令人置信。

梁振英﹕應多做基本法宣傳

特首梁振英昨晚回應表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在香港落實得非常好」。他說,若有人覺得「一國兩制」落實得有問題,「我們應該做多一些有關《基本法》內容的宣傳,亦需要做多一些關於我們按照《基本法》來落實『一國兩制』必要性的宣傳」。

港府中央信任淨值 跌至負數

港大民研計劃本月10日至13日,以真實訪員通過電話訪問1055名市民對港府及中央的意見。調查發現,港人不信任港府的比率,較3個月前急增11個百分點至37%,是2003年底以來新高;特區政府的信任淨值(信任比率減去不信任比率)更跌至-5%,較3個月前急跌23百分點。

港人對中央政府的信任淨值,同樣由正數跌至負數,較3個月前急瀉25百分點至-20%,其中,不信任中央的比率更高達45%,是1997年2月以來新高。值得留意的是,分別各有47%受訪者相信及不相信「一國兩制」,意味一國兩制的信心淨值是零,是自回歸以來最低,首次錄得零,亦是1996年8月後首次錄得零,而不信任比率更是1994年以來的新高。

這個調查始於1993年中,近3年平均3個月做一次;在2010年前則是平均一年做5至6次。信心淨值出現零或以下,主要在1994年至1995年間,當時正值中英爭拗的時期。

前港區人大代表、時事評論員李鵬飛認為,港人對港府、中央及「一國兩制」信心全面下跌,主要與喬曉陽月前為普選設下框架的言論有關。他稱,中央不容「對抗中央」的人參選特首,引入篩選,反映中央只想「搵個傀儡」治港,難令港人接受,「港人的反應證明中央的思維在港行不通,你以為香港人很蠢?」他相信今年七一將觸發更多人上街,又表示港人對港府及中央的不信任「未見底」。

陳健民﹕中央高調介入香港 適得其反

「佔領中環」發起人、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說,過去數月有關政改的爭拗,梁振英一直保持沉默,又或是出言指佔中「不可能不犯法」,令港人覺得港府不但未能做到與中央之間的溝通橋樑,更已傾向中央,令人對「一國兩制」失信心。

他分析,港人過去對中央的信任甚至比對港府的還要高,但中央2003年後高調介入香港事務,卻令港人失去信心,「中央以為可穩定局面,卻適得其反」。

不過,民建聯葉國謙則認為,目前難以想像有任何原因引致這調查結果。他表示,若是因為喬曉陽的講話,會感到好可悲,「中央只是正確解讀『一國兩制』的原意,如果這樣做就令人不信『一國兩制」,會影響香港真正的繁榮」。
editorial
Posts: 19077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現時香港亂局不是最壞 只會更壞 Page 2

Post by editorial »

一國兩制現信心危機 反映對港政策落錯藥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最新民調發現,市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對港府和中央的信任,與3個月前比較,都急速惡化,顯示市民對政治前景的信心空前低落。這個調查已經歷時20年,所得數據具參考價值,歷年數據起落,基本上反映了當時的政治氛圍,而最新調查釋出的信號,顯示港人民情躁動不安,中央必須正視,檢視對港政策背離港人民心所向之處,及時調整,以免因為斷錯症、落錯藥而激化港人與中央的矛盾,使香港進一步向深淵滑下去。

信心指標全面惡化

反映民情躁動須正視

最新民調發現,受訪市民相信及不相信一國兩制的都是47%,即是說一國兩制信心淨值為零,此乃回歸以來僅見,亦是1996年8月後首次錄得零,而不相信比率更是1994年以來新高。另外,對於港府,信任比率跌12個百分點至32%,不信任比率升11個百分點至37%(2003年年底以來新高),信任淨值跌23個百分點至-5%;至於中央政府,信任比率跌12個百分點至25%,不信任比率升13個百分點至45%(1997年2月以來新高),信任淨值跌25個百分點至-20%。這些數字與今年3月的比較,各項指標跌幅都是雙位數字,顯示短短3個月之內,市民認為政治前景急速惡化,其中對一國兩制信心的沉降,值得憂慮。

調查並無詢問相信或不相信一國兩制的原因,受訪者一般從感覺出發選擇答案,而過去3個月,發生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喬曉陽的普選特首條件論,被解讀為傾向有篩選機制,而「佔領中環」箭在弦上,各方熱切討論相關議題,受訪者在這種氛圍下,對一國兩制的信心跌落低谷,對此,熟悉香港情的人不會感到奇怪。

建制派人士不認同這項民調結果,個別更質疑調查的動機和目的,這個取態值得商榷。事實上,這項調查,過去曾發現港人對一國兩制信心淨值甚高之時(2006年是48個百分點、2007年是53、2008年是50、2009年是52),當時不乏建制陣營人士和輿論都引用相關數字,證明一國兩制成功落實,現在數字「唔靚」,他們就大肆鞭撻,這種取態與輸打贏要無異。若他們的反應只是聲喧嘩中有此一說,問題不大,設若這種說法卻是反映權力當局的意志,則香港境堪虞。

回顧過去,市民對一國兩制信心指標高的時候,主要基於中央放手讓港府高度自治,即使在2003年、2004年香港經濟最困頓時期,市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仍然正面,分別有49%和48%,信心淨值也是正數,分別為11和13個百分點。而近年香港經濟情肯定較03、04年好,更沒有因為經濟因素而對一國兩制失去信心之理。2006至09年一國兩制信心淨值最高的4年,乃中央協助香港經濟復蘇而又未插手香港內部事務的結果,當時中央在港人心目中形象極佳,對中央的信任程度經常超過對港府。以此比照香港現,則否定調查結果,只是不承認對港政策與香港實際脫節而已。

近年,許多人不斷指出中聯辦介入香港內部事務,以為可收協助港府管治之效,實際上是斷錯症、落錯藥,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從種種象顯示權力當局執迷不悟,不但加大對港干預力度,還向港人展示拳頭和肌肉(例如駐港部隊首次在維港演練),擺出一副強硬姿態。不知道權力當局對香港局勢有什麼估計和盤算,但是由2007年中聯辦插手香港內部事務以來,看不到香港管治改善,反而有治絲益棼之勢,而港人對一國兩制信心急跌,對港府和中央更不信任,某一程度肯定是對中央在特首普選問題上擺出強硬姿態的反彈。

客觀事態說明現在香港的管治情,並非港人認同和接受的一國兩制模式,若權力當局繼續以「敵我關係」處理香港事務,則香港局勢發展肯定不妙。現在連溫和學者也被迫得要站在中央的對立面了,難道港人與中央真的要走上對抗之路?中國已經成為第二大經濟體,香港可利用價值可能遠不如前,或許中央不介意香港淪落為一個普通的城市,但是這個地方是700萬人生根立命之所,我們期望能夠回歸理性處理香港事務。

一國兩制成敗缺科學研究

學者應補此一課回饋社會

建制陣營貶低今次調查,實際上揭示對一國兩制這個實驗的研究和總結不足。一國兩制實施了16年,具體怎樣才算成功和失敗,迄今未見有權威可信的研究結果,中央對港政策為何是因應一國兩制實際所需,並無公開論證過。而缺乏科學總結,以致出現對調查數字各取所需,爭辯不休,若因此出現對港政策都是手掌撞腦袋而來,則決策之粗疏,就難免未能對症下藥了。

香港8大院校的學者就一國兩制的深層次研究,迄今交白卷,這是對社會的虧欠,他們應該展開系統科學研究,找出階段性一國兩制實施的成敗和原因,供社會、港府及中央參考,制訂切合香港需要的政策,才可以減少走歪路的情。畢竟,一國兩制仍要實施34年,需要科學研究支持其發展,這個也是8大院校學者回饋社會的機會,期望他們為香港前途,盡快補充這一頁。
editorial
Posts: 19077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現時香港亂局不是最壞 只會更壞 Page 2

Post by editorial »

但看古來歌舞地 惟有黃昏鳥雀悲

「六代繁華,春去也,更無消息。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這首《金陵懷古》描寫的是六朝古都今非昔比的衰敗景象。其實,香港何嘗不是如此,山川形勝,已非疇昔,百年繁華有如逝去的春天,轉眼間消失得無聲無息,空餘惆悵。

回歸十六年了,香港人面對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呢?當年列根競選美國總統時憑着一句「你比四年前過得好嗎」,成功打動人心,入主白宮。如果問香港人「你比十六年前過得好嗎」,相信答案不言而喻,香港回歸後不斷沉淪,敗象紛呈,多少人水深火熱,多少人掙扎求存,多少人坐困愁城,多少人望天打卦,多少人前路茫茫,多少人悲觀絕望,他們又怎麼可能過得好呢?

回歸前後 判若霄壤
回歸前,香港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是璀璨奪目的東方之珠。雖然洋人高高在上,但施政高效,經濟繁榮,民生安定,向上流動機會比比皆是,只要肯努力肯拚搏,人人都有出頭天。當時生活再苦,大家都無怨言,即使做小販,也足以自食其力,許多人就是憑着這種獅子山精神克服困難,逆流而上,為自己開創美好的明天。

回歸後,香港馬照跑舞照跳,表面上維持繁榮,可惜繁榮的背後是貧富懸殊、民不聊生、矛盾尖銳、亂象叢生。歷屆港府管治無能,一事無成,以致十六年來經濟停滯,民生凋敝,大部分香港人的生活有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今時今日,弱勢市民即使想自食其力也不容易,君不見有小販被趕出馬路遭車撞傷、有小販被趕落河溺斃;有位年逾七十、自力更生、拒領綜援、在中環擺檔十六年的擦鞋老伯,也被食環署趕盡殺絕。十幾年來,不少港人經歷了移民、回流、再移民的過程,恰恰就是香港回歸後的痛苦歷程,這些人回流後可以再移民,但更多的人只能無奈地留在這裏,其痛苦又能向誰訴說呢?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早前調查顯示,七個港人中有一個感到生活痛苦,另有六成六人處在「掙扎」求存狀態,而認為「興盛」的只有兩成。回歸前後,港人生活判若霄壤,這不正是當今社會躁動不安、民怨瀕臨爆煲的真正原因嗎?人人心中有怨氣,個個眼中有怒火,社會怎麼可能和諧。回歸十六周年前夕,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央政府的信任度雙雙急跌,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淨值更是跌至零,創下回歸以來新低,這不僅值得港府好好檢討,更值得中央政府好好反思。

香港是富裕地區,人均生產總值位居世界前列,本來不至於淪落到如此地步,只因港府嫌貧愛富,政策長期偏向大財團,導致社會財富嚴重分配不公,貧富懸殊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現代版「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屢見不鮮。有人形容,不少港人在娘胎中就開始人生痛苦的長征,出生爭床位,讀書爭學位,畢業爭職位,成家買不起樓,病了求醫難,老了無人理,死了無葬身之地。香港人生不起、住不起、病不起也死不起,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樣樣都是難題,不痛苦才怪!

可以見到,在港府的無能管治下,沒有一個範疇不是亂象叢生。有人蜷縮於劏房和籠屋,有人流落街頭淪為露宿者,有人年逾古稀還要拾荒幫補生活,有人苦苦等候醫院病床,有人輪候安老宿位期間含恨而逝,有人死後連骨灰龕也沒有……這根本就是一幅悲慘世界的景象,哪裏是甚麼國際都會!

香港之死 豈是無因
回歸十六年,香港整體競爭力、營商環境、經濟民生、廉政法治,無不每況愈下,以前會生金蛋的肥鵝儼然淪為風乾的臘鴨,既可嘆,又可悲。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羅湖橋就是香港快速沉淪的見證,以前香港人帶着大包小包回內地接濟親友,現在則是內地個人遊反過來打救香港,以前香港人嘲笑內地同胞是「阿燦」,現在香港人變成內地人口中的「港燦」,這難道不是歷屆港府無能之過嗎?難道不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失敗的明證嗎?

最不堪的是,港府不僅無能,而且貪腐,前特首曾蔭權爵士及前廉政專員湯顯明等高官權貴先後捲入貪腐醜聞,但案件一拖再拖,大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勢;反觀的士司機多收五毫子車資、隧道公司員工拾起一元放入口袋,都被極速告上法庭。「竊鈎者誅,竊國者侯」,法不上大夫,刑不上權貴,香港不僅廉政已死,而且法治已死。回歸前外國雜誌預言「香港之死」,引起頗大非議,現在看來,預言確有先見之明。回歸後的香港,競爭力在消失,廉政與法治在消失,言論及新聞自由在消失,市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亦在消失,香港不是死亡,慘似死亡。

現屆政府口口聲聲「穩中求變、適度有為」,上台之初市民曾寄予一定的期望,然而一年過去了,管治班子濫竽充數,醜聞不絕,施政寸步難行,政策推出一項跪低一項,成為笑談。最新民調顯示,港府在七大施政範疇中五項不合格,近一半人不相信未來一年可以改善施政。哀莫大於心死,弱勢政府淪為徹頭徹尾的跛腳鴨,豈是無因。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這兩句唐詩恰恰是香港的真實寫照。百年繁華、歌舞昇平的香港,淪落到日暮途窮、鳥雀悲鳴的地步,過去的成功正如天邊的流星,只留下剎那間的光輝,已一去不復返。往事只能回味,對於大多數香港人來說,七月一日並不是甚麼值得慶祝的回歸紀念日,而是上街表達不滿的日子,香港何去何從,路就在自己腳下。
editorial
Posts: 19077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現時香港亂局不是最壞 只會更壞 Page 2

Post by editorial »

一夢奢華去不還 灑向香江都是怨

「一夢奢華去不還,斷牆花發豈堪看。」明天是七月一日,香港回歸十六周年了,這個象徵中國人雪洗百年國恥的紀念日,本來值得大書特書,然而對於大部分香港人而言,此時此刻的心情可以說是百感交集,沒有激情,只有悲情,沒有興奮,只有惶惑,沒有喜氣,只有怨氣。

往事不堪回首。回歸十六年來,香港不僅沒有如預期中「明天會更好」,反而每況愈下,政治、社會、經濟、民生無不一塌糊塗,基層市民固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中產階層同樣苦不堪言,甚至連公務員團隊亦是滿肚怨氣。今日香港樓價瘋漲、租金飆升、經濟停滯、產業單調、民生凋敝、貧富懸殊、教育混亂……大部分市民成為港府施政亂象之下的犧牲品,請問回歸究竟有何意義?又有何值得慶祝?

夾心階層 兩頭受氣
只有安居,才能樂業,惟對於許多無殼蝸牛來說,「上車」已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政府統計處去年的數字顯示,過去十年本港家庭入息中位數僅上升一成,但同期樓價上升逾兩倍,租金亦漲了一倍,基層市民根本不可能置業,中產人士也只能望樓興嘆。房屋問題積重難返,主要原因是前朝政府無所作為,放任地產霸權,而現屆政府上台後,聲稱將房屋問題作為施政重中之重,可惜說時容易做時難,一年下來,當局連覓地建屋也寸步難行,遑論解決房屋問題。香港窮人達一百二十萬,輪候公屋者突破二十三萬戶,這些數字令人觸目驚心,也令港府無地自容。

夏蟲不可語冰,今年初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一句「我也是中產」,成為城中笑柄。其實,此中產不同彼中產,作為高官權貴,曾俊華高高在上,生活無憂無慮,根本不可能了解一般中產的苦況。正如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笑話一樣,高官無知扮有知,只能自暴其醜。

今時今日,中產人士既要面對高樓價高租金高通脹等沉重的生活壓力,又得不到政策保障,經濟不景時,往往成為政府開刀吸血的對象,當政府派糖收買人心時,又往往被遺忘。更不堪的是,港府以自願醫保為名,企圖推卸公共醫療的責任,將中產人士趕往私家醫院,剝奪他們唯一能享受的社會福利。中產吃的是草,擠的是奶,有交稅的義務,沒有享受福利的權利,夾在中間,兩頭受氣。回歸後社會呈現兩極化,中產階層不斷消失,少數幸運者向上流,多數中產人士向下流,以致出現「M形社會」,這正是港府施政混亂、分配不公的必然結果。中產階層是社會安定的基石,如今連他們也被迫紛紛走上街頭發出怒吼,這個社會還有甚麼繁榮穩定可言!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金融及地產獨大的情況下,不僅打工仔處境艱難,營商環境更是日益惡化。面對市場高度壟斷,租金昂貴,成本上漲,多少中小企業苦苦經營,掙扎求存,今日不知明日事。香港回歸後經歷兩次金融風暴,表面上仍然屹立不倒,實際上只是虛有其表而已,經濟結構單調,產業空洞化,香港早已走進死胡同。儘管歷屆港府將產業轉型喊得震天價響,從董建華的中藥港數碼港,到曾蔭權的六大優勢產業,再到梁振英的將產業「做多做闊」,無不吹得天花亂墜,可惜到頭來一事無成。

覆巢之下 豈有完卵
北上創業的中小企也好不到哪裏去,近年面對人民幣升值、市場萎縮、地方政府歧視,可謂內外交煎,苦不堪言;不少企業被迫收縮規模,「大廠變細廠,細廠變細細廠」,苟延殘喘。然而,港府對他們的求助往往不聞不問,任其自生自滅。有商界人士慨嘆,港府根本無心幫忙,面對困境,只能自求多福。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一個社會有沒有朝氣,有沒有前途,關鍵看年輕人。回歸前的香港,只要肯打拚,總有出頭天,年輕人不愁沒有出路;回歸後一切變了樣,向上流動階梯斷裂,年輕人出路狹窄,不少人畢業即失業,淪為雙失青年,即使有工作,收入也追不上通脹,更追不上樓價,許多人因此不能也不敢成家。近年的社會運動愈來愈激烈,八十後和九十後年輕人異軍突起,成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不就是因為前路茫茫,對政府絕望嗎?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港府施政無能,連莘莘學子也淪為犧牲品。十六年來,當局的教育政策朝令夕改,一時母語教學,一時語言微調;一時新高中學制,一時通識教育;一時殺校減班,一時推出返回機制,學校與家長無所適從,學生慘變白老鼠。尤其是近年港府好高騖遠,無視現實,大搞所謂醫療產業及教育產業,製造大量雙非兒童,以致出現爭床位、爭奶粉、爭學位、爭福利等等亂象,問題沒完沒了。

香港問題千頭萬緒,深層矛盾錯綜複雜,歸根結柢就是一個原因:港府無能。董建華八年之亂,曾蔭權七年之禍,把香港搞得烏煙瘴氣;而梁振英政府上台後不僅無力撥亂反正,反而醜聞百出,添煩添亂,民望如江河日下,激起更大的民怨。莫非港府真的逃不出一蟹不如一蟹的宿命?

「日月迭更代,何能久安榮。」香港由小漁村變成國際大都市,足足花了百年時間;由國際大都市淪為悲情城市,只不過花了十六年時間,這是對一國兩制的最大諷刺。魯迅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香港的路在哪裏,只能由港人自己去尋找。
editorial
Posts: 19077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現時香港亂局不是最壞 只會更壞 Page 2

Post by editorial »

ffr.jpg
ffr.jpg (37.21 KiB) Viewed 8919 times
遊行與民間訴求

每年七一大遊行,已成了香港年度盛事,不管政府的民望高低,遊行還是會舉行,而遊行人數往往被解讀成政府的支持程度。從實際的角度看,既然遊行無可避免,以遊行人數來評價政府的支持度,看上去很合理,但人數多寡並不應是焦點所在。

反映社會問題繁複
遊行人數多,而主打議題眾多的話,反映的是多樣性的社會問題。若果遊行人數多而議題單一,則是代表市民對某一項政策議題的不滿。若果遊行人數少而議題眾的話,反映的是議題多元但影響不大,相反遊行人數少而議題單一,則是代表市民對大部分問題不置可否。所以遊行的多元和參與人數,反映的是社會問題的繁複,並不是簡單的一個問題。

上一屆政府在九七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下完成任期,所以在處理一些重大問題上顯得猶豫,尤其是在土地房屋問題上,更是見到其處處的顧慮,畢竟九七後八年的樓房市場崩盤,令政府施政和民望急跌,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處理房地產市場,可是市場多變,以前房地產市場下跌,但在今天卻是房地產價格上升到普羅大眾負擔異常吃力,社會上不滿聲音日多,也造成有產與無產階級的分化和分歧。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上的不滿聲音增加是可以預期的,七一遊行表達的是對政府的不滿,不管這個不滿是來自政制改革、樓價過高、福利政策、貧富懸殊,總之在林林總總的訴求下,政府若果不能做點成果出來,遊行人數就會上升。從這個角度看,遊行人數就是對政府的總體評分;至於如何解讀遊行人數,則是各個團體的各自表述,贊同與否悉隨尊便。

過去十五年來積累的社會訴求,不可能一下子在一年任期內解決,但市民在本屆政府上任時對之有很大期望,在高期望但成果似有若無的情況下,市民不滿之聲日高。

未來施政更大壓力
市民會以特首選舉時的政綱和現屆政府的表現來對照,當發現有競選綱領和政策成果不一樣時,很自然的將之算在政府頭上,殊不知競選承諾是一個願景,是一個施政藍圖,到了真正落實時會因種種局限而有落差。問題是市民不會對這種期望落差有理解,他們只會簡單的看成是政府無能或是政府說謊,總之一一算在政府的帳上,形成七一的遊行作為一個引發點,就會吸引各方訴求藉此出來,遊行人數自是眾多。

而且現時民眾對政府的忍耐很低,理性上人們都明白,所有政策都需要醞釀,並不是一蹴而就,可是人民也承受了對政府不滿的苦果良久,市民也不會分開現屆政府只運作了一年的事實,現屆政府不可能有着蜜月期或是機會去表現。這個情況就好比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家人期望醫生有仙丹靈藥可以起死回生,但情況卻是病情沒有好轉,家人自然將不滿投射在醫生身上,現時政府面對的正是這個局面。

七一遊行已是不可避免,遊行人數表達的是多樣的訴求,我們若果只將一項議題放大,並不是公正的態度。反而遊行的影響,將會給政府更大的壓力,因為各個團體在遊行人數上做文章,更加令政府未來的施政遇上大問題。

未來立法會不可能漠視大遊行的市民訴求,為了代表民意,立法會內政府得到的支持更不會多。在爭議的課題上,議員的咄咄進逼已幾可斷言,而社會上的不滿也不會在七一遊行後終結,令人擔心的是在哪個爆發點出現,到時更是考驗政府的時候。

蘇偉文
editorial
Posts: 19077
Joined: Fri Jul 20, 2012 2:08 pm

Re: 現時香港亂局不是最壞 只會更壞 Page 2

Post by editorial »

施政死結解不開 香港需要真改變

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破天荒出席立法會午宴,展現中央願與各界溝通的姿態後,有泛民政黨給國家領導人寫信,指出香港管治走入死胡同,只有實現「真普選」才是「解開政局死結的唯一出路」。「真普選」是否香港唯一出路,見仁見智,但香港需要「真改變」,則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回歸後的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中央政府希望香港繼續保持繁榮穩定,馬照跑舞照跳,誠意毋庸置疑,奈何事與願違。十六年來的實踐證明,香港的明天沒有變得更好,而是變得更糟;英國人當年做得到的事情,中國人未必做得到。君不見,香港換了三個特首,董建華的商人治港失敗,曾蔭權的公務員治港又失敗,現屆政府打着「穩中求變、適度有為」的旗號上台,一度給市民帶來撥亂反正的希望,到頭來希望又一次變成失望。新政府施政撞板多過食飯,至今深陷政治泥淖不能自拔,動輒得咎,寸步難行,民望不斷尋底,管治幾近癱瘓狀態。上台短短一年就淪為跛腳鴨,未來的路何止坎坷,恐怕是通向萬丈深淵。

誰都看得出,香港已由經濟之城變成政治之城,由寧靜之城變成騷動之城,由會下金蛋的肥鵝變成快要風乾的臘鴨。「五十年不變」只是美麗的傳說,香港再這麼走下去,必定死路一條,中央政府也不得不一再指出香港存在「深層次矛盾」,並警告香港競爭力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然而,中央始終沒有指出香港到底有哪些問題,更沒有提出解決方法,問題一直拖着,以致到了今日尾大不掉、末大必折的地步。

香港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何去何從,是港府、中央政府以至每一個港人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大問題。有人認為香港受到外國勢力的操縱,成為反華基地,二十三條應該立法;有人歸咎香港沒有普選,尤其是特首由小圈子選舉產生,認受性比立法會議員還不如,沒有權威性;有人認為光普選還不行,還要有「真普選」,哪怕洋奴漢奸都有平等參選機會;更有激進者發起佔領中環行動,一旦付諸實行,香港將永無寧日。有人預言佔中有可能以流血收場,成為香港版六四事件,並非危言聳聽。

今時今日的香港,山雨欲來風滿樓,頗有清朝末年大廈將傾的光景。當時改良與革命,立憲與共和,都有不同的支持者,社會爭論不息,清政府患得患失,優柔寡斷,結果錯失改革的機會,招致革命臨頭。可悲的是,後來皇帝推翻了,中國卻並沒有建立真正的共和,而是陷入一場又一場腥風血雨及政治運動,教訓深刻。

縱觀中國歷史以及世界各地的經驗,普選有的地方成功,有的地方受挫,普選是否解決港府施政死結的萬應靈丹,沒有人可以說得準。惟可以肯定的是,香港需要真正的改變,而不是掛羊頭賣狗肉的「穩中求變」。如果當局仍舉棋不定,或坐視不理,遲早重蹈大清覆轍。
Post Reply